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星RTX 5060 Ti 16GB硬派师2X显卡评测:近乎完美平衡的2K分辨率选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09:09 1

摘要:GeForce RTX 5060系列显卡终于正式登场,与RTX 4060系列一样分为了三款,分别是RTX 5060 Ti 16GB、RTX 5060 Ti 8GB以及RTX 5060,其中两款同显存容量的RTX 5060 Ti为同日发售,而RTX 5060则预

GeForce RTX 5060系列显卡终于正式登场,与RTX 4060系列一样分为了三款,分别是RTX 5060 Ti 16GB、RTX 5060 Ti 8GB以及RTX 5060,其中两款同显存容量的RTX 5060 Ti为同日发售,而RTX 5060则预计到5月份才会正式上市,而且在RTX 5060 Ti的首发中,RTX 5060 Ti 16GB显然是各个厂商的重点产品,相比之下RTX 5060 Ti 8GB就显得相当低调了。

RTX 5060 Ti所用的核心是GB206,CUDA核心数是4608,比RTX 4060 Ti刚好要多2组SM(每组SM有128个CUDA核心),频率也更高。不过从晶体管数量和芯片面积上来说,GB206反倒比AD106更小一点,在制程工艺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认为GB206的结构优化相较上一代要更为充分,当然少不了的还有更快的GDDR7显存,这也是RTX 50系的优势项目。

关于Blackwell整个架构的解析,我们是建议直接回顾我们之前的RTX 5090 D评测【链接点此】,具体内容篇幅较多,这里就不再冗述。

RTX 5060 Ti所用的GB206-300-A1核心

微星RTX 5060 Ti 16GB硬派师2X显卡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微星RTX 5060 Ti 16GB硬派师2X显卡的尺寸和重量规格,显卡整体尺寸为204*122*50mm(不含I/O挡板),重量为650g,在目前这个连主流显卡都讲究“以大为尊”的时代,微星RTX 5060 Ti 16GB硬派师2X显卡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小巧玲珑,非常适合紧凑型的Mini-ITX平台使用。

习惯了“以大为尊”的主流显卡产品之后,猛然一看微星的RTX 5060 Ti 16GB硬派师2X,倒是有一种小清新的感觉。不过这张卡的设计风格倒是称不上小清新,其整体设计可以说是非常简洁,基本上是由非常整齐的几何图形构成,颜色的选择上也是以大片的纯色为主,金色与黑色的搭配重点突出“稳重”二字。如果说充满电竞风格的灯效设计是年轻人的代表,那么微星RTX 5060 Ti 16GB硬派师2X倒像是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大叔。

微星RTX 5060 Ti 16GB硬派师2X的几何结构实际上也是有名堂的,是为了致敬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Piet Cornelies Mondrian而做的设计,也正好是与“硬派师”相互对应。正面的风扇导流罩采用的时铝合金材质,表面进行了磨砂处理,配合淡金色可以说是颇为大气。

显卡频率参数方面,微星RTX 5060 Ti 16GB硬派师X2的GPU基础频率为2407MHz,Boost频率为2572MHz,显存数据频率为28Gbps。顺带一提的是,显卡的PCI-E接口物理结构上是PCI-E 5.0 x16,但其实际速率为PCI-E 5.0 x8,这也是目前RTX 5060 Ti显卡的主要配置。

显卡采用金属背板,背面的开窗有利于风扇气流的通过,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显卡的散热效能,同时窗户的造型也是致敬了Piet Cornelies Mondrian的作品,同时在显卡的顶侧和底侧都有类似的设计。

显卡的顶侧和底侧都有致敬Piet Cornelies Mondrian的作品的设计,致敬艺术的同时也有增强气流通过的效果。

显卡型号中的“2X”指的其采用双风扇设计,这是微星自行研发的暴风7风扇,100mm直径,7扇叶设计,扇叶上有龙纹,有引导风流的作用,扇叶末端带环则可以有效增强风压,使得气流可以更容易吹透散热器。

显示接口提供有3个DP 2.1b与1个HDMI 2.1b

微星RTX 5060 Ti 16GB硬派师2X沿用了方形热管的设计,3根6mm直径镀镍纯铜热管贯穿散热器本体,配合镀镍纯铜底座为GPU进行散热,显存与供电模组也可以通过散热器的框架进行散热,

微星RTX 5060 Ti 16GB硬派师2X的PCB非常小巧,实测长度仅为144mm,因此将来推出单风扇+17cm长度的款式,这个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当然现在这款产品实际上已经足够小巧了。

先来看中间部分。GB206-300-A1这一颗核心确实很小巧,NVIDIA的LOGO几乎都放不下了。四颗三星GDDR7显存包围着它,这里一共是8GB容量,剩下的8GB则安放在背面。因此背板上也必须带有导热贴。

