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35个第一届搞笑诺奖公布了最新一批的获奖名单。这项由《不可能研究杂志》(Improbable Research)主办的奖项,设立初衷是为了表彰那些“先让人笑出声,再让人陷入思考”的科学研究。
第35个第一届搞笑诺奖公布了最新一批的获奖名单。这项由《不可能研究杂志》(Improbable Research)主办的奖项,设立初衷是为了表彰那些“先让人笑出声,再让人陷入思考”的科学研究。
这类研究看上去荒诞又离奇,实际上背后藏着一套逻辑严密的科学方法。有人坚持35年记录指甲生长,有人试图用塑料做“减肥食品”,还有人研究蜥蜴为什么偏爱某种口味的披萨。在这些看似“无用”的研究背后,都藏着对科学精神的另一种诠释。
有人曾质疑这类研究是对科研资源的浪费,甚至称其为“伪科学的嘉年华”。但搞笑诺奖的实际情况比这复杂得多。
比如今年获得生物学奖的研究,研究团队由日本的儿岛朋贵(Tomoki Kojima)等人组成。他们在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通过给牛手绘斑马条纹,可以有效减少牲畜受到吸血蝇类的叮咬。这种方法不使用杀虫剂,成本低,还对环境友好,研究结果也显示牛被叮咬的次数减少了近50%。
这项研究并不是拍脑袋的恶搞。是研究团队在实际牧场中测试了画斑马纹的牛与纯黑色牛的叮咬数量差异,严格控制变量,反复统计数据,最终得出的结论。
研究人员推测,斑马纹可能扰乱了蝇类的视觉感知系统,使其难以判断落脚点。
获得营养学奖的研究,则来自于西非多哥。研究人员Daniele Dendi等人在当地观察到一种名为彩虹飞蜥(Agama agama)的蜥蜴,频繁出现在海边旅游区,偷吃游客丢弃的披萨。
研究团队共观察了9只蜥蜴个体,结果发现,它们对“四种奶酪”披萨表现出了明显偏好。所有蜥蜴都优先选择了这种口味。研究人员推测,这种披萨可能释放出了某种化学信号,吸引蜥蜴靠近。
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动物饮食行为的适应性,也反映出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城市野生动物的行为。
搞笑诺奖的项目之所以能够引发热议,往往就在于它们挑战了人们对“科学严肃性”的固有印象。
比如今年化学奖的研究,探讨了将聚四氟乙烯(俗称特氟龙)掺入食物中能否成为全新的‘零卡食物’”帮助控制体重。研究显示,大鼠在连续90天食用含25%特氟龙的食物并没有出现毒性反应。但消费者大概也不可能接受“饭里掺塑料”这个设定吧……
搞笑诺奖并不是不严谨,它的研究方法、实验流程、数据分析都符合科学标准。它“搞笑”的地方,是在于选题和呈现的方式。比如和平奖得主研究了酒精是否能提升外语表达能力,他们在德国招募了50位正在学习荷兰语的志愿者,让他们在少量饮酒和不饮酒时分别进行外语对话,结果发现饮酒后的双语使用者在发音和流利度上表现更好。
这个研究听起来像是“酒桌趣闻”的科学版,但它为心理学和语言学习研究提供了新角度。
搞笑诺贝尔奖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提出了多么惊天动地的科学结论,而在于它鼓励人们认真对待每一个“看起来不重要”的问题。
笑声,是搞笑诺奖带给我们的第一反应;让人思考,才是它真正的目的。当我们在看到“蒜味母乳”或“臭鞋杀菌装置”这样的话题时,不妨多停一会儿,试着理解研究背后的逻辑和价值。
因为科学的边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广阔。
来源:晓霞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