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嫌学校食堂饭不好吃,我每天早起做饭,中午顶着太阳给他送到学校……
周末下午,我没收了儿子手机。
没等我说话,他突然跳起来,红着眼睛冲我吼:
“你根本不爱我!”
那一刻我心像被揪着疼,他怎么能说话这么狠?我到底怎么不爱他了?
他前阵子说想要新款手机,我咬咬牙给他买了;
说同学都穿名牌鞋,我立马带他去商场挑;
他嫌学校食堂饭不好吃,我每天早起做饭,中午顶着太阳给他送到学校……
他想要的我都拼尽全力满足他,怎么就成了 “不爱”?
夜里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全是他吼我的样子。
当妈 13 年,我第一次怀疑自己……
01
后来家里的氛围越来越沉闷,他放学就躲进房间锁门,我送饭进去也不说话;
早上磨磨蹭蹭不肯上学,说 “没意思”。
看着他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学习提不起一点兴趣,我说什么都听不进去,急得整夜整夜睡不着。
那段时间,我疯狂在网上搜各种文章,看 “如何应对青春期叛逆”“孩子厌学怎么办”。
收藏了一大堆所谓的 “教育方法”。
可真用到儿子身上,要么没效果,要么反而让他更抵触。
我照着文章里说的 “温和沟通”,刚开口问 “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他就不耐烦地回 “别问了,烦不烦”。
我还是没忍住把自己的焦虑都归咎于 “青春期”。
总觉得是孩子到了这个阶段故意跟我作对,甚至私下跟朋友抱怨 “现在的孩子太难管”。
直到有天,我跟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聊起家里的事,把我每天的 “付出” 都讲给她听:
儿子过敏,每天早起给他做清淡早餐;
怕他视力下降,严格控制他看手机的时间;
为了让他成绩跟上,跑遍市区找口碑最好的辅导班……
“我明明掏心掏肺为他好,他怎么就不理解呢?”
朋友没先安慰我,反而问了我几个问题:
“你有没有陪他做过他真正喜欢的事?他跟你分享开心事的时候,你第一反应是听他说,还是先问学习?”
这句话像一记警钟,让我突然想起很多被我忽略的细节:
儿子拿着画好的画兴奋地跑过来,我却盯着他作业本上的错题说 “先把字写好,别搞这些没用的”;
他说学校篮球赛想让我去看,我一口回绝 “周末要补数学,别疯跑耽误学习”;
甚至他跟我讲同学间的趣事,我都下意识追问 “那你上课有没有走神?作业写完了吗?”
朋友对我说:
“你所谓的‘为他好’,其实是把自己的焦虑和期待强加到孩子身上了。
你关注的是‘他该成为你想让他成为的样子’,却没看见‘他当下真正需要什么’。
孩子要的不是一个只盯着成绩的‘监督者’,而是能跟他共情、陪他分享情绪的妈妈。
你总用‘爱’的名义去控制他的时间、他的喜好,时间久了,他自然会关闭心门,用叛逆和厌学说‘不’。”
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我一直沉浸在自己的 “自我感动” 里,以为付出时间和精力就是对孩子好,却从没真正站在他的角度想过。
他想要的,可能只是我放下对成绩的执念。陪他打一场球、认真听他讲一件小事而已。
那些我以为的 “为他好”,不知不觉间,竟成了横在我和他之间的墙。
02
《解码青春期》里有句话点醒了我:
当孩子一次次推开父母、故意挑衅,甚至用各种方式 “测试” 底线时。
其实是在确认 “爸妈是不是真的爱我”。
那些看似 “不听话” 的叛逆行为,从来不是孩子不爱了,反而是他们太缺爱。
缺那种能看见他们真实需求的爱。
很多时候,父母总把 “我为你好” 挂在嘴边,却忘了问孩子 “你觉得好吗”。
就像天冷了,父母觉得孩子该穿秋裤,不由分说就往孩子身上套。
可孩子可能觉得 “我不冷,穿秋裤不舒服”。
这时候父母的 “好心”,在孩子眼里就成了 “多管闲事”。
真正的爱,从不是 “父母觉得”,而是 “孩子感受”:
问问他 “冷不冷”,告诉孩子 “穿秋裤能保暖,要是你觉得不冷,也可以自己决定”,尊重他的选择,才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爱的方式。
另一点要注意的是,父母没给到 “分离的爱”—— 也就是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选择,会更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
就像孩子长大过程中会经历三次明显的叛逆期,每一次都是他们在努力 “寻找自己”,可很多父母没读懂这份成长信号,才让亲子间的距离越拉越远。
第一次叛逆大概在 2-3 岁:
孩子会频繁说 “不要”“不行”,不是故意跟大人作对。
而是他们第一次有了 “自我意识”,想试着自己做主。
比如吃饭要自己拿勺子,穿衣服要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哪怕做得慢、做得不好,也想亲自动手。
这时候要是父母总觉得 “孩子太小,帮他做更省事”,事事包办,反而会让孩子用更固执的 “不” 来反抗。
到了 7-9 岁,孩子会进入第二次叛逆期:
变得特别爱顶嘴,还总爱跟父母争对错。
是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有 “独立意识”,不希望凡事都被安排。
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爱面子,受不了当众批评或否定。
