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汉末年,宛如一幅被战火与纷争肆意涂抹的画卷,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黄巾起义的熊熊烈火,如一声怒吼,打破了表面的平静,却也让地方豪强势力趁机崛起,形成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各路诸侯纷纷拥兵自重,逐鹿中原,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
东汉末年,宛如一幅被战火与纷争肆意涂抹的画卷,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黄巾起义的熊熊烈火,如一声怒吼,打破了表面的平静,却也让地方豪强势力趁机崛起,形成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各路诸侯纷纷拥兵自重,逐鹿中原,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土地,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 。在这个英雄辈出、风云变幻的时代,孙策,这位注定要在历史长河中掀起惊涛骇浪的人物,登上了属于他的舞台。
公元 191 年,对于孙策而言,是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这一年,他的父亲孙坚,这位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威名远扬的猛将,在袁术的派遣下进攻荆州刘表。然而,命运却对孙坚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在岘山之战中,不幸被黄祖的士兵用暗箭射中,壮烈牺牲,年仅 37 岁 。孙坚的死,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让孙策的世界瞬间天翻地覆。
彼时的孙策,不过是个年仅 16 岁的少年,却不得不承受丧父的巨大悲痛,以及家族命运转折带来的沉重压力 。但他没有被悲伤和困境击倒,反而在这艰难的时刻,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坚韧与勇气。他深知,自己肩负着继承父亲遗志、重振家族的重任,而在这乱世之中,唯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策决定先投靠袁术。袁术,作为当时割据淮南的一股强大势力,手中掌握着孙坚的旧部,这对孙策来说至关重要。他希望借助袁术的力量,重新集结父亲的旧部,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袁术初见孙策时,就被他身上那股与孙坚极为相似的英雄气概所吸引,不仅将孙坚旧部交还给了孙策,还对他寄予了厚望 。
在袁术麾下,孙策开启了自己的征战之旅。他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在战场上锋芒毕露,屡立战功 。每一场战斗,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凭借着自己的勇猛和智慧,一次次地带领军队取得胜利 。他的威名,也在一次次的战斗中逐渐传播开来,让敌人闻风丧胆,让士兵们对他敬佩不已 。然而,袁术却并非一位值得托付终身的明主。他为人反复无常,心胸狭隘,对孙策虽有欣赏之意,却始终不肯给予他真正的信任和重用 。
有一次,孙策立下战功后,袁术曾许诺让他担任九江太守。孙策满心欢喜地等待着任命,可袁术却在关键时刻反悔,将这个职位给了自己的老部下陈纪 。孙策心中虽有不满,但寄人篱下,他只能选择隐忍 。后来,袁术准备攻打徐州,派孙策去攻打庐江太守陆康,并再次许下承诺,只要孙策攻下庐江,就让他做庐江太守 。孙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再次全力以赴,成功击败了陆康 。然而,袁术却再次食言,将庐江太守的职位给了刘勋 。
这两次被袁术食言而肥,让孙策彻底看清了袁术的为人,也让他对在袁术手下继续发展失去了信心 。他深知,自己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 。而此时,一个改变他命运的机会悄然降临 。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当时,孙策的舅父吴景担任丹阳太守,受到扬州刺史刘繇的逼迫,退往历阳 。孙策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契机,他可以借此机会,以帮助舅父为名,向袁术请求出兵江东 。为了取得袁术的信任,孙策甚至不惜将父亲孙坚留下的传国玉玺作为抵押 。最终,袁术同意了孙策的请求,拨给他三千兵马、五百匹战马,并表奏他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 。
公元 195 年,年仅 21 岁的孙策,就这样带着这支不算庞大的军队,踏上了东渡长江的征程 。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也有着对未知的挑战的担忧与恐惧 。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因为他知道,这是他实现梦想的唯一机会 。
渡江之后,孙策的军队势如破竹,迅速向江东地区推进 。他们首先遭遇的是刘繇的部将张英,孙策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奋勇作战,成功击败了张英,占领了牛渚营,获得了大量的粮草和武器,为后续的战斗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
在进攻秣陵时,孙策更是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他亲自率军与刘繇的部队展开激战,虽然在战斗中他不幸被流矢射中,大腿受伤,无法骑马,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 。他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 。他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弱点,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先佯装进攻城南的笮融,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然后趁机率领主力部队突袭城西北的薛礼,一举攻破了秣陵城 。这一战,让孙策声名远扬,也让江东的各路诸侯对他刮目相看 。