显卡的供电配置是5 + 2相设计,负责核心供电的5相全在左侧,所用的DrMOS是uP9646A,连续输出电流为50A。核心PWM在左上角,使用的是uP9512R,最高可提供8相供电控制;而显存的2相供电采用“一上一下”的上下桥MosFET设计,控制器uP1666Q,这是一颗2相供电控制器。

测试平台和方法

测试平台使用的是锐龙9 9800X3D处理器搭配芝奇焰锋戟DDR5-6000 C30 16GB x2内存套装,这个搭配在最近的测试中出场率也是很高了。对比的显卡则有RTX 4060 Ti 16GB以及RTX 4070,可以更好地评估RTX 5060 Ti显卡的具体所处的位置。AMD阵营则使用了Radeon RX 7700 XT,从定价上来说也称得上是“门当户对”。

在3DMark基准测试中,我们还加入了GeForce RTX 4060 Ti 8GB显卡的成绩。首先我们看到,RTX 5060 Ti 16GB的各项成绩都大幅度领先于RTX 4060 Ti 16GB,总算下来平均领先幅度超过20%,同时我们可以看到RTX 4060 Ti 16GB与RTX 4060 Ti 8GB的成绩处于同一水平,可以预见在对显存容量并不特别敏感的3DMark测试中,RTX 5060 Ti 16GB与RTX 5060 Ti 8GB也会是表现接近。

而RTX 5060 Ti、RTX 4070和RX 7700 XT三张显卡则是产生了先对激烈的竞争,总体来看RTX 5060 Ti在面对规模更大的RTX 4070确实略逊一筹,主要是在Time Spy的2个项目以及光追含量较高的Port Royal、Speed Way以及Stell Nomad中拉开了差距,在Fire Strike的3个项目中两者表现非常接近。

RTX 5060 Ti与RX 7700 XT对比的话,两者在Fire Strike与Time Spy等传统光栅项目里面可以说是互有胜负,但是在光追项目中RTX 5060 Ti能稳压对手,因此综合下来RTX 5060 Ti可以小胜RX 7700 XT,成绩上领先对手约5%。

实际游戏测试

考虑到RTX 5060 Ti产品的定位,在做游戏测试时当然不能将无脑地将画质设置拉到最高,毕竟这个级别的显卡在面对高要求的3A游戏大作时,稍微牺牲一点画质来换取更高帧数的做法,性价比还是很高的,当然我们也会在图表内简要注明每一个游戏所用的预设画质,便于大家理解测试成绩。

2K分辨率

首先我们来看2K分辨率,在光栅游戏测试里面,RTX 5060 Ti在帧数表现上要领先于RTX 4060 Ti,与RX 7700 XT对比的话则是伯仲之间,这里与3DMark中的测试是相同的倾向,当然要胜过RTX 4070就比较困难了,后者凭借更大的规模,在多数游戏中的帧数都能稳压RTX 5060 Ti一头。

而在光线追踪游戏方面,可以看到RTX 5060 Ti相比RTX 4060 Ti与RX 7700 XT会有更多的优势,尤其是面对RX 7700 XT时,部分项目如《黑神话:悟空》,可以说是有质的差距。当然由于显卡本身规模的限制,RTX 5060 Ti在2K分辨率的光追游戏中其实也只是表现平平,还是需要依靠DLSS4等技术来力挽狂澜。

1080P分辨率

在1080P级别的测试中,RTX 5060 Ti应对起来就更加轻松了,在光栅游戏中继续保持着对RTX 4060 Ti的较大领先,对比RX 7700 XT则仍然是伯仲之间;而到了光线追踪游戏里面,虽然RTX 5060 Ti想要保持稳定的60FPS流畅表现,依然需要DLSS4技术帮助,但其在部分光追游戏中也是实现了原生60FPS的表现,可以看出其相较上代产品,进步还是很明显的。

DLSS 4性能测试(2K分辨率)

在部分要求较高的3A游戏作品中,如果使用原生画质,RTX 5060 Ti显卡只能说是表现平平,可以给到一定的游戏体验,但确实不能说是帧数流畅。这个时候轮到DLSS大显身手了。我们可以看到在开启DLSS后,哪怕仅仅是DLSS 2,参测的三款游戏都获得了近乎翻倍的帧数提升,从原本的“可以玩”提升至“近乎流畅”的水准;而启用DLSS 4之后帧数上升幅度更大,延迟也得以控制在较低的水准。我们完全可以说,在DLSS 4的帮助下,RTX 5060 Ti拥有了真正掌控2K分辨率的能力。

AI生图及LLM性能

UL Procyon的Stable Diffusion测试分成ONNX和TensorRT两个运行时,即便是运行ONNX,GeForce RTX显卡在这里的优势也是挺明显的,在独有的TensorRT加速库的支持下,GeForce RTX显卡的生成时间还能进一步缩短。

FLUX.1 DEV(FP4)则是Blackwell架构的主场,得益于第5代Tensor Core,RTX 5060 Ti的生成时间仅相当于RTX 4070的三分之一。

