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妊娠期糖尿病(GDM)的临床管理面临疾病异质性,以及控糖目标不明确等难题。在本届EASD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育璠教授团队强势发声,两项基于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的GDM研究形成“组合拳”,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关键依据。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基于持续血糖监测技术助力推动妊娠期糖尿病的个体化诊疗尽快落地。
本文整理:医学界报道组
审核:王育璠教授
妊娠期糖尿病(GDM)的临床管理面临疾病异质性,以及控糖目标不明确等难题。在本届EASD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育璠教授团队强势发声,两项基于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的GDM研究形成“组合拳”,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关键依据。
研究一:
Subtype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不同妊娠期糖尿病亚型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short oral 846)
作者:梁桂玲 李娜 王育璠
李娜医生现场报告图
背景与目的:GDM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CGM能够提供实时的、持续的血糖数据,从而描绘出更全面的血糖图谱。本研究旨在利用临床特征和CGM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对GDM患者进行亚型分类,以期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研究对象与方法: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717例被诊断为GDM的单胎孕妇,她们在孕期均接受了CGM监测。首先根据临床特征进行了层次聚类,然后再结合CGM指标进行了k均值聚类,最终识别出5种不同的GDM亚型。进一步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并校正了孕前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甘油三酯水平等混杂因素,探讨这些亚型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联。
结果:基于临床特征和CGM指标,识别出5种GDM亚型:控制良好型GDM、控制欠佳型GDM、伴低血糖的控制欠佳型GDM、伴高血糖的控制不良型GDM以及早发型GDM。在调整孕前BMI、HbA1c和甘油三酯水平后,与控制良好型组相比:
伴高血糖的控制不良型GDM患者妊娠期需要胰岛素治疗的可能性更高(OR=2.59,95% CI:1.39-4.86),且大于胎龄儿(LGA)风险增加(OR=3.15,95% CI:1.66-5.95);
伴低血糖的控制欠佳型GDM患者的LGA风险也高于控制良好型组(OR=1.92,95% CI:1.01-3.62);
早发型GDM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3.21,95% CI:1.21-8.49)和子痫前期(OR=3.56,95% CI:1.18-10.72)风险增加相关。
结论:本研究利用无监督机器学习方法,根据临床特征和CGM数据,识别出不同GDM亚型。这些亚型在胰岛素需求和不良妊娠结局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凸显了其重要的临床意义。该分类框架有望为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和深入理解GDM的异质性提供新的视角。
专家点评:
该项研究聚焦于GDM的亚型分类,创造性地将无监督机器学习与CGM数据相结合,打破了传统基于OGTT结果的单一诊断模式。通过动态、连续的血糖数据,描绘了GDM不同特征,更全面地揭示了GDM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其次,该研究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研究识别出五种GDM亚型,特别是伴高血糖的控制不良型和早发型,明确显示出与胰岛素治疗需求、大于胎龄儿(LGA)、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子痫前期等不良妊娠结局存在显著关联。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精细化管理的依据,使他们能够根据患者的特定亚型特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例如更早地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或启动胰岛素治疗。总而言之,该研究为GDM的诊疗模式带来了新的思考,推动其从“一刀切”的传统治疗转向精准分型与精准治疗。这不仅有望显著改善母婴健康结局,也为未来深入探索GDM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研究二:
Hyperglycaemia threshold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in gestational diabetes
妊娠期糖尿病中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的高血糖阈值(short oral 847)
作者:梁桂玲严率王育璠
严率医生现场报告图
背景与目的:GDM的最佳血糖控制目标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利用CGM技术,探索与GDM不良妊娠结局相关的高血糖阈值。
材料与方法: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了717例患有GDM的单胎孕妇,均在妊娠期接受了CGM。计算整个CGM期间,血糖高于5.6~8.1mmol/L(100~145mg/dl,每递增5mg/dl设定一个阈值)时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的百分比。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来探究最佳高血糖阈值和TAR的范围。
结果:在717例GDM孕妇中,172例(24.0%)分娩大于胎龄儿(LGA),144例(20.1%)发生复合不良妊娠结局。调整混杂因素后,仅当高血糖阈值设定为6.9mmol/L(即TAR>6.9mmol/L)时,TAR与LGA风险显著相关。当TAR>6.9mmol/L时,每绝对值增加5%,LGA风险上升9.8%(OR=1.098,95% CI:1.008-1.195)。RCS曲线显示,当TAR>6.9mmol/L超过26.0%时,LGA风险随TAR>6.9mmol/L的升高而显著增加。
结论:在GDM孕妇中,血糖超过6.9mmol/L,且TAR>6.9mmol/L超过26.0%与更高的LGA风险显著相关。严格控制血糖可能有助于改善GDM患者预后。
专家点评:
本项研究聚焦于GDM血糖管理中血糖控制目标不明确的核心难题,利用CGM数据,探讨血糖高于TAR与LGA、复合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和多变量调整,增强了结果可靠性;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也较好地展示了剂量-反应关系,精确锁定了与不良妊娠结局(特别是LGA)相关的血糖阈值以及TAR的时间比例,为GDM血糖管理提供了更为精确的阈值参考。未来可进一步开展干预性研究,验证该阈值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推动GDM管理向个体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从而最大化改善母婴结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在科室主任王育璠的带领下,联合产科、营养科等,对妊娠期内分泌疾病进行孕前、孕期、产后一体化全程管理,建设公济妊娠内分泌队列(Gongji Pregnancy Endocrine Cohort,GREAT),已管理5600余例患者。在前期工作基础上,2025年联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牵头上海临床队列——妊娠期高血糖队列(Shanghai Clinical Cohort of Hyperglycemia in Pregnancy,SHINE),从疾病防控、发病机制、学术交流、科普宣传等全方位推进妊娠期内分泌疾病规范管理。在今后的工作中,团队将一如既往,开拓进取,携手践行“守护母婴健康,开启美好人生”!
专家简介
王育璠
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科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妊娠合并内分泌疾病及产后管理、糖尿病区域管理。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JCEM,Thyroid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曾获Asia Pacific CODHy Young Scientist Award,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医学人才、“医德楷模”、“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
带领的团队是首批16家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MMC十佳中心、省级中心以及示范中心。
担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妊娠糖尿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血糖监测与治疗新技术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康复医学工程研究会糖尿病康复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临床药物杂志编委等。
专家简介
李娜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科室副主任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16-2017年曾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研究中心研修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卫生健康技术推广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届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研究学组员
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对妊娠期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与面上项目各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院级科研项目,在Thyroid,JCEM,Diabetes Res. Clin. Pract.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专家简介
严率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医学博士 主治医师
上海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肥胖学组组员
擅长内分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第一作者在SCI及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十余篇,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
曾获“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务工作者”等奖项和荣誉
专家简介
梁桂玲 医学博士 住院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主要研究方向:妊娠期高血糖疾病临床及基础研究,妊娠期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及应用研究
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作者发表论文近10篇
来源:健康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