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从“办证大厅”到“指尖办理”:济宁农机政务服务实现数字化转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20:35 3

摘要:“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马上开始的“三秋”农业生产,济宁市将喜迎570多万亩秋粮收获季。预计收获玉米410万亩,大豆78万亩,水稻52万亩,花生、红薯等杂粮作物30万亩,意向种植冬小麦580万亩。为有力保障“三秋”农业生产,济宁市计划上阵各类农业机械13万

1

9月19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林 华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奇志

济宁市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促进中心主任

张 超

济宁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农业机械执法大队大队长

石俊新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管理科科长

陈德华

任城区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促进中心主任

1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大众网记者

“三秋”生产即将开始,那么请问围绕“三秋”生产工作,济宁市农机部门都采取了哪些保障措施?

刘奇志

济宁市农业机械现代化

发展促进中心主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马上开始的“三秋”农业生产,济宁市将喜迎570多万亩秋粮收获季。预计收获玉米410万亩,大豆78万亩,水稻52万亩,花生、红薯等杂粮作物30万亩,意向种植冬小麦580万亩。为有力保障“三秋”农业生产,济宁市计划上阵各类农业机械13万台,其中,玉米收获机1万台,小麦播种机1.5万台,拖拉机5万台,耕整地机械5.5万台。目前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三秋”农机化生产服务工作的通知》,成立了“三秋”生产工作专班,建立完善市包县、县包乡镇、乡镇包村的“三级帮包、四级联动”工作机制,以村为单位,确定了包保农业机械和人员,做到了人、地、机三结合。

二是开展人员培训和机具检修。聚焦农机安全生产、机收减损、高性能播种、粮食烘干、飞防植保等绿色高效农机化技术,全市累计培训农机从业人员6千多人次;组织各县市区成立维修服务队,全面做好机具检修、调试和技术保养,备足易损件、零配件,累计检修各类农机具6.3万台。

三是做好跨区作业服务。发放“三秋”跨区作业证2135张,计划在高速路口、主要道路路口设立跨区作业“接机服务站”20处,对接确定农机优惠加油站87个,设立机收服务保障热线15部,24小时专人值班,为外来农机手提供机收通行保障、机具维修、燃料供应等“一站式服务”。

四是做好应急保障工作。制定了《济宁市农机抢收抢烘应急预案》,成立了济宁市农机抢收抢烘应急领导小组,依托42家省、市级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成立机收应急作业队160支,兼具“平战结合、指挥高效”的服务功能,在发生洪涝等自然灾害时,优先服从农业农村部门调度,及时开展受灾作物抢收、湿粮抢烘、灾后抢种等救灾工作。目前全市有履带式谷物联合收获机1833台,履带式玉米收获机295台,履带式拖拉机100台,烘干机547台,日烘干能力达5.95万吨,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天气对济宁市秋收秋种带来的影响。

鲁网记者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咱们农业农村部门是如何规范农机执法行为,营造良好执法环境的?

张 超

农机执法是确保农业机械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加强农机执法,提高执法质效,是农业综合执法支队的工作职责,也是维护农机作业正常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农机执法不仅要严格履行执法职责,更要强化服务保障,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一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以农业农村法治建设提升年行动为引领,全面提升执法队伍能力素质。通过举办农机执法专题培训班、执法大讲堂等形式对执法人员进行农机领域法律法规、规范执法流程等内容的培训,确保每个执法人员具备履行职能、规范执法的业务能力和执法能力。

二是加强农机执法检查。紧盯春耕、“三夏”、“三秋”等农机集中作业重点时段,组织执法力量下沉一线,加强对重点场所和作业区域内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执法检查,保障农机作业安全,实现粮食颗粒归仓。

三是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协作配合。通过建立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信息互通等长效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共同查处农机道路违法行为。

四是坚持执法与服务同步。执法检查期间,执法人员靠上跟踪服务,采取柔性执法、服务型执法、温情执法等方式,对轻微违法、初次违法的行为,以批评教育、现场纠正为主,指导、帮助监管对象做好整改,消除风险隐患。通过现场执法和面对面宣传教育,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营造良好执法环境。

济宁晚报记者

最近济宁市实施了“农机上牌一件事”政策,请问与过去传统的办理模式相比,最核心的变化和优势是什么?

