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为生态安全建设提供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5 17:29 1

摘要: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1周年,今年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为进一步做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本报今日刊发我省8个地市、部门、高校党委负责同志理论文章。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1周年,今年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为进一步做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本报今日刊发我省8个地市、部门、高校党委负责同志理论文章。

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孙猛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拥有广袤的森林、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多样的生物物种,其生态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平衡与稳定。

东北林业大学作为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坚守祖国北疆,承担着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培养专业人才、提供科技支撑的重要使命。新征程上,学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积极探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坚决筑牢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夯实教育基础,构建生态文明育人新模式。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生态文明教育是筑牢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保障。为了培养更多生态文明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东北林业大学打造了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先后创建了国内首家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首个森林博物馆,学校入选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培养了塞罕坝林场建设者、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青年团队等一大批生态安全保护者。新征程上,学校要抓住思政课的“关键点”,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心铸魂,建立本、硕、博一体化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加强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课程思政建设,布局一批生态修复、碳汇科学、智慧林业、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专业,建设一批林草新兴领域和关键领域核心课程,打造以生态类课堂教学为主干、生态讲坛为依托、学生社团为支点的立体式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帽儿山实验林场、凉水实验林场等基地的育人功能,形成课程、实践、竞赛、孵化等多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引导更多时代青年投身生态安全保护事业。

坚持科技赋能,发展“龙江绿碳”新质生产力。筑牢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要依靠科技和创新的力量。东北林业大学始终把服务国家大局作为科学研究和创新创造的落脚点,学校全面参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东北国有林区的开发、建设、利用与保护,特别是在“三北”防护林工程、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灾后重建、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或工程项目中主动担当、勇于作为,为祖国的林业建设和龙江绿色发展做出了贡献。新征程上,学校要聚焦国家“双碳”战略、生态保护和黑龙江省“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联合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科技力量,推动林草领域技术革命性突破,建设一体化的实验实训中心、孵化中心、中试基地、生产基地,构建“应用基础研究-产品成果市场”一站式、全链条科技创新转化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学校要加快发展林草智能装备制造、林草生态精准监控与管理、现代植物工厂等新方向,助力孵化数智林业、碳汇林业、林源化学等新业态,引领催生北方林木种苗产业、木材加工新产业,创建“森林食品”“森林康养”新赛道,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以科技力量助力培育和发展“龙江绿碳”新质生产力。学校要实施东北优势树种(种业)振兴计划,积极参与大小兴安岭国家公园建设、城市景观更新、乡村特色小镇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固碳、森林增汇等技术研发利用,开展冰雪碳汇研究,打造具有东林特色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策源地,为筑牢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发挥人才优势,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也是筑牢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第一资源。高等学校作为人才高地,要发挥龙头作用,大力培养人才、广泛引进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新征程上,东北林业大学要坚持党管人才,打造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协同育人模式,促进林业工程、林学两个“双一流”学科融合发展,实施“林科+”“+林科”学科交叉计划,不断提高自主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要创设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培养专区,探索“创新团队+博士后”培养模式,培养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在育才的同时,学校也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贯彻《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为主线,加强以项目牵引为主导的战略创新团队建设,凝练一批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优势团队和平台,汇聚一批绿色低碳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建设绿色生产力发展的世界科学中心,切实把“第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学校要科学设置青年人才支持项目,建立多元化评聘标准,实现人才精准化、个性化支持,解决好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问题,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为筑牢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汇聚磅礴力量。

来源:职为梦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