在MLPerf测试里面,RTX系列显卡的优势仍然明显,在TTFT和生成速度这些关键指标上保持领先。以生成速度算的话,RTX 5060 Ti平均要比RTX 4060 Ti快35%以上。

生产力创意软件测试

在两款生产力创意软件的测试中,RTX 5060 Ti同样领先RTX 4060 Ti不少,尤其在V-Ray GPU RTX项目中,RTX 5060 Ti和RTX 4070分数是持平的,可见第4代RT Cores的进步确实明显。

测试平台属于开放式平台,测试时的室温为24.5摄氏度。待机温度是在进入系统10分钟后录得,满载时的温度则是通过3DMark中的Speed Way压力测试运行10分钟后录得,记录数据软件为GPU-Z。

微星RTX 5060 Ti 16GB硬派师X2显卡在待机时处于风扇停转状态,因此其GPU温度会从开机时的31℃缓慢上升至接近36℃,显存温度也是会随着待机时间而缓慢上升。进入满载时状态后,显卡风扇开始起转,温度稳定时,核心频率可稳定在2827MHz的水平,风扇转速则在1700RPM左右,GPU平均温度为64.7℃,峰值温度在66.5℃,显存温度则要比GPU高一些,大部分时候在70℃,最高为72℃。

总体来说,虽然显卡采用短身材设计,但是其散热规模依然可以满足需求,满载下的GPU温度与显存温度都能控制在不错的表现上,基本符合我们的心理预期。

功耗测试与温度测试是同步进行的,只是用于功耗记录数据的软硬件是PCAT套件。测试下来微星RTX 5060 Ti 16GB硬派师2X平均待机功耗为11.8W,平均满载功耗达到了175.8W,峰值功耗则为206W。

为了更精确地探究显卡的瞬时峰值功耗,我们还使用了泰克MDO3054示波器与TCPA400+TCP404XL电流探头来配合测量显卡的外接供电输入,此套设备可以检测显卡在μs级的瞬时电流,并推算出其瞬时功率。

我们在包括3DMark以及多个实际游戏中进行测试,最终在3DMark Speed Way压力测试中获得了显卡供电输入的最高瞬时电流,数值为23.68A,相当于284W功率,大约为显卡实际平均功耗的161%,如果使用ATX 3电源,按照180%@1ms计算,加上CPU功耗等因素,官方推荐的550W电源是足够的,即便是ATX12V 2.x级别的电源,算上CPU功率等因素后也同样是550W-600W的需求。

我们利用GPU-Z的Log to File功能记录下了显卡满载转速,此后接着我们把显卡放进了环境噪音小于10dBA的消音实验室,把风扇设置为满载转速,在30cm的距离上测试其噪音水平,测得的数据是31.5dBA,这个噪音表现在显卡上是非常优秀的,意味着显卡在满载时的风扇噪音几乎不会造成任何体验上的负面影响。

RTX 5060 Ti显卡给到我的感觉其实与更早之推出的RTX 5070 Ti是类似的,它可以很好地完成在目标分辨率下的各种任务,同时又具备向上一级分辨率挑战的能力。如果说RTX 5070 Ti是从2K分辨率向4K分辨率挑战,那么RTX 5060 Ti就是从1080P分辨率向2K分辨率挑战,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会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能很好地达到这样的目标。

与上一代RTX 4060 Ti相比的话,RTX 5060 Ti的性能提升幅度有接近20%的性能提升,这个是符合预期表现的,但没能做到真正与RTX 4070旗鼓相当,那多少是带点遗憾。当然这个遗憾实际上可以说只停留在跑分层面,从实际体验来说,不考虑DLSS的影响,RTX 5060 Ti没办法流畅运行的游戏,RTX 4070其实也不会带来质变,而如果考虑上DLSS的话,那么支持DLSS 4的RTX 5060 Ti其实比RTX 4070有更大的潜力。

当然任何硬件产品的评价都绕不开售价,这次RTX 5060 Ti的官方建议零售价是3199元和3599元,分别对应RTX 5060 Ti 8GB与RTX 5060 Ti 16GB,后者的定价其实要低于RTX 4060 Ti 16GB的首发价格,更贴合主流市场的需求。另外考虑到目前3000-4000元价位的可选显卡其实很多,RTX 5060 Ti确实不能说很有性价比,但要论综合表现,它确实可以说是最不偏科的选手,各方面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在这个价位没有明显的短板,当然考虑到现在游戏对于显存容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8GB与16GB版本的RTX 5060 Ti中,16GB版显然更值得选择。

最后来谈一下微星RTX 5060 Ti 16GB硬派师2X显卡,在我们看来这张显卡其实才应该是RTX 5060 Ti的应有形态,身材小巧的同时又具备完整的RTX 5060 Ti性能体验,而且在散热与噪音方面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很适合主流平台选用。当然如果非要挑点刺话,可能缺少ARGB灯效的它会在一众年轻化的产品中显得不那么起眼,但既然定位是“硬派大师”,做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大叔”也是合情合理的。

来源:超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