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7日,为深入挖掘云梦县的历史文化底蕴,探寻秦代法律制度的智慧结晶,感悟廉政文化的千年传承,湖北大学法学院“法韵云梦·青春探简”项目团队前往湖北孝感云梦县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千年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
简牍千年 法治回响
——湖北大学法学院学子探访云梦县博物馆
(通讯员:黄凯阳 孙梦菲)2025年8月27日,为深入挖掘云梦县的历史文化底蕴,探寻秦代法律制度的智慧结晶,感悟廉政文化的千年传承,湖北大学法学院“法韵云梦·青春探简”项目团队前往湖北孝感云梦县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千年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旨在从秦简律文中汲取传统法治养分,为推动现代法治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初识云梦,穿越千年
博物馆序厅中,“云梦历史大事记”以时间为轴,将这片土地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的变迁娓娓道来。跟随讲解,仿佛步入一条历史长河——从王家山遗址的陶罐残片,到楚文化代表性的“漆物卧鹿立鸟”,再到被誉为“华夏第一楼”的东汉陶楼,云梦的文化层叠深厚,每一件文物都在向我们低语一个时代的故事。
云梦县祥山博物馆“漆鹿卧鹿立鸟”(仿制) 通讯员 黄凯阳 摄
云梦县祥山博物馆“华夏第一楼”的东汉陶楼 通讯员 黄凯阳 摄
秦简之中见“人”心:一名普通官吏的永恒遗产
在睡虎地秦简专题展厅,团队成员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官吏“喜”展开了一场无声却深刻的对话”。“喜”生于公元前262年,卒于公元前217年,生前担任过狱吏、史官等职。他亲手抄录法律文书、案例实录,并将它们带入墓葬,无意间为中华法治文明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实物遗产。那一刻,团队成员不禁肃然起敬——原来历史的重量,不仅来自于帝王将相,也来自于像“喜”这样平凡却极具使命感的普通人。他以竹简为媒,让秦法的细枝末节变得可触可感,也让人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朽”?
云梦县祥山博物馆关于睡虎地秦简的主人的介绍 通讯员 孙梦菲 摄
律简窥真:秦代法治的体系与实践
睡虎地秦简并未以生硬条文示人,而是通过一枚枚竹简,静静陈述秦代法律的真实面貌。“金布律”“封诊式”等内容,不仅结构严密、切合实际,更体现出强烈的证据意识与程序观念,与现代诉讼法中的诸多原则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同学们结合专业所学,积极比对古今法律制度的异同,梳理中华法治文明的内在延续与时代演进。
云梦县祥山博物馆关于“金布律”“封诊式”的介绍 通讯员 黄凯阳 摄
木牍家书:严法之外的脉脉温情
同样出自睡虎地秦墓的中国最早家书——士卒“黑夫”与“惊”写给母亲的信件,展现了秦律严峻外表下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母亲安否?钱衣可够?”简单真挚的问候,让严酷律法变得有温度、可感知。这封家书不仅是对亲情的牵挂,更是对那个时代人性真实的珍贵记录,提示我们:法治的根基,始终离不开对人性的尊重与关怀。
云梦县祥山博物馆展出的出自睡虎地秦墓的中国最早家书——木牍家书 通讯员 黄凯阳 摄
“中华第一长文觚”:木上春秋,字里河山
团队尤其关注被誉为“中华第一长文觚”的秦代木觚。其上镌刻近三百字,内容涵盖军事与行政,笔法严谨、布局有序,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秦代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在纸帛尚未普及的时代,先人以刀为笔、以木为纸,书写出如此体系完备、气势恢宏的文书,反映出当时卓越的行政效率和法治文明水平。
云梦县祥山博物馆展出的“中华第一长文觚” 通讯员 黄凯阳 摄
为吏之道,清廉传承
在廉政文化教育馆中,“为吏之道”秦简内容引发团队深入探讨。“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等准则,不仅是对秦代官吏的道德要求,也为当代法律人与公职人员树立了廉洁自律的标杆。同学们将“为吏之道”与《公务员法》等现代法律法规相结合,展开跨时空的法治伦理对话,深刻体会到中华廉政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其当代价值。
云梦县祥山博物馆对为吏之道的详细解读 通讯员 黄凯阳 摄
此次云梦县博物馆实践研学,使湖北大学法学院学子得以跳出课堂与书本,在跨越千年的历史场域中,系统感知中华法治文明的源流与脉络,直观体悟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内核。从秦简律文的严谨缜密,到“为吏之道”的廉义准则;从一名普通秦吏的使命坚守,到一家一户的温情书写,同学们在历史与文明、制度与人性的交织中,深刻理解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深厚文化根基。
“法韵云梦·青春探简”项目团队通过实物观摩、文献研读与现场教学,不仅拓展了法治史认知的深度与广度,更增强了以专业能力传承法治精神、服务法治建设的信念。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整理、研读和传播秦简律文中的法治智慧,推动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沉睡千年的竹简文字,焕发出属于新时代的青春光芒。
来源:城市生活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