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那预制菜事儿最近闹得挺凶,一开始大家还只是吵“到底啥是预制菜”,后来就变成骂西贝虚假营销,再到吐槽贾老板和他们公关的操作,到最后大伙儿都懵了,甚至有人猜是不是有啥阴谋,现在又冒出避税、上市失败平账的说法,剧情比电视剧还绕。
西贝那预制菜事儿最近闹得挺凶,一开始大家还只是吵“到底啥是预制菜”,后来就变成骂西贝虚假营销,再到吐槽贾老板和他们公关的操作,到最后大伙儿都懵了,甚至有人猜是不是有啥阴谋,现在又冒出避税、上市失败平账的说法,剧情比电视剧还绕。
本来我还想看看罗永浩能整出啥活儿,毕竟之前写过他的文章,对他印象不算好,结果罗师傅还没动呢,贾老板先自己炸了,一通操作给所有人都整不会了。后来贾老板骂罗永浩是“网络黑社会”,罗师傅直接说要直播对线,还要查西贝的供应链,这事儿眼看着就要从俩人的矛盾,变成连锁餐饮和预制菜行业的大战。我当时就想,别到时候又冒出“酱油都是预制菜,有能耐你别吃”那套洗地的话,所以觉得得从流量之外的角度唠唠这事儿。
罗永浩这次还真不是单纯找茬,最近刚好赶上《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在弄,他这波操作不光占着理,说不定之后还会被粉丝夸“是他推动了标准”。说实话,他直播间也卖料理包,自己也说了不反对预制菜,就是想让行业透明点、有个标准,这立场没毛病。
但贾老板那边就有点迷了,说中央厨房不算预制菜,可西贝到底有没有正经中央厨房,谁也说不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早就给它认证过。就算退一步说,真有中央厨房,消费者觉得那是预制菜,这不也合理吗?监管部门把中央厨房半成品划出预制菜,是为了好管理、让行业规范;消费者按“口感像手工才是现做”来判断,是自己的权利,本来就不冲突。
我觉得吧,消费者的直觉往往更准,能看出食品工业里那些模糊的地方。一家餐馆用袋装加热的东西,不是现场做的,就算符合“中央厨房”的标准,也跟消费者想的“现做菜”不一样,毕竟大家是冲它的营销、环境、价格才去的,结果吃的是复热的,换谁都不乐意。
聊完俩人的矛盾,咱得说说为啥预制菜现在这么普遍,其实跟房租、成本关系太大了。现在商业地租一个劲儿涨,还有网络平台的费用、要上市的压力、合规成本,想完全现炒根本不现实。可消费者也不傻,不想花“现做”的钱,吃“工业化”的味儿,本来嘛,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很多商业综合体开通燃气成本特别高,都想省这笔钱,就算大功率电磁炉能代替猛火灶,可算下来成本和管理上,还是预制菜更划算。这些成本就像商业综合体的隐形物业费,藏在租金、引流、装修里,菜单上从来不说。
这么一来,餐饮就形成了“技术—地租”的分层,核心商圈里,要么是预制菜复热的店,要么是跟商业中心绑一起的连锁品牌,根本不是做回头客生意,要么靠商业中心的客流,要么在平台上花钱买流量、搞虚假宣传,说白了就是赚小资中产的钱。
不过不是所有城市都这样,比如杭州和广州,差别就特别大。杭州核心商圈土地少,对餐饮限制又严,预制菜渗透得特别快,很多店都把心思放拍好看的照片、做营销、刷数据上,所以大家都叫它“美食荒漠”,这也没办法,高地租下,现做现吃的店根本活不下去。
但广州就不一样了,城中村多,地租被拉低了,街头巷尾还有很多现炒的小摊。就算核心商圈里陶陶居、点都德这些品牌也用预制菜,可周边有很多边缘街区能缓冲,预制菜暂时没法把现炒的店全挤掉,所以早茶档、大排档、煲仔饭还能活下去。
广州城中村能把地租压下来,靠的是房子密度高、消防和配套成本没算进去、劳动力在附近生活消费,而且这些地方没进公开土地市场,政府也不想花大价钱征地,所以能一直保持低价,给各种餐饮留了活路。
我想起2015年在农业生鲜电商上班的事儿,那时候赶上第一波创业潮,一开始公司想帮夫妻小店买菜、做净菜,省人力成本,赚点服务费。本来想的挺好,后来发现这活儿又脏又累,还赚不到钱,毕竟服务费贵了,小店宁愿自己招人。无奈之下,公司就改方向了,把净菜做成料理包,专门卖给连锁机构和网红餐饮,传统夫妻小店反倒成了要“革命”的对象。
现在一聊预制菜,就有人说“这是工业化、是先进,反对就是落后”。说实话,预制菜不一定难吃,有些现做菜卫生还不如规范的预制菜,但让夫妻小店跟预制菜比卫生,这态度就有点居高临下了。咱们说一个城市是“美食荒漠”,不只是口味没满足,对劳动者来说,现做的美食被高端定制垄断,阶层分化从饭桌上就开始了。
要是能像萨利亚那样,便宜还能保证口味,是不是预制菜其实不重要。但问题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没享受到成本降低的好处,反而先没了口味的多样性。有人把预制菜说得特别坏,有人又说这是市场进化必须接受,可我觉得,一个多样、有层次、有烟火气的餐饮生态,本来就该存在。
所以说,西贝这事儿不只是预制菜的问题,是背后资本、地租、消费者权利的博弈。别被“工业化先进”那套说法忽悠了,咱们要的其实很简单:要么便宜好吃,要么明明白白消费,别花了现做的钱,吃的是复热的菜。
来源:青溪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