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以为自己辛辛苦苦干了十几年,手里有技术、兜里有人脉,就能在单位横着走?错了!
你以为自己辛辛苦苦干了十几年,手里有技术、兜里有人脉,就能在单位横着走?错了!
职场就像打麻将,你牌技再好,也得看同桌人愿不愿意让你胡牌。尤其是35岁后,你会发现:
领导突然开始重用年轻人,说你“缺乏创新思维”;
明明自己干得最多,晋升名单却总有“关系户”;
新政策新流程看不懂,想打听点消息都没人愿意说……
为啥?杜月笙早说过:“头等人,靠别人能力;二等人,靠自己能力;末等人,靠脾气能力。”
到了这个年纪,你得明白:搞定这4种人,比搞定工作更重要。
1
表面“佛系”,实则掌握核心资源的“扫地僧”
这类人平时不声不响,泡茶看报比谁都悠哉,可一到关键项目就被领导点名,他们是单位的“隐形发动机”。
心理学上有个“缄默知识理论”:有些本事藏在经验里,藏在人脉里,藏在领导的信任里,不是靠加班就能学会的。
你辛辛苦苦干三个月的方案,领导说“再改改”;隔壁老王找“扫地僧”聊半小时,回来改两页纸就过了。
为啥?因为人家知道:
领导拍板时最在意哪几个数据;哪个部门的“刺头”该提前打点;行业大会上该跟谁坐一桌递名片。
跟他们相处记住三个字:别装懂。
放低姿态问一句:“张哥,您当年做这项目时,踩过什么坑?”比你熬夜查十份资料都管用。
记住了:职场里真正的“铁饭碗”,从来不是你会干什么,而是你知道谁会干什么。
2
消息比微信群还快的“顺风耳”
你还在等邮件通知时,人家已经知道下个月要裁员;你刚听说有个新项目,人家连负责人的背景都摸清楚了。
这种人就像单位的“活体热搜榜”,为啥必须交好?
传播学里有个“信息茧房效应”:你被困在自己的圈子里,人家早就打通了各个部门的“情报网”。
前阵子单位要重组,有人天天加班表忠心,结果被调去边缘部门;有人早从“顺风耳”那得知风声,提前申请调去新成立的核心部门,现在成了新项目负责人。
跟他们相处记住三个字:别小气。
有时候努力没有结果,不是你努力的程度不够,而是你努力的方向,早就被别人的消息修正过了。
3
比你小5岁,却敢跟领导拍桌子的“愣头青”
你看不惯他们怼天怼地,可领导偏偏爱听他们说真话;你觉得他们做事不稳重,可人家方案里的新点子总能被采纳。
为啥要交好这种“刺头”?
管理学里有个“鲶鱼效应”:单位需要这种人激活死水,更需要他们当你的“信息侦察兵”。
你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的方案,不敢跟领导提反对意见;小年轻在会上直接说:“这方案成本太高,我算了笔账……”领导不仅没骂,还夸“有想法”。
跟他们相处记住三个字:别摆谱。
职场没有永远的“年轻人”,但永远有“年轻人的思维”。你看不起的“愣头青”,可能是未来拍板的人。
4
平时不联系,关键能“兜底”的“冷启动人脉”
这种人可能在其他部门,可能离职多年,平时躺在通讯录里不说话,可一旦遇事,比亲同事还靠谱。
为啥要维护这种“弱关系”?
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早有研究:“能给你带来新机会的,往往不是天天见面的熟人,而是偶尔联系的弱关系。”
比如你想跳槽,投了20份简历石沉大海,突然想起三年前合作过的老王,人家一句话把你内推进大厂。
跟他们相处记住三个字:别功利。
逢年过节发句“老张,看你朋友圈去云南玩了,真美”,比你临时抱佛脚都有用。
人脉不是“用的时候才开的水龙头”,而是“平时浇水,旱时解渴的蓄水池”。
写在最后的话:
能力是“1”,人脉是“0”,没有前面的1,后面多少0都没用;但只有1没有0,你永远到不了100。
别再相信“埋头苦干就能赢”的童话了,35岁后,你得学会:
做加法:给靠谱的人递台阶,给消息灵通的人搭桥梁,给年轻人当梯子;做减法:远离天天抱怨的“情绪黑洞”,远离见不得人好的“职场怨妇”,远离只懂抢功不懂担责的“老油条”。职场不是单人赛,而是接力赛。你跑得再快,也得有人给你递接力棒。
转发这篇文章时,请提醒自己:该低头时别硬扛,该借力时别清高。
毕竟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咱们输不起,也等不起。
来源:寒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