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給我的AI說“翻譯一下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好滴,於是他推出了一堆看起來挺規範英語,他總是無法把古漢語改寫,理解成翻譯。翻譯是跨語種的通譯。把古漢語變成現代話,只能稱作改寫。我可是已經改過來好些時候了。記住,古漢語改寫成現代白話文,不能叫做翻譯。
【前提示】
給我的AI說“翻譯一下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好滴,於是他推出了一堆看起來挺規範英語,他總是無法把古漢語改寫,理解成翻譯。翻譯是跨語種的通譯。把古漢語變成現代話,只能稱作改寫。我可是已經改過來好些時候了。記住,古漢語改寫成現代白話文,不能叫做翻譯。
看看我的改寫,你會震撼到的。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鐘,一句道德經。今天我繼續給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我試著改寫成現代話。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白道若辱。
上德若谷,广德若缺,建德若偷,质德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此篇較長,邏輯清晰。三種態度,兩大原因。一曰人性,二曰道性。道性+德性+共性=道隱無名。只有隱匿而無名,才能善始而善終。
【不充說】
上等之人能够敏锐地领悟到道的真谛,并毫不犹豫地将其付诸实践,展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行动力。强调对于道的理論體系,不仅要相信和认知,更重要的是能够积极践行,将所闻之道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生活方式。
中士听到道,半信半疑(省略)。
下士听到道,譏諷嘲笑(省略)。
不被嘲笑譏諷,那道也不足以称为道了。
為什麼人們對道的態度有如此巨大的差別呢?老子家族列祖列宗有人立言說明了原因:
本來明顯的客觀存在的道,看起來卻好似矇矇昧昧很不清楚。本來浩浩湯湯滾滾向前的道,看起來卻好似畏葸不前踟躕後退。本來是平坦而有些彎曲的道,看起來卻好似崎岖迤邐顛簸崢嶸。本來純粹潔白的道,看起來卻似乎是腌腌臢臢污穢不堪。
要推崇/崇尚高尚的德,總覺得德好像就像一個空空蕩蕩的山谷沒有什麼可以切身體驗的憑藉;要推廣/傳播廣博的德,總覺得德好像缺少了什麼越來越稀薄;要建設/建立健康的德,總覺得好像在偷偷摸摸地搞一件見不得人的勾當;要堅守純真質樸的德,總覺得好像是在變來變去沒有一定之規。
道德空間本來應該是大大方方的,看起來卻是無邊無際無限延展,沒有架構形態也沒有邊邊角角。道德器物,本來是自然天成無需人工雕琢,看起來卻是東倒西歪破破爛爛好像缺東缺西似的。道德聲音本來應該是大呂天籟悠揚豪邁,聽起來卻好像是一堆呕哑嘲哳難為聽的噪音不堪入耳。道德形象本來應該是光明磊落高大上,看起來卻是一點沒有高大威猛的外在形象。
總之,大道總是隱匿著,沒有人能看到他的光輝,況且他甚至連個明確的定義都沒有,沒有一個讓人一聽就明白的概念。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明白道的基本內涵,而是更多的被假象所矇蔽,不知所謂不明所以。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唯有只有這樣的道才能有始有終善始善終我行我素特立獨行執掌著這世界的有序運行。
【AI作文】
上士听到道,努力去践行;中士听到道,将信将疑;下士听到道,大声嘲笑。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称为道。所以古时立言的人说过: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谷,最洁白的东西好像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纯真好像随波逐流。最方正的东西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只有道,善于辅助并成就万物。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