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深圳盐田区建成全国首个全量黑水虻处理厨余垃圾示范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0:05 1

摘要:9月17日,《深圳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白皮书(2020—2025年)》研讨会——《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系列活动,在深圳市盐田区资源化利用环境园举办。该研讨会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指导,深圳市环境卫生协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共同主办。

研讨会现场/活动方供图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石文君 北京报道

每天从厨房倒掉的剩饭、菜叶、果皮等厨余垃圾,只能走向填埋场,还是“变身”高价值昆虫蛋白资源?深圳盐田区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9月17日,《深圳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白皮书(2020—2025年)》研讨会——《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系列活动,在深圳市盐田区资源化利用环境园举办。该研讨会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指导,深圳市环境卫生协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共同主办。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在专题研讨环节分享了基金会在垃圾分类尤其是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成果。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深圳市盐田区已成为中国首个实现将全量厨余垃圾转换为昆虫蛋白资源的市辖区。

创新公益模式,助力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垃圾分类是新时尚,关系人民生活环境改善和资源节约使用,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据了解,自2020年《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五年来,深圳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系统性、全国领先的显著成果。资源化水平全国领先,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50%,资源化利用率达87.8%,年均实现碳减排约487万吨,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回收量分别增长57.3%和281.7%,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

上述低碳成果,离不开创新公益模式的助力。谢晓慧在专题研讨环节介绍,万科公益基金会自2018年将“社区废弃物管理”设立为旗舰项目,围绕前端行为改变、后端技术探索与多方合作三个层面持续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在前端,基金会推出垃圾分类公众教育项目“蒲公英计划”,深入社区与学校,培养市民垃圾分类习惯,持续开展“绿益计划”,在深圳21个社区落地环境可持续公益项目;在后端,则聚焦占生活垃圾比重高、资源化利用程度低的厨余垃圾,联合多方伙伴共同推广黑水虻生物处理技术。

谢晓慧特别提到,为解决粮食浪费问题,万科公益基金会早在2012年便前瞻性地发现黑水虻处理厨余的工艺路径,逐步推动该技术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2019年万科公益基金会于大梅沙万科中心园区建成半自动化黑水虻养殖项目,处理能力每日达200公斤左右,实现园区厨余垃圾100%就地资源化;2023年与深圳市盐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和深圳市生态局盐田管理局合作建成“近零碳循环科普馆”,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达3吨;2024—2025年基金会技术支持盐田区城管局在盐田区资源化利用环境园落地“5G+机器人”智能化养殖黑水虻处理厨余垃圾有机固渣项目,固渣处理能力达15吨/日,全面覆盖盐田区每日约90吨厨余垃圾处理的末端资源化需求。

该项目助力盐田区成为中国首个实现将全量厨余垃圾转换为昆虫蛋白资源的市辖区,为中国城市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创新路径。

从公益试点推动产业成熟

为何选择黑水虻厨余处理技术?公益力量如何推动黑水虻工业化养殖从公益试点走向产业成熟?

谢晓慧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万科公益基金会在过往近10年的调研和实践中发现,黑水虻厨余处理技术具有高效、低碳、安全的特点,是可持续解决国内厨余垃圾问题的有效方式,但由于产业发展仍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需要从政策支持、上下游产业链、科研技术等多环节给予支持。

另外,谢晓慧认为,垃圾分类与厨余垃圾处理并不只是一个技术或公益层面的问题,而是一项涉及多方、多层级的系统性社会工程,因此基金会选择跳出传统公益‘项目制’的框架,转向构建一个多方协同、价值闭环的生态系统。

“该体系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构建议题公益生态圈,以‘资助者’的身份培育和支持公益机构,以跨界的‘共创者’身份推动包括公益伙伴、商业、政府、科研机构等多种角色协同为解决社会问题发力;其次,专业的工作手法,围绕研究-试点-赋能-倡导的价值链,在多个场景中精细化探索垃圾分类管理的有效路径;最后,始终坚守公益初心,践行长期主义,勇于创新允许试错。”谢晓慧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黑水虻智能养殖设施设备/活动方供图

据了解,万科公益基金会还通过“影响力投资”的创新模式,识别并支持农业科技领域的潜力企业,推动黑水虻工业化养殖从公益试点走向产业成熟,为解决厨余垃圾处理难题、昆虫蛋白转换等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值得关注的是,黑水虻幼虫所转化的昆虫蛋白,已在海外市场展现出显著商业价值。目前,在亚马逊等国际平台上,该类产品以2磅、5磅、10磅规格销售,价格分别为19.99、34.99和59.99美元,广泛用于宠物饲料和水产养殖,显示出良好的经济前景和资源化潜力。

谈及如何平衡影响力投资中“公益属性”与“产业盈利”的关系,谢晓慧表示基金会更看重创造积极的社会和环境影响,以及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多种路径,影响力投资可以让公益属性与产业盈利可以形成互补关系。“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社会问题,如厨余垃圾处理,还创造了经济价值例如企业盈利、产业链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效益最大’与‘经济效益可持续化’的双重目标。”谢晓慧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会愿意分享过往已经梳理清晰的行动路径和经验,在基金会战略框架下继续资助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前行。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