随后,孙策又马不停蹄地向曲阿进军 。曲阿是刘繇的根据地,防守十分严密 。但孙策毫不畏惧,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智慧,制定了周密的战略计划 。他先是派人四处散布谣言,扰乱刘繇的军心,然后趁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 。在战斗中,孙策与太史慈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单挑 。两人武艺高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从马上打到马下,从白天打到黄昏,难解难分 。这场单挑,不仅展现了两人的英勇无畏,也成为了江东地区的一段佳话 。虽然最终两人未能分出胜负,但太史慈对孙策的英勇和豪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日后归降孙策埋下了伏笔 。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孙策终于攻破了曲阿,刘繇被迫逃往丹徒 。孙策进入曲阿后,并没有对刘繇的部下进行大肆杀戮,而是采取了宽容的政策 。他发布命令,凡是刘繇、笮融等人的乡亲故友和部下,前来自首归降的,一概不咎既往 。愿意去当兵的,一家只出一人,免除全家的赋役负担;不愿再当兵的,也不勉强 。这一政策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广泛支持和拥护,许多人纷纷前来投奔孙策,他的军队迅速壮大到两万余人,战马一千余匹 。
在平定了刘繇的势力后,孙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继续挥师南下,向吴郡、会稽等地进军 。在吴郡,他遇到了严白虎的抵抗 。严白虎是当地的一股豪强势力,拥有一万多兵马,占据着多个城池 。他听说孙策前来进攻,便派弟弟严舆出城迎战 。严舆自以为武艺高强,不可一世,想要与孙策单挑 。孙策欣然应允,在阵前与严舆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 。几个回合下来,孙策便发现严舆不过是个绣花枕头,徒有其表 。他瞅准时机,突然出手,用手戟将严舆刺死 。严舆一死,严白虎的军队顿时大乱,孙策趁机发起进攻,一举攻破了严白虎的防线,占领了吴郡 。
接着,孙策又将目标对准了会稽郡 。当时,会稽太守王朗是一位饱学之士,他深知孙策的厉害,便在固陵一带加强防守,企图阻止孙策的进攻 。孙策多次进攻,都未能取得突破 。就在他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叔父孙静提出了一个建议 。孙静认为,王朗在固陵的防守十分严密,正面进攻很难奏效,不如采取迂回战术,从查渎道进攻,出其不意地袭击王朗的后方 。孙策觉得这个建议十分可行,便采纳了孙静的计策 。他留下少量部队继续在固陵佯攻,迷惑王朗,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悄悄绕道查渎道,突袭高迁屯 。王朗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连忙派周昕等人前去迎战 。但此时的孙策已经占据了先机,他的军队士气高昂,战斗力极强 。在孙策的指挥下,士兵们奋勇杀敌,很快就击败了周昕的部队,斩杀了周昕 。王朗见大势已去,只好放弃会稽,逃往东冶 。孙策乘胜追击,在东冶再次击败了王朗,迫使他投降 。
就这样,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孙策凭借着自己的勇猛、智慧和果断,横扫江东,先后击败了刘繇、严白虎、王朗等多个割据势力,占据了江东六郡,为东吴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名字,也成为了江东地区的传奇,被人们传颂至今 。
孙策之所以能在江东迅速崛起,不仅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独特的用人之道 。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人才是成就大业的关键 。因此,他广纳贤才,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他都能予以重用 。他用人不疑,充分信任部下,让他们能够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如张昭、周瑜、鲁肃、太史慈等,他们为孙策出谋划策,冲锋陷阵,成为了他成就霸业的坚实后盾 。
张昭,这位在江东地区极具声望的名士,在孙策创业初期便加入了他的阵营 。张昭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尤其擅长治理政务 。孙策对他极为敬重,将他视为自己的师长,无论是内政事务还是军事决策,都会虚心听取他的意见 。张昭也不负孙策的信任,尽心尽力地辅佐他,为江东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北方的一些士大夫在给张昭的书信中,常常对他的才能和功绩称赞有加 。孙策得知后,不但没有丝毫的嫉妒和猜忌,反而高兴地说:“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 。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 意思是说,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齐桓公对他言听计从,尊称他为仲父,最终成就了霸业 。如今张昭如此贤能,我能够重用他,他的功名不也就是我的功名吗?孙策的这番话,充分展现了他豁达的胸怀和用人不疑的气度 。在张昭的帮助下,孙策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军事扩张上,而江东的内政事务则被张昭打理得井井有条 。
除了张昭,孙策还善于收服那些曾经与他为敌的人,将他们化为自己的力量 。祖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祖郎原本是袁术的部下,曾多次与孙策为敌,甚至还在孙策早期的一次募兵行动中,袭击了他的部队,差点让孙策丧命 。后来,孙策在陵阳之战中俘虏了祖郎 。众人都以为孙策一定会杀了祖郎以报当年之仇,但孙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他亲自为祖郎松绑,诚恳地对他说:“你从前袭击我,刀都砍到了我的马鞍上,我今日能赦免你,你不要害怕 。我要建立大业,需要天下的贤才,不仅仅是你,我对其他人也会既往不咎 。” 祖郎被孙策的宽容和诚意所打动,当即表示愿意归降 。孙策任命他为门下贼曹,让他继续统领自己的旧部 。祖郎归降后,对孙策忠心耿耿,在后来的战斗中,多次立下战功 。孙策收服祖郎的举动,不仅展现了他的大度和胸怀,也让江东的其他势力看到了他的诚意和用人之道,许多人纷纷前来归附 。
