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印度号称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但依然有不少国际巨头在这里摔得鼻青脸肿:小米48亿资产被冻结,福特烧掉200亿卢比黯然退场,沃尔玛、亚马逊深陷政策泥潭……
“在印度做生意,要么成为神话,要么沦为笑话。” 这句话不是段子,而是许多跨国企业血泪史的总结。
尽管印度号称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但依然有不少国际巨头在这里摔得鼻青脸肿:小米48亿资产被冻结,福特烧掉200亿卢比黯然退场,沃尔玛、亚马逊深陷政策泥潭……
问题来了——印度市场到底是全球资本的“香饽饽”,还是一座布满陷阱的“资本坟场”?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印度营商环境的AB面,看看为什么全球大厂来了又走,走了又来。
一、A面:外企在印度踩过的“大坑”
在印度做生意,外企常常是“满怀希望而来,含泪翻车而去”。这地方的坑,不是一般的多,而是多到让人怀疑人生。
今天小编给大家列出来几类经典翻车场景,看完你就会懂为啥有人说:印度市场,进得去不一定出得来!
(一)
法律坑:守法?得看印度心情。今天守法,明天可能就变“老赖”
你以为的合法经营,在印度可能只是个笑话。在印度,法律不是死的,是“活的”——活得太随性了,随时能给你一记“背刺”。
2022年,小米印度公司突然收到印度执法局(ED)的一纸冻结令,48亿元资产直接被扣押!罪名是——“涉嫌避税”。
等会儿,小米做错了啥?原来,他们向高通支付的专利费,被印度税务部门“翻旧账”,定性为逃税。
再比如冤大头Vodafone(沃达丰)的国际笑话:2015年,沃达丰因为10年前的一笔收购被追缴200亿卢比税款。沃达丰不服,告到国际仲裁庭,赢了官司,结果印度政府一句“国家主权高于一切”,直接不认账。
而且,这种“事后补刀”并非个例:诺基亚、IBM、凯恩能源、沃尔玛,都被印度政府翻出5-10年前的旧账,要求补缴巨额税款。 背后原因是,印度税法体系极为复杂(中央税+邦税+地方税),而《所得税法》第9条赋予政府追溯征税权——也就是说,你今天合规,明天政府改个政策,你就违法了!
所以,在印度做生意,哪怕你请了最专业的律师,也可能莫名其妙变成“欠税大户”。在印度,法律不是保护伞,是“紧箍咒”。
(二)
政策坑:政策“过山车”,总理办公室vs地方政府,谁说了算?
网上有人调侃:印度的政策,变化快得像坐过山车,外企还没系好安全带,就被甩出去了。
2020年,亚马逊花了65亿美元收购Future Retail,结果两年后被印度最高法院直接判定交易无效!
原因是啥?亚马逊也是一脸懵。原来是政府突然出台新规,禁止电商平台销售关联企业商品。交易直接泡汤,亚马逊的钱也打了水漂。
再比如2016年,莫迪突然宣布废除大额纸币,打击黑钱。结果全国现金流瘫痪,沃尔玛印度分店门口排起长龙,顾客用仅剩的小额纸币抢货,店员直呼“世界末日”。
更夸张的是,2021年,因地方邦和中央掐架,莫迪政府突然废除农业改革法,导致沃尔玛等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一夜崩盘。
为什么印度政策这么魔幻?
因为印度有29个邦,各邦有独立立法权,中央和地方政府常年“打架”。今天中央说“欢迎外资”,明天地方政府就可能跳出来搞事情。选举一到,政策更是说翻就翻,外资企业往往成了各党派博弈的牺牲品。
(三)
供应链坑:“印度制造”变成“印度组装”
想在印度搞生产?供应链能让你怀疑人生。福特在印度砸了200亿卢比,苦撑了25年,最后还是撤退了。
表面上看,是销量不佳,但真相是——福特被“本土化”政策逼疯了!整车进口关税100%,还逼你30%零件本土采购。可全国汽车塑料件供应商不到5家,质量差到爆,工厂还每周停电3次,物流成本比中国高47%。福特:再见,不伺候了!
