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院心血管外科走廊的瓷砖泛着冷光,两名身着白大褂的医生低头翻看病历夹,声音压得很低却难掩凝重。“你看那个患者,走个几步就得扶着墙停一下,脸色都发白,结果血管彩超一查,右腿股动脉已经堵了快九成。” 他们口中的患者,是 55 岁的张先生 —— 一周前还能在小区散步
医院心血管外科走廊的瓷砖泛着冷光,两名身着白大褂的医生低头翻看病历夹,声音压得很低却难掩凝重。“你看那个患者,走个几步就得扶着墙停一下,脸色都发白,结果血管彩超一查,右腿股动脉已经堵了快九成。” 他们口中的患者,是 55 岁的张先生 —— 一周前还能在小区散步半小时,如今连两百米都走不完,小腿发麻发紧的感觉像绑了根橡皮筋,只能靠停下歇气缓解。
张先生起初以为是 “年纪大了缺钙”,自己在药店买了钙片吃了三天,症状没缓解反而加重。直到某天傍晚散步时突然腿软差点摔倒,家人才慌忙送他去医院。检查结果让他震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严重狭窄,若再拖延,可能面临肢体缺血坏死的风险。
医生提醒,血管堵塞从不是 “突然爆发”,它会通过身体的细微变化发出信号,尤其是走路时的异常表现。人民日报曾明确发文:下肢出现 5 个异常,往往是血管变窄、变硬、变堵的预警,千万别当成 “老了没力气” 忽视。
走路时出现这 5 个特征,警惕血管已 “堵到临界值”
1. 走几百米就小腿酸麻疼,停下就缓解 —— 典型 “间歇性跛行”
张先生的症状正是 “间歇性跛行” 的典型表现:刚开始走路时没异常,走个 300 米到 500 米,小腿就像被灌了铅,又酸又麻还隐隐作痛,必须停下扶住栏杆或树休息;等个三五分钟,症状慢慢消退,再走又会重复出现。
这种 “走 - 痛 - 停 - 好” 的循环,本质是下肢动脉血流受阻。血管就像给肌肉 “供水” 的水管,一旦堵塞,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就会发出 “缺血警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数据显示,出现间歇性跛行的患者中,约有 30% 在 5 年内会发展为严重肢体缺血,若不干预,可能面临截肢风险。
2. 双脚常年冰凉,冬天像揣了冰块 —— 动脉供血不足的 “体温信号”
62 岁的李阿姨每到冬天都要穿两双厚袜子,可双脚还是冰凉,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脚趾头半天都暖不过来。她一直以为是 “体质虚寒”,直到体检时医生发现她的踝肱指数(ABI)只有 0.7(正常范围 0.9~1.3),提示下肢动脉供血不足。
血液是身体的 “供暖系统”,当下肢动脉堵塞,血流无法顺畅到达脚部,热量输送就会中断。尤其要注意:若只有一只脚冰凉,另一只脚温度正常,大概率是单侧血管堵塞,需立即排查 —— 这种不对称的 “温差”,往往是血管局部狭窄的明确信号。
3. 走路像踩棉花,腿发飘站不稳 —— 神经肌肉缺血的 “功能警报”
“感觉腿不是自己的,走在平地上也像踩在棉花上,稍微有点坡度就怕摔。” 这是 70 岁王大爷就诊时的描述。他起初以为是 “老花眼影响平衡”,直到做了下肢血管彩超才发现,双侧胫前动脉存在多处斑块,血流速度仅为正常水平的一半。
下肢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依赖充足的血液供应。当血管堵塞导致缺血时,神经传导会变慢,肌肉力量会下降,进而出现 “腿不听使唤” 的发飘感。这种症状不是 “老了没力气”,而是血管堵塞加重的表现 —— 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下肢无力甚至瘫痪。
4. 足背动脉摸不到跳动 —— 简单却关键的 “自查信号”
在脚背上靠近脚踝内侧的位置,用手指轻轻按压,能摸到类似手腕脉搏的跳动,这就是足背动脉。医生在接诊时,常会先摸这个部位:若能清晰摸到规律跳动,说明下肢血流基本正常;若摸不到,或跳动很微弱,可能是血管严重狭窄甚至闭塞。
58 岁的赵先生就是通过这个简单方法发现问题的 —— 他偶然在网上看到 “足背动脉自查” 的方法,发现自己左脚背摸不到跳动,赶紧去医院检查,最终确诊左下肢动脉闭塞,及时做了支架植入手术。医生强调,这个自查动作每天花 10 秒就能完成,尤其适合中老年人和高危人群。
5. 脚部伤口久不愈合,甚至发黑溃烂 —— 严重缺血的 “危险信号”
糖尿病患者要格外警惕这个信号:脚上磨出个小水泡、不小心碰破点皮,伤口却迟迟长不好,甚至慢慢发黑、溃烂,还伴随着隐隐的刺痛。这不是 “糖尿病伤口难愈合” 那么简单,很可能是 “糖尿病足合并血管堵塞”。
当血管堵塞严重到无法给脚部组织供血时,伤口就失去了修复的 “营养来源”,进而出现缺血性坏死。临床数据显示,因下肢血管堵塞导致的糖尿病足患者中,若不及时干预,约有 15% 会面临截肢风险 —— 这类伤口的 “久不愈合”,本质是血管发出的 “救命信号”。
这 5 类人是血管堵塞 “高危群体”,别等症状出现才重视
血管堵塞不是老年人的 “专属病”,近年来 30~40 岁的年轻患者也在增多。医生指出,以下 5 类人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堵塞的高危人群,需定期做血管筛查:
长期吸烟者:香烟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一氧化碳会降低血液携氧能力,双重作用下,血管内斑块形成的速度会比不吸烟者快 3 倍;
“三高” 患者:高血压会让血管壁长期承受高压冲击,形成细小损伤;高血脂会让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高血糖会破坏血管弹性 —— 三者叠加,血管堵塞风险会飙升;
