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仅31岁的保守派新星查理·柯克,竟然在犹他州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被枪杀身亡!这个与总统特朗普关系密切、在年轻人中拥有巨大号召力的“意见领袖”,就这样骤然谢幕。
年仅31岁的保守派新星查理·柯克,竟然在犹他州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被枪杀身亡!这个与总统特朗普关系密切、在年轻人中拥有巨大号召力的“意见领袖”,就这样骤然谢幕。
这个查理·柯克,到底是个什么来头,他凭什么能搅动美国政坛的风云?
如果你不关注美国政治,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但要是在社交媒体上混过,你肯定会对他有所耳闻。这家伙简直就是个“网红”体质!在X平台上,他坐拥500多万粉丝,而在短视频平台TikTok上,追随者更是高达700多万。
他主持的播客节目《查理·柯克秀》,长期霸占苹果新闻类播客排行榜的前几名,一度冲到第四。可以说,在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这面大旗之下,查理·柯克绝对是年轻一代中最有影响力的“带货”KOL之一。
他最出名的“招牌动作”,就是带着他那顶醒目的帐篷,在全美的大学校园里巡回“踢馆”。帐篷上,大大的几个字赫然写着:“PROVE ME WRONG”(证明我错了)。他自己就坐在帐篷中央,像个武林高手摆下擂台,等着各路英雄豪杰前来挑战,进行一场场充满火药味的唇枪舌战。
这些辩论的主题,可不是什么风花雪月的小事,全是美国社会里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每次大选都要拿出来“掰扯”的敏感话题。比如,性别到底有几种?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到底要不要建墙?堕胎该不该合法化?这些问题,别说普通老百姓,就是很多政客和媒体,也都是小心翼翼,生怕一句话说不对就“引火烧身”。
但查理·柯克可不管那一套。作为铁杆保守派,他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简直就是“教科书式”的坚定:坚决反对所谓的“跨性别理论”,支持严控移民,尤其对左翼的“政治正确”和“觉醒文化”,更是口诛笔伐,恨不得把它们批得体无完肤。
在镜头前,这家伙舌灿莲花,言辞犀利,常常把那些前来挑战的自由派学生、LGBTQ+支持者们怼得哑口无言,或是气得面红耳赤,无能狂怒。这些充满争议的辩论视频,在网络上被疯狂转发,点赞,评论,让查理·柯克一时间名声大噪,迅速走红。他一手创办的“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组织,也随之水涨船高,迅速壮大,成了全美最大的青年保守派力量。
可以说,特朗普之所以能“东山再起”,在政治上实现“2.0版本”的回归,查理·柯克绝对功不可没。要知道,年轻人一向被认为是民主党的“铁票仓”,但在去年的大选中,民主党副总统哈里斯在年轻选民中的领先优势,相比2020年拜登参选时大幅缩水了整整12个百分点!这背后,查理·柯克在年轻人中的巨大影响力,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的政治人物和媒体精英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查理·柯克能杀出重围,成为年轻人眼中的“超级明星”呢?这里面,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武器”!他选择的辩论议题。
在政治辩论和舆论引导的战场上,选对一个能抓住人眼球、触动人心弦的议题,比你辩论技巧有多高超,口才有多好,可能都要重要得多。回想一下199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当时,老布什那边自认为胜券在握,毕竟他刚辅佐里根赢了冷战,又在海湾战争中风卷残云,把美利坚的威风打得震天响。他们觉得,只要在竞选的时候多强调这些“丰功伟绩”,民众就肯定会乖乖把票投给他们。
但克林顿的竞选团队可比他们“精明”多了。他们敏锐地抓住了当时民众最关心、最切身的问题经济!于是,克林顿阵营喊出了那句后来被载入史册的口号:“笨蛋,问题是经济!”这句话,简直是直击灵魂!
