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风润马畈 文明实践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21:46 1

摘要:近日,太湖县刘畈乡马畈村文化活动中心内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一场名为“巧手编织千年韵古灯点亮马畈村”的手工制作活动正在这里进行。村民们围坐一堂,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一双双巧手翻转缠绕,将细竹篾、彩布、丝线等材料,一步步变为一盏盏造型古朴、意蕴悠长的传统灯笼

近日,太湖县刘畈乡马畈村文化活动中心内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一场名为“巧手编织千年韵古灯点亮马畈村”的手工制作活动正在这里进行。村民们围坐一堂,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一双双巧手翻转缠绕,将细竹篾、彩布、丝线等材料,一步步变为一盏盏造型古朴、意蕴悠长的传统灯笼。灯光映照下,不仅点亮了手中的作品,更映亮了村民们对传统文化焕新生的喜悦面庞。这温馨一幕,正是马畈村近年来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巧手传承,唤醒乡村文化记忆。马畈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如同许多乡村一样,也曾面临传统文化氛围淡化、乡村特色模糊的挑战。如何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力量?村“两委”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主阵地,精准发力。

此次古灯制作活动绝非孤例。近年来,马畈村深入挖掘本地民俗、手工艺、传统节庆等文化资源,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文明实践活动:“舌尖上的马畈”传统美食制作体验、老农具展示与耕作技艺传授、乡村故事会、端午包粽子大赛、中秋赏月诗会……这些活动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注重参与感和体验性,鼓励老少同堂、邻里协作。在亲身体验和动手实践中,村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重新认识了家乡文化的价值,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古老的技艺得以传承,尘封的记忆被重新唤醒,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生态宜居,擦亮乡村文明底色。文明实践的内涵远不止于文化活动。马畈村将文明实践与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外修“颜值”,内塑“气质”。

走在今天的马畈村,巷道整洁,溪水清澈,房前屋后绿意盎然,精心绘制的文化墙讲述着乡村故事。这背后,是“环保志愿服务队”的常态化清扫维护,是“美丽庭院”评选激发的家家户户扮靓家园的热情,是村规民约中对环境卫生的共同约定。实践站定期组织开展环保知识宣讲、垃圾分类指导,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植入村民日常生活。

同时,马畈村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深入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成立红白理事会,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设立道德讲堂,定期邀请乡贤、专家讲授家风家教、法律法规知识。如今的马畈村,不仅环境美了,邻里关系更加和睦,陈规陋习逐渐减少,淳朴文明、和谐有序的乡风日益浓厚。

赋能发展,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文明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群众生活更美好。马畈村注重将文明实践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效能。

文化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为乡村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村民们通过参与活动,沟通多了,矛盾少了,对村庄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显著提高。实践站成为收集民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协商村务大事的重要平台。

更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为马畈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手工制作的古灯、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融入的文化元素、依托优美环境和人文底蕴发展的乡村旅游……文化正逐渐成为马畈村差异化发展的亮眼名片。实践站积极组织开展电商技能、乡村旅游服务等培训,帮助村民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探索“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古韵新章,未来可期。“巧手编织千年韵,古灯点亮马畈村”。那一盏盏由村民亲手制作的灯笼,象征的不仅是传统工艺的延续,更是马畈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它点亮的不只是夜晚的村路,更是马畈村文化振兴、乡村发展的前途。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马畈村的土地和人心。从文化传承到环境整治,从乡风涵养到产业探索,马畈村正一步一个脚印,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乡村的每个角落,让古韵悠长的村庄焕发出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马畈村徐徐展开,未来更加可期。(詹海娜)

来源:安徽经济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