孙策与太史慈之间的故事,更是被后人传为佳话 。太史慈,字子义,是一位武艺高强、忠义双全的猛将 。他原本是刘繇的部下,在神亭岭之战中,与孙策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单挑 。两人从马上打到马下,互不相让,最终不分胜负 。这场单挑,让孙策对太史慈的武艺和勇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刘繇战败,太史慈逃到了泾县,继续抵抗孙策 。孙策得知后,亲自率军攻打泾县,最终擒获了太史慈 。孙策见到太史慈后,立刻为他解开绳索,拉着他的手说:“还记得神亭岭之战吗?如果当时你抓住了我,会怎么处置我呢?” 太史慈回答说:“那可说不定 。” 孙策哈哈大笑,说:“今日之事,我要与你一同共创大业 。” 太史慈被孙策的真诚和豪爽所打动,决定归降 。孙策对太史慈极为信任,任命他为折冲中郎将,让他参与到自己的军事行动中 。
建安四年(公元 199 年),刘繇在豫章郡去世,他的部下一万多人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孙策得知后,决定派太史慈前去招抚这支部队 。当时,许多将领都对孙策的决定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太史慈刚刚归附不久,现在放他走无异于放虎归山,他肯定不会再回来了 。但孙策却坚信太史慈的忠诚,他说:“太史慈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既然已经答应了我,就一定会回来 。” 于是,孙策力排众议,还是派太史慈去了 。太史慈出发前,孙策与他约定了归期 。到了约定的日子,太史慈果然如期而归,还成功地招抚了刘繇的旧部 。从此,太史慈成为了孙策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为东吴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英雄。正当孙策意气风发,准备大展宏图,实现自己更大的抱负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 。
公元 200 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双方剑拔弩张,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一触即发 。孙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决定趁曹操后方空虚之际,起兵北上,袭击许昌,迎接汉献帝,从而在政治上占据主动 。为此,他积极筹备,调兵遣将,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
四月的一天,孙策像往常一样,带领着几名随从到丹徒山中打猎 。他骑着一匹矫健的骏马,在山林间飞驰,尽情享受着追逐猎物的乐趣 。由于他的马跑得太快,随从们很快就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正当他沉浸在狩猎的兴奋中时,突然,前方出现了三个手持弓箭的人 。孙策心中一惊,本能地感觉到这三个人来意不善 。他大声喝问:“你们是什么人?” 三人回答说:“我们是韩当的士兵,在这里射鹿 。” 孙策对自己的部下了如指掌,他知道韩当的士兵中并没有这三个人,心中顿时警觉起来 。他立刻弯弓搭箭,向其中一人射去,那人应声倒地 。另外两人见状,惊慌失措,连忙弯弓还击 。孙策躲避不及,面颊被射中一箭,顿时鲜血直流 。他忍着剧痛,拔出脸上的箭,试图反击,但此时他已经身受重伤,体力不支 。在与刺客的搏斗中,他又被刺中数枪,伤势愈发严重 。
随从们赶到时,刺客已被杀死,但孙策也已经奄奄一息 。他们急忙将孙策抬回营帐,请来了最好的医生为他治疗 。然而,孙策的伤势太重,医生们也回天乏术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孙策把张昭等重要大臣召集到床前,托付后事 。他深知自己的儿子孙绍年纪尚小,无法承担起领导江东的重任 。而孙权,虽然年纪也不大,但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领导气质 。在平日里的相处中,孙策就对孙权的谋略和用人之道赞赏有加,他相信孙权有能力带领江东继续发展壮大 。于是,他将印绶交给孙权,对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 这句话,既是对孙权的信任和肯定,也是对他的殷切期望 。随后,他又对张昭等人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 表达了他对江东未来的担忧和对大臣们的嘱托 。
不久之后,孙策便与世长辞,年仅二十六岁 。这位曾经在江东大地叱咤风云的英雄,就这样英年早逝,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他的死,如同一颗巨星的陨落,让江东百姓悲痛万分,也让整个天下为之震惊 。
关于孙策遇刺的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刺客是许贡的门客 。许贡曾是吴郡太守,他见孙策势力日益壮大,便向朝廷上表,建议将孙策召入京城,加以控制,以免他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不料,这封表书被孙策截获,孙策大怒,将许贡杀死 。许贡的门客们为了给主人报仇,便潜伏在暗处,寻找机会刺杀孙策 。这次在丹徒山中,他们终于等到了机会,成功地实施了刺杀行动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孙策的死与曹操有关 。当时曹操与袁绍对峙,后方空虚,孙策准备偷袭许昌,这对曹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为了消除这个威胁,曹操很可能派人暗中策划了这次刺杀行动 。还有人认为,孙策在江东的扩张过程中,得罪了不少当地的豪强势力,这些人联合起来,雇佣刺客将他杀害 。虽然具体的原因至今仍无法确定,但孙策的死无疑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如果他没有遇刺,以他的雄才大略和军事才能,很可能会在乱世中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或许他真的能够成功袭击许昌,迎接汉献帝,从而改变当时的政治格局;或许他能够继续扩张势力,统一江东,甚至有机会逐鹿中原,与曹操、刘备等争夺天下 。然而,这一切都只能成为人们的猜测和遐想 。