对于阿肯色州的普通工人来说,冷战胜利、海湾战争什么的,听起来是挺牛,但那都是远在天边的事。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工资能不能涨?每个月的房贷能不能按时还上?明天一家的口粮有没有着落?克林顿把辩论的焦点一下子拉回到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上,一下子就让老布什那些“光辉战绩”变得索然无味,最终,老布什输掉了大选。
查理·柯克把这个“道理”吃得透透的。他选择的那些辩论议题,比如反LGBTQ+、反女权、反“白左”等等,全是美国社会里最敏感、最容易引爆争议的“政治正确”问题。这些话题,很多媒体和政治人物都像躲瘟神一样,生怕一不小心就“触雷”,惹一身麻烦。就像我们国内的媒体,隔着一个太平洋,也很少有真正敢深入讨论堕胎、LGBTQ+、女权这些问题的。
但查理·柯克偏偏不走寻常路!他不仅敢谈,还敢直接走进大学校园,跟那些思想活跃、观点多元的大学生们面对面地“掰扯”。当大多数人对这些敏感话题噤若寒蝉的时候,查理·柯克的“敢言”,瞬间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目光,让他迅速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支持率。
尽管他在辩论中,可能偶尔会用一些“偷换概念”、“转移话题”的小伎俩,但跟他在议题选择上的“高光时刻”比起来,这些小毛病简直不值一提。
就好比,在一个讨论会上,一群法律专家在台上引经据典,用各种专业术语高谈阔论“法理精神”。突然,台下有个人站起来,直接抛出一个像“追风小叶事件”这样,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这时候,大众的注意力,还有他们的掌声,往往会不自觉地倾向于后者。因为,尽管“法理精神”听起来高深莫测,但跟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遭遇比起来,还是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更能引起共鸣。查理·柯克,就是那个敢于抛出“追风小叶事件”的人。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查理·柯克的这种“敢言”,在为他赢得无数支持者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无数的反对者,甚至仇敌。长期以来,他就像站在舆论的暴风眼,各种抗议声、谩骂声从未间断,他也因此成为了某些极端分子眼中活生生的“靶子”。
这次他在演讲时不幸遇刺身亡,绝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悲剧,它更像是美国政治极化、社会矛盾激化的一面“照妖镜”,把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照得一清二楚。
近年来,美国国内的政治分歧,已经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争论了,它正在一步步演变成不同阵营之间赤裸裸的“身份对立”。人们不再把政治对手看作是可以理性交流的同胞,而是像看仇人一样,觉得对方就是威胁自己利益和价值观的“敌人”。
这种仇视情绪,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更是愈演愈烈。网络上的“激进化”和“算法回音壁”,不断地强化着人们的极端观点,让不同阵营之间的矛盾和仇恨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次枪击案的嫌疑人泰勒·罗宾逊,据他的亲友透露,在案发前就在网络上发布了大量激烈的反柯克言论,他的政治立场也变得越来越极端。这不就是“算法回音壁”活生生的写照吗?
除此之外,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那些老大难问题,比如经济不稳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移民问题带来的冲击、以及文化认同危机等等,都让普通民众感到一种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而一些政治人物和所谓的“意见领袖”,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却把这些社会问题,包装成民粹主义的叙事,不断地强调“外来者威胁”、“文化被侵蚀”等话题,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恐慌和对立情绪。
久而久之,甚至让一部分人觉得,使用暴力,似乎成了解决政治分歧的“合理手段”。再加上美国枪支泛滥,枪支拥有率高、获取门槛低,这为暴力行为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也大大降低了人们从“暴力想法”到“实际行动”的门槛。
查理·柯克的遇刺身亡,也算是给美国社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震动。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内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激化,双方互相指责,让社会分裂更加严重。
柯克的支持者把他奉为“为信念殉道的英雄”,而反对者则认为,这不过是极端对抗的必然结果。同时,这起事件也让美国民众普遍陷入了一种对政治暴力的恐惧之中,人们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这种恐慌情绪,将对美国的社会稳定和民主制度造成深远的影响。
所以,美国社会真的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了:到底要怎样,才能缓解日益严重的政治极化和社会矛盾?到底要怎样,才能重新建立起不同阵营之间的信任和沟通桥梁?否则,像查理·柯克这样的悲剧,恐怕还会继续上演。而美国社会,也将在分裂和动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永无宁日。
来源:奇闻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