摘要:老兵从业三十年,干过成本会计、采购经理、人事经理以及其它综合性的工作,后来混迹信息化行业,实施过ERP、MES、PLM、TDM等十多个项目,迄今已有十多年了。不曾想,曾经被一个SAP ERP的顾问给整破防过。
老兵从业三十年,干过成本会计、采购经理、人事经理以及其它综合性的工作,后来混迹信息化行业,实施过ERP、MES、PLM、TDM等十多个项目,迄今已有十多年了。不曾想,曾经被一个SAP ERP的顾问给整破防过。
十年前,单位在实施SAP ERP 的时候,乙方的一位资深顾问给我说过一句话:“SAP ERP博大精深,我们这些顾问干了十多年了,都不见得完全弄明白。” 他说这话的时候,很真诚地看着我,我感觉他不像是骗我。但我仍不以为然,心想毕竟自己不是三岁小孩,都上了二十多年班,好歹当年也上过MBA,老外哪些什么“科学管理”“流程再造”“精益生产”等等新名词也听过捣鼓过不少,不就是一个业财一体化的软件么,有什么博大精深的?
十多年后,当我在这个行业里见过了很多所谓的ERP 软件,也见过了太多的同行失败或成功的案例,这才体会到:这哥们对我说的是真心话,SAP ERP真的太博大精深了,也理解为什么中国产生不了如SAP ERP这样优秀的管理软件了。
因为,尽管我们四十多年来工业化突飞猛进,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产生世界级的管理思想,所以就诞生不了世界级的管理软件。就像尽管中国的经济四十多年来狂飙突进,但至今仍没有人能解释得了这种现象的深层逻辑,没有人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奖一样。
我以为,一款革命性的管理软件,它的底层逻辑一定有一个革命性的管理思想在支撑。因为,管理软件是“术”,是具象化的执行工具;而管理思想是“道”,是底层逻辑与价值导向。只有将革命性管理思想转化为可落地的系统流程,才会有革命性的管理软件。
为了能说明这个问题,老规矩,说三点:一是管理思想与管理软件的本质关系;二是如果没有革命性的管理思想,管理软件会产生哪些问题;三是革命性的管理思想如何催生革命性的管理软件。
第一,管理思想与管理软件的本质关系。
南宋的周敦颐曾说过:“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意思是文章如车,道是车上的货物,若车装饰华丽却无货物,便是空车。这个观点放在管理思想和管理软件上也一样。管理思想是“理念”,是“车上的货物”;管理软件是“工具”,是“装饰华丽的车”。管理思想与管理软件的本质关系是从“理念”道“工具”的闭环。
首先,管理思想定义的是“问题边界”。革命性管理思想往往源于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批判性反思,比如泰勒的“科学管理”针对的是“经验主义导致的效率低下”,哈默的“企业流程再造”针对的是“职能分割导致的信息孤岛”。这些思想先于软件存在,为软件设计指明了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其次,管理软件实现的是“逻辑具象”。革命性管理软件不是简单的“手工流程自动化”,而是将管理思想中的新逻辑、新流程、新规则转化为可执行的系统功能。比如SAP ERP的“集成化流程”设计,本质是“流程再造”思想中“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的技术落地;丰田的“看板系统”则是“精益管理”中“准时化生产(JIT)”思想的软件化延伸。
简言之,管理思想是“为什么做”的底层逻辑,管理软件是“怎么做”的工具载体。没有革命性的管理思想,软件就失去了“创新的方向”,只能在传统框架内做“功能叠加”,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
顶级ERP卖的不仅仅是一个软件,更是一套经过全球顶尖企业验证的管理哲学和业务流程,如如财务准则、供应链管理、生产模式等。SAP ERP是这些最佳实践的“集大成者”和“输出者”。而中国企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学习者”和“输入者”,国产软件厂商自然缺乏提炼和输出全球性管理标准的能力和权威性,也就很难产生革命性的管理思想,所以也产生不了革命性的管理软件。
第二,如果没有革命性的管理思想,管理软件会产生哪些问题。
若没有革命性管理思想的指导,管理软件的开发会陷入两个致命陷阱:
一是将落后的流程通过技术进行固化。很多企业开发管理软件时,错误地将“现有流程自动化”等同于“管理创新”,结果用技术固化了落后的管理模式。比如,传统企业的“报销流程”一般都存在“层层审批、效率低下”的问题,但如果只是将“手工填单”改为“系统填单”,而没有反思“审批环节是否必要”“是否可以用数据驱动替代人工审核”等,那么软件不仅无法提升效率,反而会因为“流程僵化”加剧问题。
