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当天,参与武昌起义的熊炳坤声称,革命党人遍布全国,而尊崇孙中山先生成为共识。但此时的孙中山本人,却身在万里之外的美国小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当天,参与武昌起义的熊炳坤声称,革命党人遍布全国,而尊崇孙中山先生成为共识。但此时的孙中山本人,却身在万里之外的美国小镇。
其实不仅此刻,过去30年里,这位后来被尊为“国父”的人,很少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为何这样一个常年漂泊海外的人,能在起义成功时被奉为精神领袖?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便是其中一环。自此,留洋学习救国之道,成了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而孙中山能成为中国革命的精神领袖,正与他在海外的所作所为密不可分。
孙中山并非官费留学生,他得以出国,全因胞兄孙眉在夏威夷有产业。1879年5月21日,对旧式私塾忍无可忍的孙中山再三请求后,孙眉终于同意资助他经澳门前往夏威夷学习。彼时夏威夷还是独立王国,孙中山在那里初次体验到真正的自由。
在夏威夷的3年里,年轻的孙中山接触到私塾从不教授的知识,英文、拉丁语、算术与西洋历史,其中他对英语表现出极大兴趣,这成为他日后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基础。太平洋的海风与基督教文化浸润的土地,让他暂时忘却远方的家乡,却不知夏威夷并非旅途终点,与故乡的聚散离合还将反复上演。
完成夏威夷中学学业后,孙中山赴香港学习医学。期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不战而败,让他感慨“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这也成为他投身革命的契机。
孙中山曾寄望清政府进行改革,多次上书李鸿章却杳无音信,于是转向武装起义。他组建了近代革命团体“兴中会”,然而1895年的第一次广州起义因消息泄露失败。当地的清兵在码头设伏,将从香港而来的革命党人一网打尽,孙中山因未在现场指挥得以幸免,随后经澳门逃往日本。
登船那一刻,清政府不会想到,此人一走如游龙归海,归来之时便是王朝终结之日;孙中山也未曾料到,这一去便是半生。逃亡日本的轮船上,初次起义一枪未发便遭镇压的挫败,让他对革命前景迷茫,甚至想过放弃,回夏威夷了此残生。但抵达日本后,日本人的热烈态度令他震惊。
横滨当地报纸称他为“中国革命党首领”,这让他错愕:“我只是通缉犯,怎成了全国革命党领袖?”原来1895年甲午战争刚结束,许多日本人认为中国战败源于清政府腐败,希望中国能效仿日本革新,而孙中山的起义让他们看到希望,故对其赞誉有加。
日本人的支持让孙中山重振精神,他在横滨建立兴中会分部,剪辫易服,以此与清朝彻底决裂。首次赴日虽短暂,却为革命事业打下基础。
1896年,孙中山返回夏威夷檀香山设立据点,随后赴美国东海岸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结束美国行程后,他马不停蹄前往英国,却遭遇清政府暗算。清政府密令驻伦敦外交官绑架他,虽一度得手,但孙中山凭借与英国政界的关系,引发当地民众对清政府的反感,成功迫使清政府取消计划。之后他撰写《伦敦蒙难记》,揭露清政府的黑暗专制。书中内容半真半假,却契合了西方人对东方英雄的想象,让他声名远扬。
1897年,孙中山从英国经加拿大再赴日本,受到日本政界高层隆重接待。后来的首相犬养毅看出他的潜力,亲自派人迎接。辗转大半个地球的孙中山,已然成为中国革命者的精神领袖,但他的脚步并未停歇。
1904年,孙中山再赴美国,辗转数十城市,向西方宣告“清帝国如将倾之屋,革命时机已成熟”。之后他又前往英法德等国,联络留学生、宣传革命思想。
他每到一地便建立革命团体的分支,从兴中会到后来的同盟会,广泛招募志士,并资助他们回国开展革命活动。从日本到新加坡,再到越南西贡、缅甸等地,他在海外构建起庞大的革命网络,对清政府形成了包围之势。
此时国际形势亦对其有利。清末新政失败让国内改革派失望,更多人转向革命,而孙中山早已为他们做好外部准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让阔别故乡二十余载的他重回中国舞台。
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美国丹佛募捐演说。得知起义告捷,他并未急于回国争权夺利,而是利用自身威望向列强斡旋,避免外国干涉。10月20日,他获允向美国政界介绍革命经过;11月赴法,受到法国总理接见。
长江中下游是外国势力云集之地,英法德美等国在此多有投资,而孙中山的声誉让列强相信新政府不会损害它们的利益。欧美态度明确后,在北方有影响力的日俄两国也向清政府施压,敦促南北议和。
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努力,外国势力未干涉革命,最终促成了清政府的倒台。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抵达上海,十七省代表集体迎接。4天后,他以16票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孙中山的功绩,在于让外国朝野认识到中国有成熟的革命力量,其与外国的良好关系也避免了外国干涉。半个世纪前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便与缺乏外国的理解和支持有关,内部爆发的革命一旦受挫,容易遭遇覆灭。
而孙中山在世界各地的游说、演讲与募捐,如血管般为革命输送力量。尽管他倡导的十多次起义皆败,但革命思想如野火燎原。他虽常年不在中国,却活在革命者心中,这正是革命成功后众人想起他的真正原因。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