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者按 2025年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早防早治,守护认知”。为提高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认识,增强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意识,本刊特开展了征稿活动,并遴选出优秀文章,以飨读者。
编者按 2025年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早防早治,守护认知”。为提高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认识,增强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意识,本刊特开展了征稿活动,并遴选出优秀文章,以飨读者。
“妈妈最近总说腿疼,可检查又没什么大问题,是不是她的老年痴呆又严重了?”这是许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的困惑。当亲人的记忆如潮水般退去,他们的疼痛却可能如暗流般汹涌——只是,这些痛苦常常被误解、被忽视,甚至被当作“精神行为症状”处理。在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无声的疼痛呼救。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慢性疼痛常被忽视
阿尔茨海默病会导致脑细胞急速退化,影响患者的认知、情感和日常生活能力。而鲜为人知的是,很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正在经历慢性疼痛的折磨。由于认知功能下降和语言沟通障碍,他们的疼痛主诉常常被误判为“精神行为症状”。家属和医护人员看到的是烦躁、攻击行为,却不知这可能是患者表达疼痛的唯一方式。
▌疾病进程中的疼痛悖论
传统观点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对疼痛“麻木”,但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更复杂的真相。在疾病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疼痛敏感性实际上是升高的。他们比健康老人更容易感到疼痛,对轻微刺激的反应也更强烈。这可能是因为大脑的疼痛抑制系统首先受损,导致痛觉信号“失控”。随着疾病进展,患者的痛阈逐渐升高。研究发现,中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感知疼痛——比如检测热痛时,温度需要比正常人高出2~3℃。这并非疼痛消失,而是大脑“报警系统”逐步崩溃的表现。更令人担忧的是,疼痛与认知障碍形成了恶性循环。及时识别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疼痛,不仅是缓解当前痛苦的举措,更可能延缓疾病进展。
▌识别“无声的疼痛”:观察非语言信号
当语言不再可靠,我们需要学会“读懂”阿尔茨海默病的身体语言。(1)面部表情:皱眉、闭眼;面部扭曲;咬牙切齿。(2)声音信号:呻吟、叹息;大声呼叫;哭泣。(3)身体动作:护卫姿势(保护疼痛部位);躁动不安;拒绝活动或突然改变活动模式。(4)行为改变:食欲下降;睡眠紊乱;攻击行为增加;社交退缩。
▌科学应对:多维度疼痛管理策略
面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疼痛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管理策略。首先要进行规范的疼痛评估,可以使用专门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设计的工具,如PAIN-AD量表,定期监测患者的疼痛状况。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需要格外谨慎——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确保安全有效。同时,非药物干预同样重要,包括按摩、热敷、冷敷等物理治疗,音乐疗法、回忆疗法等心理支持,以及保持舒适室温、减少噪音的环境改善,还有适度运动、避免长时间同一姿势的活动安排。
照护者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是患者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家属和照护人员需要接受系统培训,学习识别各种疼痛信号,掌握基本的疼痛缓解技巧,如正确的按摩手法、体位调整等。同时,保持详细的疼痛记录非常必要——记录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诱因、缓解方法等信息,这些都是医疗团队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最重要的是保持与医疗团队的密切沟通,及时报告患者的疼痛变化和治疗效果,共同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个体化疼痛管理方案。
▌温暖的守护:让爱不因遗忘而消失
面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疼痛,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医学知识,更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他们可能忘记了如何表达,但疼痛的感受依然真实;他们可能认不出亲人,但对温柔抚慰的需求从未改变。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慢性疼痛管理,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通过提高认识、改进评估方法、优化治疗策略,我们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在记忆消退的日子里,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尊严。
(作者: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疼痛科 周中源)
编辑 | 郑梦莹
责任编辑 | 郑梦莹
审核 | 刘红霞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5年17期第16版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编辑: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编辑委员会
地址:100052,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总编辑:饶克勤
编辑部副主任:刘红霞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