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新锐大洗牌,流量神话破灭,老百姓选品牌看这几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09:35 1

摘要:过去几年,关于中国消费市场,最常听到的声音就是“不确定”。大牌们在财报里直言中国市场增速放缓,新锐国货则在价格战和渠道依赖中反复起落。有人质疑,中国消费者是不是越来越挑剔,或者只是被价格拉低了标准?

过去几年,关于中国消费市场,最常听到的声音就是“不确定”。大牌们在财报里直言中国市场增速放缓,新锐国货则在价格战和渠道依赖中反复起落。有人质疑,中国消费者是不是越来越挑剔,或者只是被价格拉低了标准?

今年5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基于淘宝天猫海量交易数据,首次推出CBI指数和CBI500榜单。

这套评分体系,不再单看销售额,更关注复购、口碑和新品表现。数据告诉我们,品牌和品质依然是消费者最重要的选择标准。尤其在今年发布的新快消新锐品牌榜上,50个新锐品牌展现出中国消费市场的全新趋势。

最近两季的CBI指数显示,消费正在升级。数据并没有证明“低质低价”成为主流,相反,品牌和品质在消费者心中分量更重。比如,在618大促期间,CBI指数提升到65.21,比上一季度高出2分。很多人以为大促会让低价商品大卖,但事实是,品质消费成了主角。

这背后说明,依靠流量投放、疯狂广告换销量的阶段已经过去。过去十年,直播电商带来的“流量神话”几乎让所有新锐品牌疯狂追逐曝光。可现在,这种模式一停,销量就会大幅下滑。消费投资圈甚至有句行话:“最怕品牌像过山车一样,只靠广告冲一波。”

从数据看,真正能沉淀复购、持续推新品的品牌,才是未来的赢家。CBI新锐榜通过“赛道机会、新锐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五大维度筛选品牌,不再只看GMV。结果显示,能抓住高价值人群、产品创新力强的品牌,才有资格被反复选择。

观察榜单,不难发现,中国快消新锐品牌正在用几种方式突围。一部分品牌通过极致细分,比如“海龟爸爸”专注儿童防晒,填补了育儿护肤的市场空白。另一类品牌注重长期可持续,比如“至本”通过环保和“空瓶回收”计划,稳住高复购和高客单价。

“她研社”则精准捕捉女性隐性需求,用新疆棉、隐血卫生巾等产品,获得用户强烈共鸣。还有“独特艾琳”将香氛叙事融入洗护用品,通过“情绪价值”,让消费者为体验和氛围买单。

拉远视角,榜单上的快消新锐品牌中,48家来自中国内地。这不仅体现数量优势,更是研发、渠道和叙事的全面提升。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凭借电商和产业链优势,成为新锐品牌的集中地。

像“瑷尔博士”用微生态科研开拓益生菌护肤赛道,用“实验室逻辑”打造品牌壁垒,对标国际大牌。“参半”则把牙膏做成场景化产品,分别满足美白、中草药护龈等不同需求,通过技术创新让老品类焕发新生机。

“花知晓”则用“少女元素”结合“国风文化”,通过设计和文化叙事迅速突破美妆圈,并打开海外市场。消费行业也逐渐精细分化,从儿童防晒到香氛洗护,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成了增长新起点。

值得关注的是,CBI500榜单还揭示了几个容易被忽略的新趋势。以往大家都把目光放在北上广深,但现在合肥、郑州、南昌、南京这些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CBI指数更高。数据显示,流动人口比例越高,指数反而越低,说明增量市场重心正在向区域中心城市转移。

消费投资也呈现新风向。2021年低谷后,资本更关注能穿越周期、沉淀用户心智的品牌,而不是追求短期爆发。CBI指数,已经成为投资人判断品牌潜力的重要数据参考。

从CBI快消新锐榜,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几个品牌的逆袭,而是整个消费行业的新节奏。规模大、补贴多已不是唯一标准,能否持续赢得用户、沉淀用户心智才是核心。中国消费格局正经历一轮深刻转型,品牌力、创新力、文化力成为比拼的主战场。

可以说,未来的中国消费,不再是价格和规模的简单游戏,而是谁能在技术、文化和体验三方面不断突破。

来源:素年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