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已经不是政策调整,简直像一场针对外国人才的“经济驱逐战”。白宫的说法冠冕堂皇:我们要确保引进的都是“真正高度技能、不可替代”的人才,还要逼企业好好培训美国本土员工。
当地时间9月19日,特朗普甩出一纸行政令,直接捅了美国科技行业的马蜂窝——H-1B工作签证从此不再是那个熟悉的H-1B了。
新规简单粗暴:想申请?先准备好每年十万美金,少一分都不行。
这已经不是政策调整,简直像一场针对外国人才的“经济驱逐战”。白宫的说法冠冕堂皇:我们要确保引进的都是“真正高度技能、不可替代”的人才,还要逼企业好好培训美国本土员工。
话说得漂亮,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过是“美国优先”的又一场真人秀,而特朗普,依然是那个最爱加戏的主角。
你或许会问,H-1B签证到底是什么来头?简单说,它原本是美国公司招不到本土人才时引进外国专业人才的通行证,尤其在硅谷,这几乎是科技巨头们吸纳全球智慧的命脉。
但现在,特朗普把它变成了一纸高价门票——还不是VIP那种,而是“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过路费。
美国的科技公司只能一边股价暴跌,一边硬着头皮计算今后的人才账本。特朗普的逻辑永远那么特朗普:我不想提,但我偏要提;我不想涨价,但我偏要涨。
这场改革绝不是无的放矢,它精准打击了两类对象:一类是依赖批量雇佣外国中级工程师的IT外包公司——印度巨头Infosys、Tata首当其冲;另一类,则是亚马逊、微软、Meta这样每年动辄申请数千份签证的科技大佬。特朗普的意思很清楚:你不是说你需要最顶尖的人才吗?行,请付钱证明给我看。
但真正值得玩味的,是行政令背后那套“合法伤害权”。它表面上打着“防止滥用”“保护美国人工作”的正义旗号,实则把人才引进变成了一场价高者得的拍卖游戏。由美国议员Jim Banks提出的《美国科技劳动力法案》更是落井下石:不仅要废掉现行的抽签制度,还要用“谁给钱多谁赢”的竞价机制分配签证,甚至连留学生毕业后的实习机会(OPT)都想一并取消。
这就好比原本大家凭实力抽签进场,现在突然改成了“有钱的进来,没钱的再见”。你说这是筛选人才?我看这更像是筛选老板的财力。
毫无疑问,受影响最深的还是人——特别是占H-1B七成以上的印度申请者和一成以上的中国申请者。对他们来说,美国梦的门槛不再是“我够不够优秀”,而是“我老板够不够有钱”。
而这还只是明面上的费用。暗地里,美国税务和移民部门的联合执法也越来越严:禁止未经报备的兼职、严格核查工作与签证一致性、动不动就约谈审查……外籍劳工活得越来越像戴着镣铐的舞者,还得自己付钱买镣铐。
你说特朗普不在乎科技公司反对吗?他当然在乎,只不过他在乎的方式是——“正好,我就喜欢看你们跳脚又干不掉我的样子”。从TikTok到微信,从留学生禁令到H-1B改革,他一次次地证明:在选举面前,硅谷的抱怨只是背景噪音。
但这场大戏到底谁输谁赢?
短期看,特朗普确实赚足了眼球。他的基本盘会为“总统又一次站出来保护美国人的工作”欢呼;部分本土员工或许真能因此获得加薪或培训机会。但长远来看,这把火很可能烧掉美国科技行业最珍贵的燃料——人才流动性。
一批进不去美国的研究者、工程师、科学家,会转身选择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甚至回国发展。他们带走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未来可能诞生的下一个Google、下一个特斯拉。特朗普以为自己在修墙,其实他可能正在给竞争对手递砖头。
而对那些仍梦想赴美的年轻人来说,这条路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现实:要么你强到让企业心甘情愿为你付10万美金年费,要么就得想办法走O-1杰出人才签证、EB-1A绿卡这类更苛刻的路径。H-1B从此不再是留美常规选项,而是奢侈选项。
三点想法,不吐不快:
1. 这不是政策,是政治行为艺术。特朗普深谙表演之道:每一次签署行政令,都是一次精心编排的电视直播。H-1B改革与其说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不如说是为了传递“我正在兑现将工作带回美国”的强信号。至于效果如何?不重要。舞台效果满分才是关键。
2. 全球人才格局正在重新洗牌,美国主动让出了“灯塔”地位。过去,美国靠的是“来了就是美国人”的开放政策;现在,它正在变成一个高端人才俱乐部,入场费高得吓人。这势必加速全球多极化人才中心的形成——柏林、多伦多、新加坡、上海……都会笑着接过这波红利。
3. 最残酷的真相是:真正的顶尖人才永远有选择权,受伤的永远是中间大多数人。年薪千万的AI大神照样会被微软、亚马逊抢着买单,但普通程序员、工程师、分析师呢?他们成了这场游戏里被牺牲的筹码。特朗普的H-1B改革本质上是一场针对中阶劳动力的精准剔除,用高票价把他们挡在门外,而这一切,都包裹在“择优录取”的美好说辞里。
所以,别真的以为这只是一场关于签证的政策调整。它是一场关于“谁值得进入美国”的重新定义,是一次用商业规则伪装起来的身份筛选,更是特朗普送给自己的又一场选举狂欢。
而全世界,正在默默调整自己的选择。
来源:史韵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