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姓,放在中国,没人会觉得陌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字摆在那里,五千四百四十万,占了百分之三点八七的人口。世界范围内,权威平台的数据甚至把总数推到了九千万上下。对普通人来说,这个庞大的数字到底背后潜藏着多少故事?乍看冷冰冰的数字,真有必要深究来龙去脉吗?
陈姓,放在中国,没人会觉得陌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字摆在那里,五千四百四十万,占了百分之三点八七的人口。世界范围内,权威平台的数据甚至把总数推到了九千万上下。对普通人来说,这个庞大的数字到底背后潜藏着多少故事?乍看冷冰冰的数字,真有必要深究来龙去脉吗?
大家发现,陈姓不光在人口上强势,在地域分布上同样让人侧目。广东能数出九百七十万,福建则有四百二十八万,浙江三百八十二点三万,海南一百零四万。范围稍拉广一点,比如江西,陈家子弟也稳进前三——两百零四万人的规模。可奇怪,这么广的分布,根源却抓到了河南,这地名老中原了。不过明明如今南方最旺?这个反常的格局,似乎很容易让人想追根究底,为什么会这样?
刨根问底,陈姓的发源地——老家,其实没啥悬念。史书提过,陈胡公,是周朝封的陈国第一任国君。都城就是宛丘,查查地图,河南淮阳、登封一带,正中。考古还发现了太皞伏羲氏的遗迹。某种意义上说,河南才是陈家祖宗根脉。可奇怪了,堂号也好,老派家族祭祀也罢,都承认“颍川郡”“汝南郡”做老本营。可真要去问当地人,陈姓子孙没剩多少了。难道大家都背井离乡?或许有,那么是什么把陈姓子孙清一色“赶”去了南方?
把历史摊开看,绕不开两条主线。第一波,发生在唐代初年。有个被忽略的小县名叫固始,在河南。老陈家的陈政、陈元光父子俩,得命令带兵南下,算是领了朝廷的差事。平乱安邦,没啥新鲜。只是谁能料到,这一路更像是“开疆拓土”,陈氏人从此在闽南扎根。漳州的历史,就是从他们手里拉开的。平定乱世、建制立县,陈元光名声日渐响亮,几百年后,他变成了漳州、闽南、甚至粤东许多家族心里的“开漳圣王”。有人觉得这太夸张,但漳州“圣王庙”香火从未断过,信仰本就是认同。
这股大迁徙潮,奠定了陈姓南方稳扎稳打的地盘。信阳市固始县,如今干脆搞起了“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一整套文化地标。漫步其间,大气的将军祠、温婉的奶奶庙、根亲阁、三王纪念馆、寻根楼。每年陈姓人家返乡,有点像参加大型家族团建。有人讲,到了固始就像旅人落地,心里发暖、鼻尖发酸。这份共鸣,谁也装不出来。
时间再往后推。唐末,经历战乱,朝代更替,人口流动再度活跃。固始又凭空冒出来个王审知——据说他是秦代大将王翦的三十四世后裔。光启元年,他南下福建,扎根福州三十二年,前后不满四十年,一路上平乱治民,节俭持家,成了福建开拓开发的大功臣。没多少人注意到,其实这波迁徙里,也混杂着不少陈姓。闽南陈家,逐渐有了“望族”气象。这种家族成长,有人说命运弄人,也有人认为气数使然。
宋朝时,陈氏一族脚步没停。又分批南下,潮州、梅州,绕到南雄、岭南等地。一条一条分支并不完全一样,但祖先故事没断。到底是什么让陈家人一次又一次选择离开熟悉的土地呢?战乱、饥荒,还是寻求更好的生活?这些都说得通。
讲到这,义门陈氏不能不提。史料统计,全球陈姓中,属于义门一脉的,能占到一千万左右——“天下陈氏出义门”,这话不假。义门陈又叫江州陈,就是现今江西的一块地方。堂口有世系表,从南朝陈末开始,一路往后理得清清楚楚。唐朝开元年间,前朝皇帝的后裔陈阔,举家迁居江州,之后陈旺在德安县长乐里永清村站稳脚跟,成了一大分支的始祖。
而且唐僖宗还御笔题写了“义门陈氏”,家族自此名正言顺地成了大家族。数百年间,这个家族传了十五代,人口三千九百余人,聚族而居、同炉共食。关于一百条狗共食一个槽,没有一条到齐,其他不动筷,这种事流传甚广,其实是真是假没人分得清。家法写得细致,《家训》《家规》一应俱全。大宋年间,朝廷甚至有上谕旌表。后因种种原因,宋真宗赵恒“奉旨”下令分家。家族子弟被要求迁往全国七十二州、县一百四十四个。于是一夜之间,许多陈家子嗣各自奔向远方,老宅空了。
不过换个角度说,这种大规模分家,也许加速了姓氏的全国性扩散。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夜之间的变化,才让“陈家人散落各地、却相认于门前匾额”的桥段成为许多历史剧的标配。义门世家、江州义门,成了家族精神坐标。正巧,这些故事和现实里的门楣篆字一一对上,谁说不是传统“认祖归宗”心结的在地投影?
细看陈姓迁徙路线,始终充斥着“身不由己”——一面是家道中落的压力,一面是敢为人先的气魄。主动和被动之间,有讲不清的缘由。有人说陈氏门风和谐,可家族重组后,分散在外的不少后人互不来往,连老家地形有些都说不清。这也正常,血缘只是纽带,不是唯一的意义。
出奇的是,义门陈氏并不全是和顺美满。史料有载,分家前矛盾暗流,争产分地,不合时宜地挑起家族矛盾。外人眼里温良恭俭让,家门里也有自私和隔阂。只是后来编故事的人常常一带而过,不大愿意写。
如今,陈姓早已割裂成无数细流。有些后代生活在城镇高楼、海外聚居区。门楣上“义门世家”四字还在,却也没人信奉敬畏祖先就能得到好运,归属感变成社交话题,倒像是旧日乡愁的翻版。可是,每当聊起家谱、讲起陈氏祖宗,不少人还是会嘴硬嘴软间,多聊几句。其实家族血脉多粗细并不打紧,传说这种东西,最能证明彼此共通的身份感。
但是也有人对这些历史、遗产、堂号到底有啥用表现出漠视。互联网发达了,跨省流动成常态,外卖小哥、IT工程师,陈姓在户口登记上一个字,没谁当回事。可转头祖辈讲起过年祭祖、修谱认亲,竟然又忍不住跟着走一趟。这种“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身份拉扯,或许就是当代普遍现象。
不少陈姓人自己也讲,血脉、家谱,讲的人多了就成了传统。可要是在老家,讲族谱、修祖坟要紧;在一线都市,谁家族谱修得再好,关键还是过得好不好吧?
社交媒体上,“义门陈氏”“陈姓起源”话题挤进热搜。有人理性分析,有人情绪激动。潮水褪去,最扎实的还得看自家烟火气,亲戚往来的温度,门楣上的那一枚老匾。
数据扎实,故事鲜活,但每个人家族的分布又都不完全一样。这种巨大的、杂糅而难以精确描摹的家族历史,看似线索明晰,但偶尔查清了支脉,反而更迷茫。一代代人走南闯北,是没法用几句话盖棺定论的。
**迁徙、分家、聚族,在今天变成了一种历史的常态、话题的谈资,情感的寄托罢了。陈姓人口数字,堂号匾额,终究落在每一个“回家”的时刻和那句认祖归宗的坦然里。**
来源:变形记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