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同学其实一直在控制体重,只是最近繁忙的学业与DDL们让TA总忍不住“多吃一点”。比如在学校听长时间的讲座时,一杯满糖的奶茶和几块薄荷糖才能让TA保持头脑清醒;晚上在寝室复习白天的功课,要是旁边不堆满巧克力、果冻、油炸薯片这些零食,TA总觉得自己一个字都写不
这是 达医晓护的第5441 篇文章
【青春故事】周末看到同学发了这么一条朋友圈:
这位同学其实一直在控制体重,只是最近繁忙的学业与DDL们让TA总忍不住“多吃一点”。比如在学校听长时间的讲座时,一杯满糖的奶茶和几块薄荷糖才能让TA保持头脑清醒;晚上在寝室复习白天的功课,要是旁边不堆满巧克力、果冻、油炸薯片这些零食,TA总觉得自己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心情不好就想吃,吃完心情更不好”——TA就这样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而在这种循环之下,工作压力和焦虑情绪没有得到解决,体重倒是急转而上。
老实讲,现代年轻人中,这种一有情绪冲突就通过吃来发泄的情况(一言不合就开吃)并不罕见。
心理学家Van Strien将这种现象称为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病如其名,它指的是在心情低落时无法控制地大量进食。在这种情况下,食物变成了一种情感上的慰藉,而不再是单纯的生理饥饿的满足。
尽管我们常常会用“吃点美味的”来安慰自己和他人,但如果这种方式变成了情绪的唯一出口,它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比体重增加五斤还要严重的损害。
根据现有的研究说明,情绪性进食现象存在在不同年龄段中,从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其中以青少年人群最为严重。情绪性进食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尤其多发于女性群体。
【成因】
有这些行为的人是怎么了?他们为什么停不下来?让我们从这种不良的饮食行为---“情绪性进食”的形成基础开始说起。
情绪性进食这种进食模式或习惯往往与心情的变化相关,并非因为饥饿(因情绪反应而产生的进食行为,而非饥饿导致的进食行为)。而是当人们处于不开心、紧张、压力大、焦虑等负面情绪状态时,他们可能会特别想吃东西,且这种欲望很难控制,这可能被认为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策略,尤其发生在肥胖的人身上。当肥胖的人因为渴望减重而节食时,吃得过饱的各种感觉就都浮现了出来,而人们又没有处理这些感受的方法,这就是让情绪性进食的患者陷入自暴自弃循环中的原因:
“吃东西成了人们应对生活的方式!”
而造成情绪波动的因素具体有以下五点:
一、 节食
限制性饮食是情绪性进食的最大诱因之一,因为试图以减少不健康的东西的方式来减肥通常意味着我们限制了自己的饮食量并减少了某些食物的摄入。
二、环境压力
情绪化饮食也可能由环境压力引起。而狂吃则分散了我们对生活潜在的无目的感和不满感的注意力。例如,疫情的自我隔离机制扰乱了我们的日常规律,带来了无聊和孤独的情绪,为情绪化饮食提供了理想的发展土地。我们吃东西仅仅是因为很无聊且无事可做,而进食提供了一个目的,“进食”这件事填满了我们的“无事可做”时间,给我们带来了一丝满足与娱乐。
三、 压力
有没有注意到压力会让人类感到饥饿?当压力慢慢入侵我们繁重充实的日常生活,你的身体会产生高水平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皮质醇这种物质会引发对咸味、甜味和油炸食物这些“垃圾食品”的渴望——这些食物会给我们带来能量和快乐以应对未知的压力。生活中不受我们所掌控的压力越大,我们就越有把进食作为舒缓紧张情绪的一种方法。
四、 压抑情绪
进食可以暂时平息或压抑令我们感到不舒服的情绪,包括愤怒、恐惧、悲伤、焦虑、孤独、怨恨和耻辱。当我们试图用食物麻痹自己时,就可以经历暂时的解脱。
五、 童年
回想一下我们对童年食物的记忆。把KFC的甜筒当作每周的礼物,期末考试后的披萨大餐,或者是为了止住我们的哭喊声塞入嘴中的水果糖。“我们用童年的美好回忆来治愈一切”,这些关于“食物”的美好过去通常会伴随我们一生。
【判断】
如何确认自己是否患有情绪性进食呢?
“我没有什么好的理由来吃东西/我该不该吃一顿正餐/或者是零食”。其实这既不是压力下进食,也不是情绪性进食。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想着吃的,那这说明TA是真的饿了。精神上的饥饿,就是会一直想着食物,尤其是某种特定的食物(例如甜品、面条、糖醋小排)或是刚吃完饭就开始想着吃。精神上的饥饿和身体上的饥饿都是“饿”,没有体感的饥饿或者没有典型的饥饿信号不代表人们不应该吃东西,我们应该听从身体的需求---我们的身体需要这些食物。
以下的表格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到底是生理性饥饿还是情绪性饥饿:
【解决方案】
如果把人脑比作一台“计算机”,那么情绪性进食就是这台电脑的“木马病毒”,作为对人体有害的隐患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启动。
因此,精准打击的“灭毒程序”----辩证行为疗法(DBT)对于治疗情绪性饮食大有作用。
DBT是什么?辩证行为疗法是一种基于证据的心理疗法,治疗师和服务对象以接受和面向变化的策略进行工作,并最终以一种与哲学辩证法相比较的方式进行平衡和综合假设和对立过程,然后进行综合。它是认知行为疗法(CBT)的一种改良形式,并可以治疗暴食症、情绪障碍和前两者的综合:情绪性进食。
基于DBT的治疗方针,下面是可操作的步骤:
STEP 1:正视问题
人并非生来拥有自律性,口头上说说“今天只是伤心而已,吃吃没事的,下次不会了”只会加重情绪导致的暴饮暴食。这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将“吃”作为解决情绪问题的唯一方法,一旦毫无准备的停止这个行为,较往日多出几倍的负面清晰就会如潮水般反扑过来。而觉察出继续“情绪性进食”这个负面行为所带来的危害,才能使我们警醒。
STEP 2:正念的力量
这里的正念(mindfulness)并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冥想,也不同于其他心理治疗中的以认知疗法、缓解压力的正念,DBT中的正念疗法更加行为化,是生活方式上的改变。
正念饮食法就是想象进食,将注意力放在食物上,而不是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剧,构建自己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每次选择不同的食物会有所帮助。
STEP 3:学会释放情绪
“情绪性进食“作为释放压力、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的方法,无疑是错误的。然而我们也不应把”无名火“憋在心中。以下提供几种释放坏情绪的方法:
1.深呼吸:当我们感到紧张、焦虑或不安时,可以通过深呼吸来放松身体和心情。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气,把坏心情因子排出体内!!
2.运动:运动可以让身体产生内啡肽等荷尔蒙,这些荷尔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心情和幸福感。
3.与他人交流:我们可以向朋友、家人倾诉自己的情感,从而得到支持和安慰。与他人交流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感,让我们感到更加舒适和放松。
参考文献:
赵天凤,胡雅梅.情绪性进食行为的研究综述[J].心理月刊,2023,18(02):219-222.DOI:10.19738/j.cnki.psy.2023.02.067.
边子茗 (2021). 奖励还是安慰?情绪对进食量的影响研究概述. 心理学进展, 11(2), 374-380. https://doi.org/10.12677/AP.2021.112043
王礼军,程梦飞.辩证行为疗法的临床研究:回溯与展望(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12):1791-1795.DOI:10.13342/j.cnki.cjhp.2023.12.006.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
2023401030 沈倩宇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来源:健康自然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