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哮喘不是 “儿童病”,也不只是 “过敏”!2024年,20 位国际呼吸领域专家在《美国呼吸与危重医学杂志》联合发布最新综述,追踪从婴儿到老年的哮喘发生轨迹,揭露病毒感染、基因、气候等10多个核心风险,还给出精准防控建议。无论你是家长、患者还是健康人群,都该读懂
哮喘不是 “儿童病”,也不只是 “过敏”!2024年,20 位国际呼吸领域专家在《美国呼吸与危重医学杂志》联合发布最新综述,追踪从婴儿到老年的哮喘发生轨迹,揭露病毒感染、基因、气候等10多个核心风险,还给出精准防控建议。无论你是家长、患者还是健康人群,都该读懂这份 “一生哮喘防护指南”。
提到哮喘,很多人会立刻想到 “孩子过敏喘不上气”,但最新研究彻底打破了这种片面认知。哮喘本质是 “下呼吸道阻塞性炎症疾病”,表现为喘息、咳嗽、呼吸困难等,但它更像一个 “概括性名词 ”( umbrella term)—— 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哮喘,背后的发病机制可能完全不同。
更关键的是,无论多大年龄确诊哮喘,多数患者在童年时期就已有气道问题。专家团队通过肺功能检测和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哮喘的 “起源” 早在生命早期就已启动:有的婴儿出生时就存在气道高反应性(BHR),这种 “敏感” 甚至比气道阻塞本身更能预测未来哮喘风险;还有的孩子在 1 岁左右,气道上皮就出现了 “异常分化”,这种不涉及炎症的 “预哮喘状态”,会悄悄为青春期或成年后的哮喘埋下隐患。
举个例子,研究中提到一组特殊的婴儿:他们出生后因早产接受 RSV(呼吸道合胞病毒)预防治疗,结果在 6 岁时,反复喘息的风险比其他孩子低 30%-40%。这说明,婴儿期的一次病毒感染,可能就是哮喘的 “启动键”,而早期干预能显著降低后续风险。
哮喘的发生不是 “单一事件”,而是 “基因 + 环境” 在不同生命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专家团队梳理了从胎儿期到老年的关键风险因素,堪称一份 “全生命周期哮喘风险清单”。
1. 胎儿期 & 婴儿期(0-3 岁):最关键的 “易感窗口期”这个阶段的风险因素,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是否会被哮喘 “盯上”,且很多影响可能持续终身。
风险因素 TOP5:
母体哮喘 / 吸烟:如果妈妈有哮喘,孩子 4 岁前患哮喘的风险会增加 94%;孕期吸烟则会让孩子哮喘风险上升 19%,二手烟暴露风险更高。
早产 & 低出生体重:孕周不足 37 周的早产儿,哮喘风险比足月宝宝高 40%,这和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气道结构异常有关。
病毒感染:RSV 和鼻病毒(RV)是 “头号元凶”—— 婴儿期患 RSV 毛细支气管炎的孩子,未来患哮喘的风险是健康孩子的 7 倍;而鼻病毒感染引发的喘息,更是学龄期哮喘的最强预测因子。
抗生素滥用:婴儿期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和气道菌群平衡,导致哮喘风险翻倍(OR=2.18),尤其是广谱抗生素影响更大。
剖宫产出生:剖宫产宝宝的哮喘风险比顺产宝宝高 20%,原因可能是剖宫产减少了宝宝通过产道获得的有益菌群,影响免疫系统发育。
保护因素别忽视:
孕期补充维生素 D:能让孩子哮喘风险降低 28%(OR=0.72),建议孕期妈妈每天摄入 400-800IU。
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 6 个月以上,哮喘风险下降 19%,母乳中的免疫因子能增强宝宝气道抵抗力。
早期接触 “脏环境”:比如家里养宠物狗(1 岁内接触,哮喘风险降 13%)、生活在传统农场,这些环境中的微生物能 “训练” 免疫系统,减少过敏和哮喘风险。
2. 儿童期 & 青春期(4-18 岁):症状显现与轨迹分化这个阶段哮喘会出现明显的 “轨迹差异”,有的孩子会 “自愈”,有的则会持续到成年,甚至加重。
核心风险点:
过敏体质:湿疹、过敏性鼻炎的孩子,哮喘风险是普通孩子的 2.2 倍,尤其是对多种过敏原(尘螨、花粉、宠物毛屑)过敏的孩子,哮喘更易持续。
肥胖:超重 / 肥胖儿童的哮喘风险高 30%,且这类哮喘多为 “非 2 型炎症”,对吸入激素治疗反应差,还常伴随气道结构异常(比如气道和肺体积不匹配的 “发育失衡”)。