久坐不动、肥胖人群:每天久坐超过 8 小时,血液流速会减缓,脂肪容易在血管内沉积;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血管负担;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会像 “腐蚀剂” 一样损伤血管壁,导致血管弹性下降、管腔变窄,下肢血管是最易受影响的部位;
有家族心脑血管病史者:血管健康有一定遗传倾向,若父母或直系亲属有冠心病、脑梗、下肢动脉硬化病史,本人患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 2~3 倍。
国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约有 2 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其中近半数人没有明显症状 —— 这些 “无症状的血管堵塞”,往往比有症状的更危险,因为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到严重阶段。
3 个科学方法,判断血管是否 “堵了”
除了观察走路时的异常表现,医学上有更精准的判断方式,适合不同风险人群:
1. 踝肱指数(ABI)—— 初步筛查的 “金标准”
这是最常用的无创检查,通过测量脚踝和手臂的血压,计算两者的比值(ABI = 踝部收缩压 / 肱动脉收缩压)。正常范围在 0.9~1.3 之间:
0.7~0.9:轻度狭窄,可能无明显症状;
0.4~0.7:中度狭窄,多出现间歇性跛行;
<0.4:重度狭窄,可能出现脚部缺血坏死。
检查过程只需 10 分钟,在社区医院就能完成,适合作为中老年人每年体检的常规项目。
2. 下肢动脉彩超 —— 直观查看血管的 “窗口”
通过超声波成像,能清晰看到下肢动脉的走向、管腔宽度、是否有斑块、血流速度等。它没有辐射,安全性高,能准确判断斑块的位置和狭窄程度,是确诊下肢血管堵塞的常用检查。若 ABI 异常或出现走路异常,医生通常会建议做这项检查。
3.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 血管成像(CTA)—— 精准定位的 “利器”
当怀疑血管严重堵塞,或需要制定手术方案时,医生会建议做 MRA 或 CTA。这两种检查能生成血管的三维图像,清晰显示堵塞的具体部位、范围和程度,就像给血管 “拍 CT”,为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提供精准依据。
血管堵了别慌,分阶段处理能 “通血管”
血管堵塞的治疗核心是 “恢复血流”,不同严重程度对应不同方案,关键是 “早发现、早干预”:
早期(无明显症状或轻度狭窄):生活方式 + 药物控制
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久坐,每天坚持 30 分钟有氧运动(如慢走、骑车、游泳),运动强度以 “不引起小腿不适” 为宜;饮食上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全谷物和深海鱼;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把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 7mmol/L 以下,高血脂患者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 2.6mmol/L 以下(高危人群需更低);
药物辅助: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必要时加用扩血管药物改善血流。
中重度(出现间歇性跛行或缺血症状):介入或手术治疗
当血管堵塞超过 70%,或出现明显缺血症状时,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有限,需通过介入或手术恢复血流:
球囊扩张术:通过导管将球囊送到堵塞部位,充气扩张血管,打通狭窄通道;
支架植入术:在扩张后的血管内植入支架,防止血管再次狭窄;
动脉搭桥术:若堵塞范围广,可截取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如大隐静脉),搭建 “新通道”,让血液绕过堵塞部位到达远端。
人民日报提醒:腿部是血管健康的 “前哨站”
很多人以为 “血管堵塞只会引发心梗、脑梗”,却忽略了腿部血管的信号。人民日报曾在健康专栏中明确指出:下肢血管是全身动脉硬化的 “第一站”,腿部出现异常,往往是心梗、脑梗的早期预警。
血管堵塞的发展是 “全身联动” 的:下肢动脉出现斑块,说明全身血管都可能存在类似问题;若忽视腿部信号,斑块可能随血流流动,堵塞心脏或脑部血管,引发更严重的疾病。因此,关注走路时的腿部异常,不仅是预防下肢缺血,更是守护全身血管健康。
55 岁的张先生在做完支架手术后,终于能重新在小区散步。他感慨道:“以前总觉得‘走不动’是老了的正常现象,没想到是血管在求救。” 出院时,他特意把 “足背动脉自查” 的方法教给了小区里的老邻居 —— 这个简单的动作,或许就能帮更多人早发现血管问题。
血管堵塞从不是 “一夜形成”,它藏在每一次 “走几步就歇脚” 的麻木里,藏在每一次 “双脚冰凉” 的温差里,藏在每一次 “伤口不愈合” 的拖延里。别等症状严重到无法挽回,才想起关注血管健康 —— 那些被忽视的细微信号,往往是身体给我们的 “最后机会”。
来源:曹说新视界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