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的猪周期不断驯化养殖户的投机心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08:51 11

摘要:随着近期一系列的降能繁,控二育,降体重措施的推出,预示着生猪养殖行业当前的存栏格局已经是中大型猪场,集团公司为主的集约化养殖时代了。当前与以往的中小型猪场存栏结构为主的时代截然不同,猪哥靓公众号特别推出系列文章《集约化时代》系列,以时间为脉络,为大家分析整个行

随着近期一系列的降能繁,控二育,降体重措施的推出,预示着生猪养殖行业当前的存栏格局已经是中大型猪场,集团公司为主的集约化养殖时代了。当前与以往的中小型猪场存栏结构为主的时代截然不同,猪哥靓公众号特别推出系列文章《集约化时代》系列,以时间为脉络,为大家分析整个行业上下游。

上文我们说到,中小型猪场由于认知瓶颈,导致没有在正确的产业迭代道理上继续前行,回顾养猪业的发展历程,那被称为"黄金十年"的时代确实令人怀念。新设备、新品种、新模式的引入让中小型猪场实现了生产效率的飞跃。然而,当技术的红利逐渐消退,养殖户们突然发现,自己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不知该往何处去。

一、当前行业可怕的认知现状

正是在这个迷茫时期,一众动保业务员和经销商们趁虚而入。他们通过吹捧、宴请、返点等各种方式,将养殖户们裹挟进了一个以"保健"和"治病"为核心的伪技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产品的销售不再是基于实际需要,而是基于推销的话术和利益的关系。

各位养殖户是否还曾记得,在那个时期,几乎每周都有饭局,每个经销商代理的每个厂家都在开技术会议,每次都能听到新的'神奇'产品。今天这个说他的添加剂能让猪长得更快,明天那个说他的疫苗能防所有病。开始时还将信将疑,后来见大家都用,也就跟着用了。"

这种从众心理使得许多养殖户逐渐迷失了方向,放弃了对养殖本质的思考,转而追求所谓的"捷径"和"神奇方案"。

同时在2015年以后,猪周期来得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惨烈了。成本比别人高三毛或者低三毛,并不会导致这个猪场无法运行下去,但是如果没有在猪周期里的低价期坚持住,则一切都玩完。猪周期在这个时期正式进入了弱肉强食的时代,只要你能够坚持低价的时候扛过去,你就能淘汰扛不住的那些同行,同时瓜分这些周期红利,这个回报是远远高于你去降低成本所能带来的收益的。

2015年成为中国养猪业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一年,猪周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剧烈波动,行业正式进入了弱肉强食的时代。

二、猪周期的新特征

与此前相比,2015年后的猪周期呈现出几个明显特征:

波动幅度加大:价格的高点和低点差距越来越大,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营压力;

周期长度不确定:传统的"三年一轮回"规律被打破,周期长短变得难以预测;

全国联动性增强:区域性的价格差异缩小,全国市场形成联动效应。

三、生存逻辑的颠覆

在剧烈的周期波动下,养殖场的生存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曾经,成本控制是养殖场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将造肉成本降低0.3元/斤,就意味着在市场中占据了优势。

新形势下,这种微小的成本优势已经不足以决定养殖场的生死。取而代之的是能否在猪价低谷期"扛过去"的能力。那些能够熬过低价期的养殖场,不仅能够生存下来,还能享受到随后价格回升带来的超额回报——这就是所谓的"周期红利"。

就这样,一轮一轮的赌周期,一轮一轮低价期逆势扩张带来的猪周期红利,反复刺激着广大的中小型猪场,所有人都在考虑的是如何撑过猪周期,从而撷取周期红利。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造肉成本的事情就这样被养殖户抛之脑后了。

四、投机的形成:周期红利的诱惑

投机心理的滋生

面对周期红利的巨大诱惑,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抱有一种赌徒心理。他们不再专注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赌周期"上。

这种心理表现在几个方面:

盲目扩张:在价格高位时盲目扩大规模,期望在价格持续高位时获得更多收益;

投机性生产:根据对价格走势的判断调整生产节奏,甚至采取压栏或提前出栏等投机行为;