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于 PM2.5(每增加 1μg/m³)、二氧化氮(每增加 4μg/m³),哮喘风险分别上升 3% 和 5%,雾霾天还会诱发哮喘急性发作。
学业压力 & 久坐:学业压力大的孩子,哮喘症状更易加重;而每天运动不足 1 小时的孩子,哮喘风险比运动充足的孩子高 32%。
关键发现:青春期是哮喘 “转折期”—— 约 60% 的儿童哮喘会在青春期缓解,但男孩缓解率(约 70%)远高于女孩(约 50%),这可能和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升高、气道发育成熟有关。不过,缓解不代表 “痊愈”,约 1/3 的孩子在成年后会再次复发。
图 1. 从哮喘易感性到哮喘前期再到慢性哮喘
3. 成年期(19-64 岁):“晚发哮喘” 更危险,女性需警惕很多人以为 “成年后就不会得哮喘”,但研究发现,成年期新发哮喘(尤其是 40 岁后)并不少见,且特点鲜明。
成年哮喘的 “特殊风险”:
女性激素波动:成年哮喘患者中女性占比超 60%,尤其是 40-49 岁女性,哮喘发病率是男性的 1.5 倍,这和雌激素、孕激素对气道的影响有关,比如更年期前后激素变化会加重气道炎症。
肥胖 & 代谢问题:成年肥胖者哮喘风险高 50%,且常伴随高血压、糖尿病,这类哮喘以 “中性粒细胞炎症” 为主,治疗更棘手。
职业暴露:教师(粉笔灰)、化工工人(化学物质)、医护人员(消毒剂)等职业,易患 “职业性哮喘”,约 15% 的成年新发哮喘和职业暴露有关。
长期吸烟:吸烟不仅会诱发哮喘,还会让哮喘治疗效果下降,吸烟者的哮喘急性发作风险是不吸烟者的 2.3 倍。
成年哮喘的 “隐藏陷阱”:容易和慢阻肺(COPD)混淆!尤其是长期吸烟、有慢性咳嗽咳痰的患者,需要通过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区分 —— 哮喘多为 “可逆性气流受限”,而慢阻肺多为 “不可逆”。
4. 老年期(65 岁 +):症状不典型,风险更高老年哮喘患者常被忽视,因为他们的症状可能不明显,或被其他疾病(如心脏病、支气管炎)掩盖,但风险却最高。
老年哮喘的特点:
症状不典型:较少出现明显喘息,多表现为 “慢性咳嗽”“活动后气短”,容易被误诊为 “老慢支”。
合并症多:约 70% 的老年哮喘患者同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服用的药物(如 β 受体阻滞剂)可能加重哮喘。
治疗依从性差:老年患者常因记忆力下降、手抖等问题,无法正确使用吸入器,导致治疗效果打折扣。
表 1. 按母亲 / 子宫内因素和婴儿 / 儿童因素及暴露情况分类的幼儿哮喘风险与保护因素、汇总估计值及参考文献
过去,我们总以为哮喘是 “突然发生” 的,但最新研究提出了 “哮喘 3 阶段发展模型”,让我们能更早发现风险:
1. 易感期(胎儿期 - 1 岁):看不见的 “基础隐患”这个阶段没有明显症状,但风险因素已在积累 —— 比如基因易感(如 CDHR3 基因变异,会增加鼻病毒感染风险)、孕期环境暴露(吸烟、污染),导致气道结构或免疫系统 “先天不足”。
预警信号:新生儿肺功能检测异常(如气道阻力高)、家族中有哮喘 / 过敏史。
2. 预哮喘期(1-3 岁):“无症状但有异常”这个阶段孩子可能没有典型哮喘症状,但气道已出现 “悄悄变化”:比如气道上皮异常分化(出现 “小山细胞”,一种和哮喘相关的特殊细胞)、气道重塑(基底膜增厚、平滑肌增多),但没有明显炎症。
预警信号:婴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接触过敏原后出现短暂咳嗽、肺功能检测提示 “气道高反应性”。
3. 临床哮喘期(4 岁 +):症状显现,需规范治疗这个阶段出现典型的喘息、咳嗽、气短等症状,且肺功能检测显示 “可逆性气流受限”,部分患者还会有炎症标志物升高(如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FeNO 升高)。
关键提醒:预哮喘期是 “干预黄金期”—— 比如通过补充益生菌调节菌群、避免病毒感染,可能阻止其发展为临床哮喘;而一旦进入临床期,虽无法根治,但规范治疗能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
哮喘的治疗和预防,不能 “一刀切”,要根据年龄、类型、风险因素 “个性化施策”。
