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有个叫柳树村的小地方,村里有个名叫小豆子的小乞丐。他无父无母,衣衫褴褛,整日靠乞讨为生,却生得一副好心肠。即便自己饿得前胸贴后背,若见别的乞丐比他更可怜,也会毫不犹豫地将要到手的半个馒头分给对方。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有个叫柳树村的小地方,村里有个名叫小豆子的小乞丐。他无父无母,衣衫褴褛,整日靠乞讨为生,却生得一副好心肠。即便自己饿得前胸贴后背,若见别的乞丐比他更可怜,也会毫不犹豫地将要到手的半个馒头分给对方。
这年冬天特别冷,小豆子蜷缩在破庙角落里,冻得瑟瑟发抖。他望着庙里那尊斑驳的佛像,忽然心生一念:都说西天佛祖能解世人困惑,我何不去问一问,为何我生来就命苦?父母何在?将来能否过上好日子?
第二天清晨,小豆子将仅有的半块干粮揣进怀里,拄着根树枝做的拐杖,便踏上了西行问佛之路。
小豆子走了整整三天,饿得眼冒金星。这日傍晚,他路过一个村庄,看见一位老农正对着枯死的庄稼地唉声叹气。
“老伯伯,您为何事发愁?”小豆子上前问道。
老农抬头看了眼小乞丐,叹道:“年年干旱,庄稼颗粒无收,村里人都快活不下去了。我是在想,究竟要怎么做,才能让这片土地重现生机?”
小豆子心生怜悯,便道:“我正要去西天问佛祖,不如帮您问问解决办法?”
老农顿时眼睛一亮:“若真如此,我愿送你一袋干粮作为答谢。”说着就从屋里取来一袋杂粮饼子塞给小豆子。
小豆子谢过老农,将干粮装好,继续西行。
又走了四日,小豆子来到一条大河边,见一老渔夫坐在岸边,对着湍急的河水长吁短叹。
“老爷爷,您有什么烦心事吗?”小豆子问道。
老渔夫指着河对岸说:“我家住对岸,平日靠摆渡为生。可不久前河水暴涨,冲走了我的渡船。我年老体衰,游不过去,已经半个月没能回家了,不知家人是否安好。”
小豆子想了想说:“我正要去找佛祖,帮您问问如何过河吧?”
老渔夫连连作揖:“小兄弟若肯相助,我这有件旧蓑衣,虽然破旧但能遮风挡雨,就送给你了。”说罢便将蓑衣披在小豆子身上。
小豆子道谢后,继续赶路。
越往西走,山路越是崎岖。第七日,小豆子爬上一座高山,见一位白发老翁坐在山崖边,对着云雾缭绕的山谷发呆。
“老先生,您为何独自在此发呆?”小豆子上前行礼问道。
老翁缓缓转头,眼中满是忧愁:“我本是一名郎中,家住山下村庄。去年瘟疫肆虐,我虽竭尽全力,却仍有不少乡亲病故。我苦无良方,自觉愧对医者之名,便上山清修。可至今仍想不出救治瘟疫的办法。”
小豆子心生敬意,说道:“我正要西去问佛,可以帮您问问防治瘟疫的良方。”
老郎中激动地拉住小豆子的手:“若得如此,老夫这里有一双草鞋,比你脚上的破鞋强些,请务必收下。”说着就从行囊中取出一双结实的草鞋为小豆子换上。
小豆子穿上新草鞋,走起路来轻快多了,辞别老郎中继续向西。
就这样走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天,干粮吃光了,草鞋磨破了,蓑衣也变得更加破烂,小豆子终于来到了一座云雾缭绕的高山前。山脚下立着一块石碑,上刻“灵山”二字。
“终于到了!”小豆子激动得泪流满面,加快脚步向山上爬去。
山路崎岖,小豆子爬得气喘吁吁。忽然,他看见前方一块大石上端坐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周身散发着淡淡金光。
“您、您就是佛祖吗?”小豆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老者缓缓睁开双眼,微笑道:“我乃佛祖使者。知你一路艰辛,特在此相候。佛祖已知你来意,命我代为解答。但你只能问三个问题,可想好了要问什么?”
