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回乡下老家,刚到村口就被王大爷拉着聊天:“听说没?今年下半年要选新村干部了!广播里说有‘两高一低’和四类优先的规矩,到底啥意思啊?”不光王大爷,村里不少人都在琢磨这事儿——毕竟村干部是咱村里的“当家人”,选对人,修路、种果树、搞合作社都能顺顺当当;选不对,
上周回乡下老家,刚到村口就被王大爷拉着聊天:“听说没?今年下半年要选新村干部了!广播里说有‘两高一低’和四类优先的规矩,到底啥意思啊?”不光王大爷,村里不少人都在琢磨这事儿——毕竟村干部是咱村里的“当家人”,选对人,修路、种果树、搞合作社都能顺顺当当;选不对,好政策落不了地,大家日子也没法更红火。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次换届的新门道掰扯清楚,让咱老百姓心里有谱。
先唠实的:村委换届为啥这么重要?关系到咱的柴米油盐
可能有人觉得“换届就是换几个人”,没啥大不了。其实不是这样,村干部的作用比咱想的还关键。就拿咱村来说,前几年选了李叔当村主任,他跑前跑后帮村里申请了农业补贴,又引进了草莓种植技术,现在村里的草莓园每年能让每户多赚两万多;隔壁村之前选的村干部没思路,三年了,村口的烂泥路还没修,合作社也没办起来。
2025年这次换届在下半年启动,正是卡在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国家要推进农村电商、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旅游这些事,都得靠村干部带头落实。选对了“当家人”,咱的地能种得更划算,农产品能卖得更远,连村里的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能更方便。所以说,这次换届不是小事,是关系到咱未来几年日子过得好不好的大事。
“两高一低”是啥硬标准?给村干部队伍“提提素质”
这次换届明确了“两高一低”的选拔要求,不是随便定的,是为了让村干部能跟上现在农村发展的需求。
高学历:不是“唯文凭论”,是要能懂政策、会干事
以前选村干部,大家觉得“老实、能吃苦”就行,现在不行了。为啥?现在农村要搞电商,得会用手机开店、直播卖货;要申请项目补贴,得会填复杂的表格、看懂政策文件;要管村里的集体资产,得会算明白账。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所以这次不少地方要求新村干部得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村里的大学生小周打算参选,他说:“不是说学历高就一定能干好,但至少政策文件能看懂,跟外面的企业谈合作也能说上话。之前村里想搞农产品加工,就是因为没人懂流程,拖了两年没办成。”当然,也不是卡得太死,要是有像咱村老书记那样,没高学历但干了二十年,把村子从穷村带成富裕村的,也能适当放宽——关键是“能干事、干成事”。
高能力:得会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光说不练”
光有学历还不够,能力得过硬。啥叫高能力?不是会说漂亮话,是能解决咱老百姓的难题。比如村里邻里因为宅基地闹矛盾,能公平调解;村里想发展产业,能找到靠谱的项目、拉来资源;农产品卖不出去,能想出办法拓宽销路。
就像邻县的张村,之前选了个有能力的村支书,他发现村里种的橘子滞销,就联系电商平台,还组织村民搞橘子深加工,做成果酱、果干,一下就把销路打开了,村民收入比之前翻了一倍。这种能办实事、解难题的,才是咱需要的“高能力”村干部。
低年龄:不是“排斥老人”,是要注入新活力
这次换届对年龄也有要求,一般新上任的村干部不超过55岁。为啥要“低年龄”?不是说老村干部不好,是现在农村发展快,需要年轻人的冲劲和新想法。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像直播带货、数字农业这些新玩法,他们一学就会;而且精力足,跑项目、盯工程能扛得住。
咱村的老会计快60了,他自己也说:“现在村里的事多,经常要去镇上、县里跑,我这身体有时候真吃不消。要是有年轻人能接过来,我愿意帮着带带,把经验传给他们。”当然,对那些经验丰富、威望高,像老会计这样还能发挥余热的,也会安排进村务监督委员会,保证村里的工作能平稳过渡。