1. 儿童哮喘:重点防感染、控过敏预防优先:婴儿期避免接触感冒患者,流感季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有过敏史的孩子,定期检测过敏原,避免接触(如定期除螨、不用毛绒玩具)。
规范治疗:轻度哮喘首选 “按需使用” 速效 β2 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中重度哮喘需长期使用吸入激素(如布地奈德),但要注意剂量,避免长期高剂量使用导致生长迟缓。
警惕 “假性缓解”:青春期缓解的孩子,仍需定期复查肺功能,避免接触烟草、污染等诱因,减少成年后复发风险。
2. 成年哮喘:控体重、避诱因、选对药肥胖相关哮喘:先减重(建议 BMI 控制在 18.5-24),同时联合使用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如福莫特罗),必要时加用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
职业性哮喘:首先脱离有害工作环境,症状严重者需使用吸入激素 + 长效支气管扩张剂联合治疗,避免发展为不可逆气流受限。
女性哮喘:经期、孕期需加强监测,必要时调整药物(如孕期可安全使用吸入激素,避免使用口服激素)。
3. 老年哮喘:细鉴别、强监测、护合并症明确诊断:通过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区分哮喘和慢阻肺,避免误诊误治。
简化治疗方案:选择操作简单的吸入装置(如干粉吸入器),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哮喘的药物(如某些降压药、止痛药)。
关注合并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时预防骨质疏松(长期使用吸入激素者,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D)。
虽然目前还没有能 “根治” 哮喘的方法,但专家团队提出了未来哮喘研究的 3 大重点,有望彻底改变哮喘防控格局:
1. 早期预警 biomarkers(生物标志物)未来可能通过 “血液检测”“鼻黏膜活检” 等,更早发现哮喘风险 —— 比如检测血液中的 “CC16 蛋白”,水平低的孩子未来哮喘持续的风险是普通孩子的 4 倍;检测鼻黏膜中的 “EGFR/SMAD 基因”,能预测哮喘是否会频繁急性发作。
2. 靶向生物制剂针对 “2 型炎症哮喘”(如嗜酸性粒细胞升高、IgE 升高),已有多种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度普利尤单抗)能有效减少急性发作,甚至可能延缓气道重塑;未来还会研发针对 “非 2 型炎症哮喘” 的生物制剂,填补治疗空白。
3. 公共卫生干预严控空气污染:推广清洁能源,减少 PM2.5、二氧化氮排放,保护儿童和老人等易感人群。
规范抗生素使用:避免儿童期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尤其是广谱抗生素。
普及哮喘知识:提高公众对哮喘的认知,避免 “哮喘能根治”“吸入激素有副作用就不用” 等误区,强调长期规范管理的重要性。
哮喘不是 “终身绝症”,而是 “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它的发生贯穿一生,从胎儿期的基因易感,到婴儿期的病毒感染,再到成年后的肥胖、压力,每个阶段都有可干预的节点。
对于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早期风险(如早产、反复感冒、过敏),及时补充维生素 D、坚持母乳喂养、避免滥用抗生素;对于哮喘患者,要明确自己的哮喘类型(是否过敏、是否有炎症),规范使用药物,避开诱因;对于社会,要重视空气污染治理、普及哮喘知识,为哮喘患者创造更友好的环境。
记住:哮喘的 “一生防控”,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家庭、医疗、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早发现、早干预,就能让哮喘患者拥有和健康人一样的生活质量!
来源:沈凌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