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广大而尽精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08:30 1

摘要:“好看”是纪录片的重要追求。18集微纪录片《红相册·周恩来的故事》,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历史可以如此亲近,伟人能够这般鲜活”的气息扑面而来。《红相册》系列是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近年来充分挖掘独特的红色史料优势,应用新媒体进行宣传的成功范式。与先前的几部作

范宗钗

“好看”是纪录片的重要追求。18集微纪录片《红相册·周恩来的故事》,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历史可以如此亲近,伟人能够这般鲜活”的气息扑面而来。《红相册》系列是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近年来充分挖掘独特的红色史料优势,应用新媒体进行宣传的成功范式。与先前的几部作品一起,《红相册》系列建构起了通过微纪录手段宣传伟人的品牌,在创作内容选取和形式表达、制作手法上日臻成熟,成为微视频领域不可或缺的精品。

历史文献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大题材,为历史名人、革命伟人作传的纪录片,近些年也产生了不少经典作品。相比之下,《红相册》系列能异军突起,成为革命历史题材新媒体传播的一个成功范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本片的叙事手法独特,导演团队用切片式的透视法,精准扫描伟人的一生。

《红相册·周恩来的故事》有一个时间轴的大线条,但又不拘泥于简单的编年史。本片将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峥嵘岁月与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切成18个横截面,比如他与张学良的结缘、他的一次遇险、他的谈判生涯等。

本片不做线性叙事,而做点状勾勒,从每一个横截面的鲜活故事展开,串联起立体的伟人形象,这样的创作手法让人耳目一新。其点状勾勒的叙事手法,如同“点描画派”的绘画技法,近观是独立而饱满的点,远眺则自然融合为完整形象,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从不同侧面立体理解周恩来这样一位革命家,理解他从何而来、又因何而成的人生历程,契合了片尾主题歌的标题《你是这样的人》。

其次是以情感为纽带、以细节为载体,从普通人性中描摹伟人风范。

微纪录的特点是小中见大,《红相册·周恩来的故事》以精心筛选的18个故事作为切口,串联起周恩来不平凡的一生,避开那些已被反复讲述的历史故事,转而挖掘引起情感共鸣的细微时刻。

导演团队大量选取周恩来一生中有“人情味”的小故事,比如他听闻父亲去世跪在灵前守夜、一定要找到牺牲战友的墓地、临终前吩咐照顾好大姐、红岩谈判岁月的苦中作乐等,这些细节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们触动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对亲人的眷恋、对朋友的义气、对爱人的牵挂、对生活的热爱。这些具体而微的日常片段,展现了兼具革命坚定性与人性温情的人物形象。独特的选材和细腻的表现手法,为观众呈现出既熟悉又陌生的周恩来形象。

本片通过对大量个体情感故事的挖掘,将周恩来一生对爱情、对父母、对战友、对故土、对国家、对革命事业的情怀,淋漓尽致地体现在18集的篇幅中,以主题为经、以情感为纬,编织出一张多维度的记忆之网。

最后,本片可谓一个小体量、大承载、革命历史题材的轻量化传播范例。微纪录片《红相册》系列给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观众,尤其是网生一代的年轻观众提供了接入历史伟人题材的新接口、新渠道和新方式。每集都是一个完整的情感单元,观众可以在通勤路上了解革命伟人的一个故事,在茶余饭后讨论一个历史细节——这种“轻量化”的接触方式,是严肃历史实现“下沉传播”的关键。

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尊重是这部微纪录片成功的另一关键。小切口、故事感、碎片化、强互动,都是本片表现出来的新媒体传播属性。作品在保证历史严肃性的同时,大胆采用年轻观众熟悉的视听语言——特写镜头的情绪放大、快切转场制造的节奏感、历史照片的动态处理等,显著提升观看体验。每集篇幅10分钟不到,短小精悍的形式适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和观众观看习惯,使严肃的历史题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8集微纪录片《红相册》通过“切片式”的叙事策略,以“精微处见精神”的表现手法和互联网的传播渠道,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革命历史纪录片的新赛道和创作范式。我也期待着《红相册》系列能保持蓬勃的创作活力,以平常视角塑造伟人立体形象,让更多的伟人题材走进当代人的视野和生活。

来源:人民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