要是父母还像小时候那样,一出错就指责 “你怎么又做错了”,
他们就会用顶嘴来维护自己的 “小尊严”。
最让家长头疼的,大概是 12-17 岁的第三次叛逆期 —— 青春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到 “爆棚”:
特别看重隐私,房间门要关着,日记不让看,觉得 “我的空间我做主”。
心思也变得敏感,跟父母说的话越来越少,要是父母不经同意翻他东西、强行干涉他的选择,很容易就会 “炸毛”。
他们渴望自己决定一切,从什么时候写作业、跟谁交朋友,到穿什么风格的衣服,都不希望被管着。
对他们来说,“独立” 和 “自由” 比什么都重要,越被束缚,越想通过 “打败父母” 来守住自己的 “主权”。
不管是哪次叛逆,背后都藏着孩子没被满足的需求。
就像萨提亚的 “冰山理论” 说的:
我们看到的孩子的叛逆行为 —— 顶嘴、冷战、逃学,只是露出海面的 “冰山一角”;
海面下那些没说出口的感受(委屈、愤怒、失落)、没被看见的需求(被尊重、被信任、有选择),才是决定孩子行为的关键。
孩子心里舒服、感受好的时候,自然愿意好好说话、好好做事。
可要是他们的感受被忽略,需求没被满足,心里积满了委屈和不满,言行举止才会变得 “恶劣”。
所以说到底,孩子的叛逆不是 “洪水猛兽”,而是他们向父母发出的 “求助信号”—— 再等等我,再懂懂我,我其实很需要你的爱。
03
想通这些后,我开始试着放下 “父母的执念”,不再用 “我觉得好” 去要求儿子。
而是学着站在他的角度,做能让他 “感受到爱” 的事。
我没有一下子改变太多,只是从三件小事开始,没想到短短一个月,家里的氛围就彻底变了。
第一件事,是 “放下成绩,听他说废话”。
以前儿子跟我讲学校的事,我总忍不住追问 “作业写了吗”“上课认真听了吗”,久而久之他就不愿说了。
现在我逼着自己把 “学习” 两个字从嘴边咽回去,只做他的 “听众”。
有天放学,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 “妈妈,今天我们班篮球赛赢了!我最后一个三分球投中了!”
换作以前,我可能会说 “赢了又怎么样,明天还要月考呢”。
但那天我放下手里的菜,拉着他坐在沙发上,笑着问 “这么厉害?快跟妈妈说说,当时紧张吗?队友有没有夸你?”
他眼睛一下子亮了,手舞足蹈地讲了十几分钟,从传球讲到对方犯规,连细节都没落下。
那天晚上,他主动把月考复习计划拿给我看,说 “妈妈,我知道明天要考试,我已经安排好今晚复习了”。
原来,当孩子感受到 “我的事有人在乎”,他反而会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第二件事,是 “给他空间,不做‘监工’”。
之前我总担心他在房间里不学习,隔十分钟就敲门问 “写多少了”“有没有不会的”,每次敲门后,都能听到他不耐烦的叹气声。
后来我想起他这个年纪最看重隐私,就跟他约定:
“每天晚上 7 点到 9 点是你的学习时间,这段时间妈妈不敲门打扰你,你自己安排;
9 点后我们一起看看电视,或者聊聊天。”
刚开始我还忍不住想敲门,可每次都硬生生忍住了。
有天晚上 9 点,他主动打开房门,拿着练习册说 “妈妈,这道数学题我有点不懂,你能教教我吗”。
我心里又惊又喜,以前我逼着他问,他都不说,现在居然主动找我了。
教他做题时,他很认真地听,不像以前那样敷衍。
从那以后,他房间的门不再总是锁着,有时候还会敞着一条缝,我能听到他偶尔哼歌的声音。
第三件事,是 “陪他做‘没用的事’”。
朋友之前问我 “有没有陪他做过他真正喜欢的事”,这句话一直记在我心里。
我想起儿子喜欢画画,以前他拿画给我看,我总说 “别搞这些没用的”。
现在我特意买了一本画本,放在他的书桌上。
周末的时候,我会主动问他 “今天要不要一起画画?妈妈也想学学”。
他一开始很惊讶,后来真的拿出画笔,教我怎么画篮球。
我画得歪歪扭扭,他还笑着说 “妈妈,你画得比我第一次画的时候还丑”。
我也跟着笑,家里好久没有这样的笑声了。
还有一次,他说想去看动漫展,以前我肯定会说 “那都是浪费时间”,但那次我查了动漫展的时间,跟他说 “周末妈妈陪你去,不过我们要提前把作业写完”。
他激动得差点跳起来,那天在动漫展上,他给我讲每个角色的故事,还帮我挑了一个可爱的徽章。
回家的路上,他突然说 “妈妈,今天真开心”,我拉着他的手,感觉我们之间的那道墙,终于塌了。
现在的儿子,再也不会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早上也不用磨蹭半天才能出门。
他会主动跟我说学校的趣事,会把考试成绩坦然地拿给我看;
甚至有时候还会跟我撒娇 “妈妈,今天想吃你做的红烧肉”。
有天晚上,我们一起看电视的时候。
他突然说 “妈妈,你最近好像变了”。
我问他 “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他说 “变好了,以前你总盯着我的成绩,现在会陪我玩了”。
我突然明白,亲子之间的 “聊不到一起,笑不到一起”,从来不是因为孩子叛逆,而是因为父母把 “爱” 变成了 “要求”。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早点明白这些,是不是就不会让我们之间冷了这么久。
不过还好,现在还不晚,我还有很多时间,陪他慢慢长大,做他能 “感受到爱” 的妈妈。
来源:王平聊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