四类优先人员:这些人当选,咱老百姓更放心
除了“两高一低”,这次换届还有四类人优先入选,这四类人各有优势,能给村子发展带来新希望。
1. 退伍军人:作风硬、有担当,能扛事
退伍军人在部队里练过,纪律性强、做事靠谱,而且有担当,遇到急事、难事敢冲在前头。比如村里遇到洪涝、火灾这些紧急情况,他们能组织大家救灾;平时村里搞建设,他们能带头出力,还能把部队的“团结协作”精神带到村里。
前几年我们镇的李村选了个退伍军人为村主任,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村民修水渠,自己带头挖沟、扛水泥,二十天就把困扰村子十年的灌溉问题解决了。现在李村的粮食产量比之前提高了三成,大家都夸选对了人。
2. 返乡创业农民:见过世面,有资源、有思路
这些人在外面闯过,要么开过大厂,要么做过生意,手里有资金、有技术,还认识不少外面的朋友。他们回到家乡,能把外面的先进经验和资源带回来,帮村子发展产业。
就像我们县的“葡萄大王”老陈,之前在城里做水果生意,后来回村种葡萄,不仅带来了优质品种,还联系城里的超市、水果店,搞“订单种植”,让村民不用愁销路。现在他们村的葡萄基地带动了五十多户村民就业,每户每年能赚三四万。这样的人当选村干部,能让村子的产业发展少走弯路。
3. 农村大学生:有知识、有创新,能开新思路
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既懂农村情况,又有专业知识,能给村子发展带来新想法。比如学农业的大学生,能指导村民科学种植、防治病虫害;学计算机的,能帮村子搞数字乡村建设,让村务管理更透明、更高效;学旅游的,能帮村子规划乡村旅游路线,吸引游客。
隔壁乡的王村,去年选了个学农业的大学生当村副主任,他推广“稻虾共养”模式,让一亩田的收入比之前种水稻翻了两倍,还帮村里申请了“绿色农产品”认证,现在王村的大米和小龙虾在城里特别受欢迎。
4. 农业技术能手:懂技术、能带头,让大家跟着赚
这类人是咱农村的“土专家”,要么擅长种果树,要么精通养殖,手里有实打实的技术。他们当选村干部,能把技术教给村民,带领大家一起搞种植、养殖,一起赚钱。
就像我们村的刘师傅,他种了二十年蔬菜,不管是反季节种植还是病虫害防治,都有一手绝活。之前他带动十几户村民跟着种蔬菜,还统一提供种子、技术指导,统一销售,让大家都赚了钱。要是他能当选村干部,肯定能带动更多村民靠技术致富。
背后的门道:为啥要搞“两高一低”+四类优先?
可能有人会问:“以前选村干部不也挺好,为啥这次要搞这么多新规矩?”其实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为了让乡村振兴能真正落地,让咱老百姓的日子能越过越好。
现在农村不是以前“种好自己的地就行”的时代了,要发展产业、要改善环境、要提升治理水平,需要更专业、更有能力的“当家人”。“两高一低”是为了提升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让他们能跟上时代需求;四类优先是为了把真正有能力、有资源、能为村民办实事的人选出来。说到底,就是“选对人、办好事”,让村子能发展得更快,咱老百姓能得到更多实惠。
咱老百姓该做啥?用好手里的选票,选对“当家人”
对咱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珍惜自己的投票权。选举的时候,别光听候选人说啥,要多打听他们的实际情况:有没有真本事?有没有为村民办过实事?是不是真心想为村子做事?别被小恩小惠诱惑,比如有人送桶油、送袋米就投他的票,要是选个没能力的,以后村子发展不起来,损失的可比这点东西多得多。
之前我们村有次选举,有人送了每户一袋面粉,不少人选了他,结果他上任后啥实事没干,还把村里的集体资产弄乱了,最后大家只能重新选举。所以说,选村干部得擦亮眼睛,选那些真正有学历、有能力、有担当,能为村子谋发展、为咱老百姓谋福利的人。
2025年村委换届是咱农村的一件大事,“两高一低”+四类优先的新规矩,都是为了让村子能发展得更好,让咱的日子能更红火。希望大家都能多关注、多参与,一起选对“当家人”,把咱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来源:玲姐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