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微观|别让互联网“鬼秤”偷走用户时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20:28 1

摘要:近日,多家媒体实测发现,不少主流视频平台在广告播放中存在“偷秒”行为。广告时长标注119秒,实际播放123秒;倒计时显示80秒,却播了83秒。用户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强制多看了几秒广告。这并非技术误差,而是某些平台通过算法故意调慢倒计时,“偷”走用户时间。

市场上,不良商家在计量器具上做手脚、缺斤少两,被消费者称为“鬼秤”。如今,这杆“鬼秤”悄然潜入互联网,只不过它“称”的不是实体货物,而是时间。

近日,多家媒体实测发现,不少主流视频平台在广告播放中存在“偷秒”行为。广告时长标注119秒,实际播放123秒;倒计时显示80秒,却播了83秒。用户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强制多看了几秒广告。这并非技术误差,而是某些平台通过算法故意调慢倒计时,“偷”走用户时间。

表面看来,区区几秒似乎无足轻重,然而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用户多停留一秒,对平台来说都有商业价值。若一个平台日活用户规模近亿人次,每人多停留3秒,便意味着平台每日凭空攫取数万小时的可变现时长。这背后藏着的,是实打实的流量收益和更高的广告曝光量。在平台看来,找到了一条“取巧”的增收捷径,实则走上了一条透支用户信任的危险之路。

“偷秒”行为本质上是对用户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的双重侵害。用户观看广告,是以付出时间为代价换取平台的内容服务,用户与平台之间构成一种隐形的契约关系。平台暗自延长广告时间,等同于单方面篡改契约,是一种背弃诚信的商业欺诈。

更值得警惕的是,“偷秒”现象只是互联网平台耍小聪明的冰山一角。从会员权益缩水、自动续费陷阱,到不同终端权益不互通、视频清晰度莫名下降,一些平台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技术壁垒,不断试探用户底线。而由于此类行为定性难、取证难、维权成本高,用户往往只能默默吃亏,从而助长了某些平台的侥幸心态。

治理互联网“鬼秤”,亟需监管部门和行业重视,拿出切实有效的行动。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平台广告内容、时长的审查、监督与管理,严格规范广告倒计时的标注,定期曝光违规平台,提高其违法成本。行业协会应推动制定行业标准与公约,强化企业自律。此外,可引入第三方监测和技术审核,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对广告播放全过程监督。

对于平台而言,更应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商业智慧,从来不在于如何钻空子偷取用户时间,而在于用心为用户创造价值。唯有坚守诚信底线,切实尊重用户权益,平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稳、走得远。

来源:掌上青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