石俊新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第一批重点事项的通知》要求,济宁市积极推进农机上牌“一件事”相关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介绍如下:

一是原有农机牌证及补贴办理情况。

在推行“一件事”改革之前,济宁市严格按照《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63号)、农业农村部《拖拉机和联合联合收割机登记规定》《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管理规定》以及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文件要求,在各县市区设立农机牌证办理大厅,或在审批部门设置专门窗口,为广大农机手提供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及驾驶证核发服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办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牌证注册登记8.9万余台,培训驾驶人员1.5万余人。

原有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办理方式为:申请人通过“山东省农机补贴”手机APP进行线上申请,线下审核办理。

跨区作业证申领方式为:自愿参加跨区作业的农业机械经营者,持正式行驶证等相关材料,至县级农机部门办理报名手续,免费领取由农业农村部统一印制的《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跨区作业证》。

二是实施“农机上牌‘一件事’”后的工作情况。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及省农业农村厅关于“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统一部署,7月1日,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大数据局联合印发了《农机上牌“一件事”实施方案》。该《方案》将原有的牌证登记、驾驶证核发、购置补贴和跨区作业证申领等4项服务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并实行全程动态管理办理模式。按照方案要求,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于7月21日联合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大数据局印发了《济宁市农机上牌一件事实施方案》,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7月18日,济宁市提前完成了农机上牌“一件事”线上系统配置,标志着该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后续服务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7月31日,根据市政府统一安排,我局参加“高效办成一件事”主题新闻发布会,就“农机上牌一件事”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进一步提升了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 8月8日,我局联合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在任城区组织召开全市农机上牌“一件事”工作推进会。为全面完成线上、线下运行,做好坚实准备。截至8月底,全市各县市区已实现表单整合、流程再造,形成“线上申请、线下服务兜底”的办理模式,农机上牌“一件事”服务场景,已在济宁市全面落地应用。

实施整合后,其亮点主要体现在: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办理材料从14份减少至9份;跑动次数从5次降至1次;办理环节由9个精简为3个。

截至目前,全市各县市区线上办理综合业务127件,线下办理449件。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部署,及时收集和反馈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难点堵点,持续优化服务,确保申请人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切实提升农民群众办理“农机上牌”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大众日报记者

任城区作为济宁市的主城区,在推动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上具有自己的特点,请向大家介绍一下?

陈德华

任城区农业机械现代化

发展促进中心主任

近年来,任城区持续巩固“两全两高”(即: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示范县成果,坚持立足大农业、面向现代化、发展新农机,加快推进任城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为粮食安全贡献农机化力量。

一是以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突破水稻机械化插秧、高效植保、粮食机械化烘干为重点,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为抓手,加大先进高效农机装备推广力度,加快淘汰老旧农业机械。2023、2024两年共争取农机购置补贴和报废更新补贴资金1420万元,补贴购置机具838台(套)。目前,任城区农机总动力达到79.66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4336台、自走式收获机2291台、水稻插秧机387台,植保无人机157架,粮食烘干设备21套(烘干能力每批次1507吨),全区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以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为方向,持续加大农机合作社培育力度,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拓展作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服务链条从耕、种、管、收向粮食烘干、仓储、加工、品牌建设等方向延伸。支持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已建成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4家,市级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4个,着力培育了一批全程化、规模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服务内容向全程全面转变。

下步,我们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多措并举开展政策宣传,大力推广绿色高效智能农机装备,引导机手购置高性能、智能化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作业效率。扎实推进农机报废更新政策,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农机安全生产,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动农机化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农业机械现代化贡献力量。

编辑:冯雯雯

审核:孙静、谷雨

来源:济宁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