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人总以为,只有头疼脑热才叫病,其他的不适,忍一忍就过去了。可身体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地示警,它只是一次次给你机会,看你能不能听懂。
有的人总以为,只有头疼脑热才叫病,其他的不适,忍一忍就过去了。可身体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地示警,它只是一次次给你机会,看你能不能听懂。
49岁这个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正是家庭和事业双重压力都绕身的时候。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他确诊了肛门癌。他说得很坦白:其实早就有不对劲的地方,只是一直忽略了。
很多人也一样。排便习惯改变,总被误认为是吃坏了肚子;肛门出血,被当成痔疮;肿块不适,说是久坐压出来的。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知道。
肛门癌虽然不算高发,但它的信号并不难察觉。问题是,我们总习惯性地“用经验判断”,却忽略了身体的原始语言。
如果你最近总觉得排便费劲、形状变细,甚至有点像“铅笔样”,这时候就得留个心眼儿了。不是每一次的变化都代表疾病,但持续性的异常,绝对值得重视。
再有人总觉得肛门部位有种说不清的坠胀感,坐着也不舒服,走路也别扭。这不是心理作用,也不是什么“久坐综合征”。身体不舒服,从来不会是凭空而来。
有个很常见的误区,就是把一切肛门出血都归为“痔疮”。痔疮出血一般是鲜红、无痛,出现在排便后擦拭时。而如果是深色血、混在粪便里,甚至带有黏液,这时候就必须警觉。
还有个细节,一些人会感到肛门周围有小硬块,摸着像疙瘩。很多人都以为那是皮肤问题,涂点药膏就完了。但这种局部肿块如果在短期内变大,或者质地变硬,千万别拖。
我在门诊中见过不少人,都是等到症状严重了才来看,结果检查发现已经不是早期了。说到底,还是太多人对“肠道健康”缺乏基本的关注。
说句实话,我们中国人对肛门这事儿,总有点讳莫如深。不好意思讲、不愿意查,甚至连提都不想提。这种羞耻感,反倒成了疾病发展的温床。
真正健康的人,应该是能正视身体的每一个部分。肛门不过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它和心脏、肝脏、胃一样,都会有出问题的时候。定期体检,不是多此一举,而是给自己一个了解身体的机会。
尤其是40岁以后,结直肠癌筛查非常有必要。别等到有症状才检查,那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
生活里,我们每天都在吃喝拉撒,但对这其中的“拉”和“撒”,却最缺乏关注。大便性状就是身体最早的体检报告。颜色、形状、频率,每一项都有说法。
如果你发现自己大便总带有黏液,有点像鼻涕样的东西,这可能是肠道黏膜发炎的表现。再突然出现持续腹泻或便秘交替,也要提高警惕。
不要以为只有吃不饱睡不好才叫亚健康。肠道菌群失衡、消化紊乱、排便异常,这些看似小事,其实都在一点点耗损我们的健康底线。
很多人熬夜、久坐、吃外卖,生活节奏快得像在奔跑,却从来没想过,肠道其实最怕“被忽视”。久坐不动,会让盆腔血液循环变差,肛门局部血流滞缓,问题也就悄悄埋下了。
饮食上,过于精细、缺乏纤维,会减缓肠道蠕动。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导致便秘、肠道垃圾堆积,时间久了,肠道也会“生气”。
这时候,不妨反思一下:你有多久没吃过一顿真正的粗粮?多久没在马桶上安心蹲上十分钟?我们的身体,需要的是规律和节奏感,而不是被日程表推着走的无奈。
还有些人习惯久忍不排——开会不敢去、坐车不方便、怕公共厕所脏。可长时间憋便,会让直肠逐渐“变懒”,久而久之,排便反而变得越来越困难。
现在很多人一说起健康,就想到补品、保健品,恨不得吃点什么立竿见影。但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吃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健康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保健品。
每天保持适当活动,哪怕只是饭后散步,也能促进肠道蠕动。再配合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对你的肠道来说,就是最大的善待。
不要等身体大喊“我不行了”,才想起来要好好对它。真正的自律,是在一切看起来“没事”的时候,也能坚持做对的事。
最后提醒一句,如果你已经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如大便变细、肛门不适、出血、排便习惯改变,哪怕影响不大,也别自我安慰。去看看医生,做个检查,不丢人,也不麻烦。
健康不是等出来的,是靠我们一点一滴守出来的。49岁,是中年的黄金期,但黄金也怕锈蚀。别让疏忽,变成遗憾。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周立新,李建国.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因素[J].中华消化杂志,2022,42(3):183-188.
2. 龚建平.从肛门出血识别常见肛肠疾病[J].实用临床医学,2020,21(11):88-91.
3. 王莉,赵文静.成人排便异常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策略[J].中华全科医学,2021,19(9):1423-1426.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