孙策的死,对江东政权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在他死后,江东地区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慌之中 。许多原本归附孙策的势力开始动摇,一些心怀不轨的人也趁机蠢蠢欲动 。幸好,孙权在张昭、周瑜等大臣的辅佐下,迅速稳定了局势 。孙权继承了孙策的遗志,继续致力于江东的发展和壮大 。他广纳贤才,推行仁政,使得江东地区逐渐恢复了稳定和繁荣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与刘备联合,击败了曹操的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此后,他又不断开疆拓土,将东吴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更广的地区 。虽然孙权最终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但他却成功地守住了江东,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东吴政权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孙策当初打下的坚实基础 。可以说,孙策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功绩却永远地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
孙策的一生,虽如流星般短暂,却绽放出了最为耀眼的光芒 。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领导魅力,在江东地区迅速崛起,为东吴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功绩,不仅在于开拓了江东的版图,更在于他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和平与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他广纳贤才,推行仁政,赢得了江东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他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成为了一段传奇 。
后世对孙策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孙策:“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 。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 陈寿对孙策的英勇和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有着非凡的气质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能够在乱世中脱颖而出 。但也指出了他性格上的弱点,即轻率、急躁,这也是导致他最终丧命的原因之一 。宋代晁补之则认为:“吴人轻而无谋,自古记之矣…… 坚轻骑从敌,策暂出遇仇,俱以轻败 。” 他认为孙策和他的父亲孙坚一样,都因为性格轻率、缺乏防备而遭遇不幸 。而毛宗岗在点评《三国演义》时,也对孙策的行为提出了批评,他觉得孙策身为一方之主,却经常亲自冒险外出,缺乏作为君主应有的谨慎和稳重 。
然而,更多的人则是对孙策的功绩和才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傅玄称赞孙策:“孙策为人明果独断,勇盖天下,以父坚战死,少而合其兵将以报雠,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 。” 在傅玄看来,孙策不仅勇猛无比,而且具有果断的决策能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他能够在父亲战死的情况下,迅速集结旧部,为父报仇,并在江东地区开疆拓土,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 。郝经也在《续后汉书》中评价道:“策以孤童子,奋一旅之众,不数年而据有江东,谋兼人,勇绝人,隽才杰出,卓然特立,猛锐冠世,威行江东,可谓一时之杰 。” 郝经认为孙策以年少之身,率领一支军队,在短短几年内就占据了江东地区,他的谋略、勇气和才华都远超常人,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 。
在民间,孙策更是被人们视为英雄的象征 。他的故事被改编成了各种文学作品和戏曲,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孙策的描写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将孙策塑造成了一个勇猛无敌、英气逼人的少年英雄形象 。“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 。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 。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 。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 。” 这首诗便是对孙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赞美 。
孙策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勇敢无畏,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他的用人之道也让我们明白,人才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只有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才能让事业蓬勃发展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奋斗精神 。他是三国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光芒将永远照耀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