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血管堵了,人还能活吗?大多数人以为,心梗、脑梗来得突然,如闪电劈下,猝不及防。其实不然。那些看似“毫无预警”的猝发事件,往往是身体早已发出了求救信号,只是被忽视了,或误以为是小毛病。
斑块,这个听上去毫不起眼的词,在医学上却是夺命的“慢性杀手”。它潜伏于血管之中,日积月累,悄无声息地生长,就像一颗埋在体内的“定时炸弹”。等你终于察觉它的存在时,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更令人震惊的是,它并不只找“三高”人群。一个体检正常、饮食清淡的中年人,一样可能在某个寒冷清晨倒在家门口,而罪魁祸首,就是那块“沉睡多年的斑块”。
但问题是,它真的悄无声息吗?并非如此。在斑块堵死血管之前,身体其实会悄悄给出五个信号,只是大多数人没把它们当回事。
有人以为是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也有人觉得是缺钙、风湿、肌肉酸痛。但如果你发现,自己走路总是“走着走着就得停下来”,尤其是在小腿肚子、脚踝处有酸痛感,休息后又能缓解——那要格外警惕。
这可能不是腿的问题,而是血管的问题。
医学上称这种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这是一种典型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表现,其本质是:供应腿部血液的动脉被斑块慢慢堵住了,血流量减少,走路时肌肉缺血,才会酸胀无力。
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行则气行,止则气止”,讲的也是这种活动与血行之间的关系。当动脉“气血不通”,疼痛自然随之而来。
不要等到腿变黑、坏死、截肢,才后悔没早发现。
很多人习惯性地忽略了早晨起床那一瞬间的身体感受。但如果你发现:
· 起床时突然感到头晕目眩;
· 脖子有种发紧、发硬的感觉;
· 脸色发白、心慌气短;
那可能是颈动脉斑块在作祟。
颈动脉是供应大脑的“生命通道”,一旦斑块形成,血流受阻,脑供血减少,最先反应的就是早晨——因为此时血压低、血液黏稠,是脑梗的“高危时段”。
西医研究发现,80%以上的脑梗患者在发作前3个月内,早晨都有类似的症状。但很多人误以为是“睡姿不对”或“没睡好”,从而错失干预时机。
中医讲“阳气始升于晨”,若晨起时神疲乏力、眩晕不清,往往与“痰湿”内生、气血不畅有关。
此“痰”,并非痰液,而是指体内代谢异常的产物——与现代医学中的脂质斑块概念不谋而合。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一种情况:某天耳朵突然“嗡”的一声,听东西变得模糊不清,几小时后又恢复了。你或许以为是疲劳、上火,其实,这可能是微小血管斑块堵塞耳蜗供血的表现。
耳朵的供血非常依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旦这些小动脉内形成微小斑块,血供减少,耳鸣、听力波动、眩晕就会轮番上阵。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症状往往是脑梗的“前哨站”。有研究指出,40%以上的耳鸣患者在未来5年内有脑血管事件的高发风险。
而中医早就将“耳鸣”与“肾虚”“痰湿”“瘀阻”联系在一起,认为耳为“肾之窍”,肾精不足,或瘀邪阻络,皆可致耳鸣。实际上,这与血管斑块导致的供血不足、微循环障碍,有惊人的一致性。
“我不是气短,我只是饭吃太快。”
很多人都这么说。但如果你在吃饱后,总感到胸口发闷、心跳加速,有时还会冒冷汗、有轻微恶心感——这就要警惕心脏血管是否已经出现斑块。
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斑块最常见的“藏身之处”。它会使心脏供血不足,尤其在饭后(胃肠道抢血)或活动后(心脏需血增加)时,症状更加明显。
心绞痛,就是这种“供需不平衡”导致的“心脏抗议”。
而中医也有类似的理解。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若“痰浊”“瘀血”阻滞心脉,便会出现“胸痹”“心悸”“短气”等症状。
血液流动缓慢,最先遭殃的是哪里?是你身体最远的地方——手指、脚趾。
当你发现自己手脚总是冰凉,尤其在冬天或阴雨天更明显,甚至指甲颜色发暗、发紫,这并不是“体寒”那么简单。这可能是外周血管斑块形成的早期表现。血流不畅,氧气运输不足,末梢组织自然“缺氧”。
西医称之为外周动脉疾病(PAD),是一种常见但被严重低估的斑块性疾病,它的存在往往预示着冠心病或脑卒中的风险也在增加。
中医则认为“血不荣则寒”,“寒主收引”,当气血运行不畅,阳虚血瘀,便会出现手足冰凉、指甲发暗之象。
斑块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它是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产物:高脂饮食、久坐、吸烟、熬夜、情绪波动,都会促使血脂异常,从而在血管内壁沉积形成“脂质条纹”,慢慢演变为不稳定斑块。
而且,它并非胖人的专利。瘦人也可能血脂高、血管堵,因为代谢异常与体型无直接关系。
西医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青少年甚至儿童期就开始,只是在中老年阶段才表现为疾病。
而中医讲“痰瘀互结”“阴阳失调”,正是描述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在体内潜伏的病理变化。
市面上流行各种“软化血管”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血管不是铁,也不是石头,它“硬化”的本质是血管壁中的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
想要真正干预斑块,必须从根本做起:
· 控制血脂: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被证实可以稳定甚至逆转斑块;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内皮损伤;
· 饮食调整:多吃高纤维、低胆固醇食物,如燕麦、海带、绿叶蔬菜;
· 适度运动:快走、太极、八段锦,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不会造成负担;
· 中药调理:如丹参、三七、川芎等活血化瘀类中药,有助于改善微循环(但需医生指导)。
最重要的,不是等到斑块形成后才“对抗”,而是在它潜伏时就识破它的信号。
血管堵塞,不是某一天突然爆发的天灾,而是你每天生活方式的一次次选择所累积的结果。
那些悄悄告诉你的信号,不是身体在“唠叨”,而是在用尽全力提醒你:再不改变,它就要失控了。
别等到被推上手术台,才去回忆曾经的“蛛丝马迹”。
参考文献
[1]张伟,刘建,李静,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23, 61(14): 22-25.
[2]李强,赵忠,王丹. 外周动脉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4, 40(02): 124-128.
[3]王磊,陈雪,周慧. 丹参及其复方制剂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 中草药, 2023, 54(03): 758-76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中医传承张大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