再比如,2017年,通用汽车退出印度,原因之一是印度各邦间存在关税壁垒,跨邦运输成本高,叠加高额消费税,导致车辆售价缺乏竞争力。再有就是“供应链跟不上”,工人罢工抗议零件质量差,生产线三天两头故障,最后通用含泪打包走人。
这种“想让你来,又不想让你赚”的操作,导致不少跨国车企宁愿撤离,也不想继续受折磨。
(四)
文化坑:不懂印度,你连门都进不去
2008年,联合利华带着一罐“Fair & Lovely”美白霜冲进印度市场,自信满满地以为抓住了财富密码——毕竟谁不想白成一道闪电?
结果印度人一边把美白霜买到脱销,一边把广告骂到脱发:“你们是在暗示我们祖传肤色见不得光吗?”指责联合利华种族歧视。
品牌方一脸懵圈:“市场调研明明说你们爱美白啊!”
印度消费者翻了个白眼:“我们爱的是变美,不是被你PUA成‘黑就是原罪’!” 最终联合利华紧急改名“Glow & Lovely”。
总结就是,在印度,产品好不好是一方面,踩没踩雷才关键。文化敏感度比营销预算重要,不然分分钟被群嘲。
二、B面:那些能在印度活下来的企
业,靠的是什么?
尽管印度坑多,但市场的诱惑力同样巨大。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以及莫迪政府推行的制造业激励政策,让不少企业仍愿意冒险一试。
三星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它选择深耕印度市场,通过分阶段本土化策略规避高额关税,先用SKD(半散件)组装手机,等市场成熟后再逐步提升本地生产比例,同时充分利用政府的生产激励政策获取补贴。如今,三星印度公司不仅贡献了集团12%的营收,市场份额也稳居第一。
除了硬件行业,日本便利店巨头7-11在印度的成功也值得借鉴。它巧妙地绕开了印度对外资零售业的限制,以特许经营模式与本土企业合作,还在货架上留出30%的空间给印度本土手工艺品,以满足政府的“本土化采购”要求。
同时,它将重点店铺布局在像古吉拉特邦这种外资投资特区,享受5年的免税优惠,最终在印度市场站稳了脚跟,单店销售额甚至远超本土品牌。
当然,印度市场真正的吸引力还在于全球供应链的重组。由于中美博弈,苹果等电子制造巨头正在加速将部分产能从中国转移到印度。
富士康在印度的钦奈工厂已经开始承担iPhone生产任务,而印度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制造业激励政策,比如“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允许企业获得额外补贴。这些地缘政治因素,使得印度成为外资企业重新评估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三、生存指南:如何在印度市场活下来?
想在印度市场活下来,首先要在法律层面构建防火墙,务必聘请印度本土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和顶级律师团队,在所有合同中加上“印度条款”,比如明确国际仲裁优先、追溯性立法免责等,否则随时可能因为政策变动被“补刀”。
其次,政治押注至关重要,不能只押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态度同样决定了企业的生死。最好的做法是双向下注,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框架下,把关键项目拆分为“中央级”和“邦级”两套备案体系,防止某个层面政策突变导致项目彻底崩盘。
最后,本土化是企业的生存密码,印度市场有它自己的游戏规则,不懂本土文化和人脉,很难走得长远。成功企业通常会确保管理层至少30%是印度籍高管,供应链也要采取“1+1模式”,即每家国际供应商都要搭配一家本土替补,以防止印度政府随时出台本土供应链强制要求。
四、写在最后:恒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印度市场就像恒河水——机遇和风险并存。这里没有稳赚不赔的公式,但有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生存法则。
想在全球最难营商的市场中活下来?用本土思维解构规则,用全球视野驾驭风险。
毕竟,能在印度赚钱的,才是真正的商业玩家!
来源:南亚研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