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医学界,痛风被称为"帝王病",因其高贵的"血统"和剧烈的痛感让患者备受折磨。当白色结晶在关节处肆意沉积,患者往往痛不欲生。
在医学界,痛风被称为"帝王病",因其高贵的"血统"和剧烈的痛感让患者备受折磨。当白色结晶在关节处肆意沉积,患者往往痛不欲生。
非布司他作为新一代痛风特效药,受到了广泛关注,但许多患者对长期服用产生顾虑:这种药物真的安全吗?还是会在悄无声息中损害我们的健康?
痛风是一种与嘌呤代谢紊乱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特征为血尿酸水平升高,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和组织中,引起急性关节炎症反应。
正常人体内的尿酸由嘌呤代谢产生,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当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时,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升高,超过其溶解度时,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和软组织中,引发炎症反应。
痛风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风约占90%以上,与遗传、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继发性痛风则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如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利尿剂使用等。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痛风患病率已达到1.1%,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痛风的症状与识别痛风最典型的表现是急性关节炎,常见的症状包括:
急性发作时,关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常在夜间开始,24小时内达到高峰。第一跖趾关节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约70%的首发患者会出现此处疼痛。其次是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等。
受累关节常伴有明显红肿、灼热和压痛,活动受限。急性发作可持续3-14天,若不及时治疗可延长至数周。
多次发作后,痛风石(尿酸盐结晶沉积)可形成于关节周围、耳廓、肘部等处,表现为皮下白色结节,严重者可导致关节畸形。
尿酸盐结晶还可沉积于肾脏,形成肾结石或慢性尿酸性肾病,导致肾功能损害。在临床上,通过检测血尿酸水平、关节液检查、双能CT等方法可确诊痛风。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高尿酸血症不等同于痛风,只有当尿酸盐结晶引起炎症反应时,才称为痛风。
非布司他的治疗机制与作用
非布司他是一种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尿酸的生成,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与传统的别嘌醇相比,非布司他具有以下优势:
1. 选择性更高,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更强;
2. 肝脏代谢为主,肾功能不全患者也可使用;
3. 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
4. 降尿酸效果更显著。
根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诊治指南,非布司他是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之一。
临床研究表明,每日40-80mg的非布司他可使70-80%的患者血尿酸水平降至目标值以下。
长期服用非布司他的影响
长期服用非布司他对身体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有益影响:
有效控制血尿酸水平:持续服用非布司他可将血尿酸维持在正常范围,减少痛风急性发作的频率和强度。连续服用非布司他52周,约85%的患者血尿酸水平可维持在360μmol/L以下。
减少痛风石形成:长期控制血尿酸水平可促使已形成的痛风石逐渐溶解,防止新痛风石形成。
保护肾功能:持续降低血尿酸有助于减少尿酸盐在肾脏的沉积,预防尿酸性肾病的发生和进展。特别是对于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非布司他比别嘌醇更安全有效。
降低心血管风险: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持续控制尿酸水平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潜在不良影响:
肝功能异常:非布司他主要经肝脏代谢,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转氨酶升高。临床研究显示,约4-6%的患者可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但严重肝损伤罕见。
心血管事件风险:早期有研究提示非布司他可能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与别嘌醇相比,非布司他在心血管死亡风险方面无显著差异。尽管如此,对于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仍需谨慎使用。
皮肤反应:长期服用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但发生率低于别嘌醇,约为1-2%。消化道反应:可能出现恶心、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通常较轻微。
痛风急性发作:开始服用非布司他或调整剂量时,可能诱发痛风急性发作,这与血尿酸水平急剧变化有关。因此,开始治疗时通常需同时使用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预防急性发作。
疾病预防与健康维护
除药物治疗外,痛风患者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饮食控制: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等。控制酒精摄入尤为重要,尤其是啤酒含有丰富的嘌呤,应严格限制。
体重管理: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有助于降低血尿酸水平。研究显示,体重每减轻1公斤,血尿酸可下降4-7μmol/L。
充分饮水: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ml以上,有助于促进尿酸排泄,降低尿酸盐结晶形成风险。
规律运动:适当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间接降低血尿酸水平。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关节损伤触发急性发作。
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炎症小体研究:NLRP3炎症小体在痛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得到深入研究,为开发新型抗炎治疗提供了方向。
新型降尿酸药物:如尿酸转运体抑制剂lesinurad已在美国上市,中国也有相关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有望为难治性痛风提供新选择。
生物制剂应用:IL-1抑制剂在治疗难治性痛风急性发作方面显示良好效果,为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基因检测:特定基因多态性与痛风易感性及药物反应相关的研究进展,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
实用技巧与建议
痛风急性发作的处理:急性发作时,应立即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冷敷15-20分钟,每日3-4次,有助于缓解疼痛和炎症。
尽早服用抗炎药物,如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推荐剂量为0.5mg,每1-2小时服用一次,直至疼痛缓解或出现胃肠道不适,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6mg。
长期用药管理:非布司他的服用应遵医嘱,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研究表明,间断服药会增加痛风急性发作风险。
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和肝肾功能,建议初始治疗每月检查一次,稳定后每3-6个月检查一次。血尿酸达标标准为,对于痛风石或顽固性痛风患者,目标值可更低(
药物相互作用注意:
非布司他与华法林合用时可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应监测INR值并调整华法林剂量。与羟嗪、茶碱等药物合用需谨慎,可能影响这些药物的代谢。
总体而言,非布司他是一种有效的降尿酸药物,对于大多数痛风患者来说,长期规范使用的获益远大于风险。
药物治疗只是痛风综合管理的一部分,合理饮食、规律生活和适当运动同样重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保持定期随访,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中国痛风及高尿酸血症诊疗指南(2023).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12): 851-865.
[2] 白晓燕, 徐丹枫, 高展, 等. 非布司他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2, 26(4): 261-267.
[3] 谢宇林, 周健, 张奉春.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诊治新进展. 中华内科杂志, 2021, 60(7): 596-60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悬泉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