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厂秋招狂揽人才,应届生年薪近200万,小企业却在消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7:10 1

摘要:这事儿一出来,我身边做AI研发的朋友都在群里聊,毕竟“上亿薪酬包”以前只在硅谷的行业传闻里听过,现在突然跟国内大厂沾边,任谁都得好奇两句。

9月12号上午,腾讯官方公众号“鹅厂黑板报”直接给一则消息贴了红色“谣言”标签。

消息内容是“前OpenAI的姚顺雨拿上亿薪资入职腾讯”。

这事儿一出来,我身边做AI研发的朋友都在群里聊,毕竟“上亿薪酬包”以前只在硅谷的行业传闻里听过,现在突然跟国内大厂沾边,任谁都得好奇两句。

姚顺雨这人的背景确实撑得起“高薪传闻”。

27岁,清华姚班毕业,还拿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更是OpenAI智能体产品的核心贡献者。

这种级别的从业者,在AI领域基本就是“金字塔尖”的存在,被传高薪不奇怪,但上亿这个数,确实超出了多数人的认知。

不过不管这则谣言是真是假,有个信号已经很明确:硅谷那股天价挖人的风气,怕是要吹到国内来了。

近期,阿里、字节、京东这些头部互联网公司,已经陆续启动2026届秋招。

阿里今年秋招计划发7000多个offer,AI相关岗位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占比超六成。字节提供超5000个岗位,和去年比,研发类岗位的招聘数量增长不少,算法、前端和客户端岗位的增幅尤其明显。

京东更早,7月就启动了秋招,开放了1.8万个核心岗位。

有猎头透露,顶尖高校的AI博士应届生,年薪已经逼近200万,这远超普通技术岗位的薪资。

还有些人工智能实习生的日薪,甚至能到4000元。毫无疑问,大厂现在是把AI当成核心业务在押注,不然不会在秋招里给AI岗位这么多资源。

这场全球AI人才战里,华人面孔成了“香饽饽”。要是你留意那些天价合同主角的名字,会发现不少华人。

比如余嘉辉,中科大少年班出身,曾在谷歌DeepMind工作,后来加入OpenAI参与GPT-4o等模型的开发,之后被Meta重金挖走。被Meta从苹果挖走的彭若明,也是华人。

Meta的华人挖角名单里,还有好几位前OpenAI、谷歌的华人研究员。

他们之前参与的,都是GPT-4、Gemini、o-series这些最前沿大模型的开发。

马斯克对华人工程师的倾向也很明显,他团队的合照里总有很多华人面孔,甚至xAI刚成立时,12位创始研究员里有5位是华人。

不过同样是顶尖华人AI人才,命运却可能完全不同。有人被天价合同奉为座上宾,有人却因为涉嫌窃密身败名裂。

比如那位坑了马斯克一把的Li同学,标准的中国姓氏,还是斯坦福博士,曾是羊驼开源大模型的核心贡献者。如此看来,在这场疯狂的人才流动里,个人选择带来的风险和机遇,差距实在太大了。

巨头们“边裁边挖”的现实,更显残酷。一边是AI大牛拿着九位数待遇,另一边普通工程师却在担心被裁,自身价值被边缘化。

Meta这几年裁了几万人,尤其是非AI项目的员工,还实行“末位淘汰制”,今年被硅谷华人码农圈戏称为“鱿鱼厂”。

在Meta内部,这些天价挖来的“新人”一到岗,老员工的心态基本就崩了,新员工也感受到了敌意。

整个团队的氛围,从以前的“我们一起改变世界”,变成了“你们凭什么比我们值钱”。谷歌也在持续优化人员结构,甚至启动了“自愿离职补偿计划”,把资源都投向AI项目。

2025年7月,微软宣布再次裁员数千人,主要集中在工程师岗位。部分理由是AI提高了生产效率。据外媒BusinessInsider报道,马斯克旗下的xAI,在上个星期五晚间裁了数据标注团队至少500人,约占这个团队的三分之一。

这些硅谷科技巨头其实也有苦衷,毕竟行业内卷的程度已经超出想象。

微软CEO纳德拉在2025年公开表示,微软内部已有不少代码由AI生成。Salesforce的高管也说,公司内部约两成代码由AI生成,AI让工程团队的生产力提升不少,所以减少了程序员招聘。

有些硅谷软件工程师觉得,随着AICoding效率的提高,普通软件工程师的生存反而“越来越难”。

还有人认为,目前大部分资源流向了极少数顶尖AI人才,AI本身的岗位并不多,程序员开发的AI反而取代了很多岗位,最后可能会“革了自己的命”。

一个硅谷码农聚集的论坛上,有个帖子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一边看着各路LLM大牛拿大包,一边是普通牛马整天担心被裁。”

放眼国内AI圈,情况也不容乐观。虽然背靠AI风口,但不是所有公司都有天价挖人的高光表现。

从ChatGPT发布到2024年7月,国内有78612家新注册的AI企业已经消失,占同期新增总量的不少比例。近十年间,“死亡名单”更扩大到35.3万家。

2024年上半年,国内新注册AI企业超23.7万家,同时有超8万家陷入倒闭或破产困境。

这些经营出现困境的企业,不全是草台班子,不少是行业里的知名企业。

比如澜码科技,创始人曾顶着“李开复关门弟子”和“ACM世界冠军”的光环,还受到IDG资本、联新资本等投资机构的青睐。

根据IT桔子的统计,当时国内34家AI上市公司里,有19家在2024年依然处于亏损状态,累计净亏损达62.4亿元。大多数AI公司并未实现盈利,很多创业企业面临着资金链随时断裂的考验。

在这个比拼绝对智力的领域里,大量的资源最终都流向了金字塔尖那极少数的天才。

而且成为那极少数的天才,似乎又与天赋直接挂钩,和个人努力的关联度没那么高。

这种现状,说实话,有点无解。毕竟行业资源就这么多,顶尖人才的稀缺性决定了他们能拿到高薪,但普通从业者和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也该被看到才对。

来源:点尘看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