小豆子一愣,顿时陷入两难。他本想问自己的身世和命运,可一路上答应了别人,如今只能问三个问题,这可如何是好?
他脑海里浮现出老农忧愁的面庞、老渔夫望眼欲穿的神情、老郎中忧心忡忡的模样.....
小豆子咬咬牙,心里想着:我自己的问题可以慢慢解决,但那些人的困难却是迫在眉睫。于是他说:“我想好了。”
“第一个问题:干旱之地,如何让庄稼重生?” 使者答:“告诉老农,村东地下三尺有暗河,挖井即可。村南坡上的红色泥土可造水窖,雨季储水旱季用。”
“第二个问题:无船渡河,如何回家?” 使者答:“河岸有竹林,砍竹编筏即可过河。对岸山涧中有金矿,可采掘为生,不必再摆渡。”
“第三个问题:防治瘟疫,有何良方?” 使者答:“南山有紫叶草,煎服可防瘟疫。西岭生白皮树,树皮煮水沐浴可治疫病。”
小豆子仔细记下这三个答案,还想再问自己的事,使者却已消失不见。他对着山顶叩拜三次,这才转身下山。
回程路上,小豆子先找到老郎中,告知防治瘟疫的方子。老郎中一试果然灵验,欢喜之余赠他一些银两和一套干净衣服。
小豆子接着找到老渔夫,教他编竹筏的方法,并告知金矿所在。老渔夫过河后果然找到金矿,从此富裕起来,硬塞给小豆子一些金粒作为答谢。
最后,小豆子找到老农,指点他挖井和建水窖。不久,老农的田地重现生机,庄稼长得格外茂盛。老农感激不尽,送给小豆子一大袋粮食。
然而,每当夜深人静时,小豆子总会想起自己原本要问的问题尚未得到解答,不免有些失落。但他看着那些因自己的帮助而笑容满面的人们,心里又觉得温暖充实。
这日,小豆子回到了最初出发的破庙。刚走进庙门,他就惊讶地发现庙内焕然一新,佛像重塑金身,香火旺盛。更让他吃惊的是,庙中站着一些人——正是他帮助过的老农、老渔夫以及老郎中。
“你们怎么都来了?”小豆子惊讶地问。
老农笑着上前:“我们都是来谢你的!你带来的办法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大家一商量,决定把这座破庙修葺一番,请你来做庙祝。”
老渔夫接着说:“我还从金矿中分了些收益,买了些田产,愿意分你一半。”
老郎中拉着一位老太太走来:“小兄弟,这是我夫人。多亏你,我才能找到防治瘟疫的方子,救了许多人,也包括她。我们想认你作义子,你可愿意?”
小豆子感动得热泪盈眶,正要回答,忽然庙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个衣着华贵的中年男子匆匆下马,走进庙来,目光直直落在小豆子身上。
“像,太像了!”男子喃喃自语,激动得双手颤抖:“孩子,你可是左肩上有个蝶形胎记?”
小豆子惊讶地点头:“您怎么知道?”
男子顿时泪流满面:“我是你亲叔叔啊!十八年前,你父母带你去外祖父家祝寿,途中遭遇山洪,你父母不幸遇难。我们在河边只找到了裹着你的襁褓,以为你也.....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你的下落。”
原来,这位叔叔后来经商致富,成为当地首富。日前偶然听说有个小乞丐帮助了许多人,事迹传遍乡里,便前来查看,没想到竟是失散多年的侄儿。
叔叔拉着小豆子的手:“孩子,跟我回家吧,我偌大的家业正缺人继承。”
此刻,小豆子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善有善报,不问自得。他一心帮助他人,却意外地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后来,小豆子没有去做富贵少爷,而是选择留在重修后的庙中做了庙祝,用叔叔资助的银两继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座破庙也因此香火鼎盛,成为方圆百里最有名的慈善之所。
据说,有人曾在庙中见到小豆子与一位周身发光的老者对话。老者问:“你如今可还对自己的命运有所困惑?”小豆子笑答:“助人者天助之,何必再问前程。”
这便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由来。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