金融杠杆:大量借助借贷资金来维持运营或扩张规模,增加了财务风险。

五、逆势扩张的诱惑

在每一轮猪周期的低谷期,行业都会出现一种现象:部分实力较强的养殖户不仅不缩减规模,反而逆势扩张。他们通过收购退出者的产能、租用闲置场舍等方式,以较低成本增加自己的养殖规模。

当新一轮价格上涨来临时,这些逆势扩张者获得了惊人的回报。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某养殖户在2018年行业低谷时以低价收购了两个规模猪场,在2019-2020年的价格高峰期间,获得的利润相当于正常情况下的5-6倍。

这种"成功案例"经过不断传播和放大,进一步强化了养殖户们的赌周期心理。

六、忽视根本:效率提升的停滞

被遗忘的基础工作

在追逐周期红利的狂热中,许多基础性的管理工作被忽视了。包括:

品种改良工作停滞:不再注重猪群的遗传进展和系谱管理;

饲养管理粗放:忽视了环境控制、营养配方等细节优化;

生物安全松懈:对疫病防控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下降。

成本意识的淡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养殖户的成本意识普遍淡化。在周期高点的暴利时期,即使造肉成本高出行业平均水平0.5-1.0元/斤,仍然能够获得可观利润。这种"容易赚钱"的体验,使得许多养殖户不再精打细算,不再关注成本细节。

几年前我就曾经说过:"现在很多养殖户算的不是每斤肉的成本,而是算自己还能扛多久,等着价格反弹。这种经营思路是极其危险的。"

七、残酷现实:投机的代价

幸存者偏差的误导

在每一轮周期中,确实有一批通过"赌周期"获得成功的养殖户。他们的故事被广泛传播,成为许多人效仿的对象。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那些赌输了的人——他们可能已经退出了行业,甚至背负了沉重债务。

这就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我们只看到成功者的光环,却看不到失败者的惨痛。实际上,对于每个通过赌周期获得成功的人,背后可能有多个因此失败的人。

财务风险的累积

赌周期行为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为了熬过低价期,许多养殖户不得不依赖借贷资金维持运营。如果低价期持续时间超出预期,就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2018年的行业情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时很多养殖户预期猪价会在短期内反弹,因此大量借贷维持运营。然而当低价期持续超过一年后,许多养殖场最终因无法偿还债务而被迫退出。

八、未来展望:行业的新格局

规模化的必然趋势

随着猪周期的不断洗礼,中国养猪业正在加速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散养户和中小型养殖场的退出速度加快,规模化企业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这一趋势不可逆转,因为规模化企业通常在以下方面具有优势:

成本控制能力: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

抗风险能力:拥有更强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升级。

差异化竞争的出现

未来的养猪业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同质化竞争模式,而是会呈现出更加清晰的差异化发展趋势,具体可分为以下三大方向:

低成本竞争:一部分企业将通过精细化的全链条成本控制策略,极致压缩养殖与运营成本,从而在市场中构建价格竞争优势。

品质竞争:另一部分企业将重点深耕高品质猪肉细分市场,聚焦改善猪肉的核心品质指标(如肌间脂肪含量、肉质嫩度、风味物质积累等),通过培育优质种猪、采用科学饲喂方案(如分阶段营养调控)、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等方式,打造差异化高端产品,进而通过品牌溢价获得更高利润空间。

特色竞争:还有部分企业可能依托地方资源或消费需求创新,发展具有独特标签的特色养殖模式,例如严格遵循有机农业标准的有机猪养殖(限定非转基因饲料、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药物)、主打地方品种的黑猪养殖(如荣昌猪、太湖猪等传统优质品种,保留慢生长特性以提升肉质风味),甚至结合文旅体验的生态猪养殖(如山林散养模式),通过塑造“特色”标签吸引特定消费群体。

九、结语:走出投机,回归本质

猪周期的赌局看似诱人,实则危险。那些依靠赌周期获得成功的故事固然动人,但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内功基础上。

对于中小型养殖场来说,唯一的出路是摒弃赌徒心理,回归养殖本质:专注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加强风险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养猪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残酷但必要。它迫使每个从业者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那些能够及早醒悟,调整战略的养殖户,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未来的道路不会平坦,但唯有脚踏实地,专注本质,才能穿越周期波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经营策略的选择,更是一种行业智慧的体现。

来源:猪哥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