国内很多企业“上了ERP就找死”的原因就在于“重技术、轻思想”,在实施之前,没有对现有的流程通过“流程再造”进行优化,只是将现有的直线职能制下的“职能导向”的流程搬到系统中,导致“信息孤岛”问题加剧,效率反而在实施ERP之后变慢了,里面的垃圾数据一大堆,不得已放弃使用系统了。
二是很多管理上的顽瘴痼疾问题无法解决。我以为,判断一款管理类软件的好坏,就看它是否能用技术手段解决一些在传统管理中的“系统性问题”,比如“部门墙”“流程冗长”“响应迟缓”等。很多系统性的问题,单靠一般管理性的手段是无法解决的,就像“部门墙”,谁都知道,可谁也解决不了。而对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必须依赖管理思想的变革。如果没有这一思想,软件只会做“功能叠加”,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更无法解决。
对于这一类深层次的问题,SAP ERP有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面临的“供应链协同困难、财务与业务脱节”等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SAP基于“系统思维”,进行“整合管理”,开发了集成财务、采购、生产、销售等模块的ERP系统,实现了“从订单到收款”“从采购到付款”的全流程实时共享。若没有“整合管理”这一思想,SAP最多只能开发出类似国产ERP这样的“财务软件+生产软件+销售软件”的套装软件,无法解决“信息孤岛”这一根本性问题。
第三,革命性的管理思想如何催生革命性的管理软件。
就不讲大道理了,看几个历史上著名的案例。
一是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早期的“库存管理软件”和“生产计划软件”。19世纪末,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思想,提出了标准化作业、计件工资制等管理方法,强调用“数据代替经验”,在作业中采取“标准化流程”“分工协作”。这一思想直接催生了两个早期的管理软件:一是基于“经济订货批量”模型,用数据计算最优库存水平的库存管理软件;二是基于“作业标准化”思想,将生产流程分解为可量化的步骤,用系统调度资源,提升生产效率的生产计划软件。
二是从丰田的“精益管理”到MRP/ERP系统。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丰田提出了“精益管理”的思想,其核心是“消除浪费”“准时化生产(JIT)”“持续改善”。基于“JIT”思想,通过系统计算“所需物料的时间与数量”,避免库存积压,直接催生了物料需求计划(MRP),后来进一步扩展到人力资源、供应链等模块,实现“全企业流程整合”“资源协同”,也就是是ERP。
三是从哈默的流程再造到SAP ERP。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哈默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BPR)”思想,强调“从根本上重新设计流程,以提升效率与质量”。这一思想直接指导了SAP ERP的开发。SAP ERP与其它的ERP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整合型模块设计,将财务(FI)、供应链(SD/MM)、人力资源(HR)等模块整合,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从订单到收款”的全流程实时共享;二是数据驱动决策,基于“流程再造”中的“以客户为中心”思想,提供了“实时报表”“智能分析”功能,帮助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没有革命性的管理思想,就没有革命性的管理软件。诸如SAP ERP这样的优秀软件,其核心价值不是“技术先进”,而是“基于革命性管理思想,解决了企业的根本性问题”。反之,若缺乏革命性管理思想,管理软件只能停留在“自动化”层面,无法实现“革命性”突破。比如,很多企业开发的“OA系统”“财务软件”,虽然提升了局部效率,但无法解决“信息孤岛”“流程冗余”等根本性问题,就是因为它们没有“管理思想”的支撑。
总之,管理思想是“根”,管理软件是“枝”。要开发像SAP ERP这样的革命性管理软件,必须先有“革命性的管理思想”----这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也是一款软件能否掀起行业“风搅雪”的关键。
来源:长稔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