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晚上刷某红书,刷到一位资深泉友的帖子,开了120斤筒子开到腱鞘炎,最后啥都没有。我们姑且认为泉友开的宋筒子,每斤按600算,120斤也是恐怖如斯,泉友表示啥都没有,也许是没有开到大货。
写在文前:玩筒子是违法的,古钱币收藏一定要遵纪守法,在合适的范围内取悦自己的爱好。
昨天晚上刷某红书,刷到一位资深泉友的帖子,开了120斤筒子开到腱鞘炎,最后啥都没有。我们姑且认为泉友开的宋筒子,每斤按600算,120斤也是恐怖如斯,泉友表示啥都没有,也许是没有开到大货。
但是,这场看似荒诞的钱币圈“赌局”,凸显出了这两年钱币收藏圈的一个热点现象,直播间变成了最大的货源地,大家都想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以小博大,让这种钱币游戏变成了一种流量游戏,让“捡漏”这个专业名词变成了泉友的口头禅,今天我们来聊聊,就开筒子而言,资本和人性如何玩弄的。
筒子钱是古代钱币的特殊存在形式,就是看起来像筒子一样的钱,由于铜钱被成串或成堆埋入土中,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下发育了比较多的锈,所有的钱粘到了一起。
这两年来,全国各地多次发现很多的筒子钱,首先说明新出土、探测的筒子钱都是非法的,筒子钱应该属国家所有,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这些本应进入博物馆或学术研究领域的文物,如今却成为直播间里的“盲盒”。
这两年来,我看到的“开筒子”相关的直播场次增长的很多,有的直播间单场最高观看人数突破50万,主播在平台上大声叫喊着十连开、出靖康等话术,将娱乐、投资效果已经飞上天际。
实际上,这就是资本的精准操控。造假者用米浆、胶水将普通钱币粘合成“假筒子”,甚至直播造假过程吸引“学徒”,商家通过两轮筛选提前挑出母钱、样钱,将残次品打包销售,平台算法将“捡漏”“暴富”等关键词推送给新手,形成“冲动消费-发现受骗-继续投机”的恶性循环。
真筒子开不出来好钱也就罢了,最可怕的是买假筒子回来,一无是处,毫无意义。
首先先下一个定义,从概率学角度分析,“开筒子”本质是低胜率、高赔率的赌博行为。
来算一笔账,就文前说到的这位泉友,假设每斤筒子含120枚钱币,120斤即14,400枚,按市场均价计算,普通乾隆通宝单枚价值约5元,总成本为72,000元。若要实现盈亏平衡,需开出至少1枚价值7万元左右的的珍品。
然而,社会事实就是,泉友会提前挑出直径较大、边道整齐的钱币,剩余钱币出珍品概率降低80%;直播间宣称的“名珍”多为赝品,真品流通量不足市场宣称的10%。
这就能说明,即使不考虑造假因素,120斤筒子开出真珍品的概率也趋近于零。所以说,开筒子就是赌博,还是有去无回的大赌博。
“开筒子”是概率游戏,那么就真的玩不了吗,实则不然。
高科技带来的便利让我们事半功倍,C14断代、X光机扫描等新技术,通过微量元素分析、铸造痕迹比对等技术,识别赝品、破旧、露眼、修补等瑕疵的能力大大提升;
网络知识的不断普及,现在各APP开发的力度非常大,不提直径、重量、质地、材料等,就是我们上传钱币图片即可获取版别、市场价等信息,可以做到很大程度上辨别、了解,在有一定的基础的情况下去博一把,概率就很大。
结语:很多人都说收藏的本质是时间,有时候“捡漏”从专业判断变成拼一拼,搏一搏,这时候,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历史的忽视、收藏的漠视,希望我们能够回归价值本质,让古钱币收藏才能穿越古今,真正发挥它的文化价值。
来源:山下问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