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题目在我脑海中已经酝酿很长时间了,常常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因为我也是古稀老人了,与老年朋友聊天时,常常涉及这个话题,有人在动情时常常热泪盈眶,唏嘘不已。为了让更多儿女们懂得这个道理,我还是想唠叨几句(也许许多儿女看不到我这篇文章,也许有的儿女不以为然,甚至
尊崇父母,荫及子孙
作者:杨俊亮
这个题目在我脑海中已经酝酿很长时间了,常常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因为我也是古稀老人了,与老年朋友聊天时,常常涉及这个话题,有人在动情时常常热泪盈眶,唏嘘不已。为了让更多儿女们懂得这个道理,我还是想唠叨几句(也许许多儿女看不到我这篇文章,也许有的儿女不以为然,甚至反感。但我相信,一定会有为人儿女者会有所触动并有所行动)。
细心的儿女一定会发现,岁月的痕迹已经悄然爬上父母的脸庞,他们曾经的满头青丝己日显花白,他们曾经挺拔的身躯已经渐渐佝偻,他们当年矫健的步伐已经变得步履蹒跚,他们已经一天天老去。他们的身体每况愈下,孤独感、恐惧感、悲伤感如影随形,晚年的风霜雪雨已经来临,无情地敲打着他们。面对这一切,孝顺儿女挂在心上,时时关怀,尽心尽力;而不孝子女却熟视无睹,冷若冰霜,任由老人自生自灭。
许多为人儿女者孝顺或不孝顺的例子常被我们看到听到。我楼上的邻居彭哥姜姐有一对孝顺女儿,大女儿条件差一些,但住在附近,常来看望,父母看病住院能够立马车接车送;二女儿条件好,但住的远,能在钱物上给以充足保障,让老人衣食无忧。二人配合默契,让父母十分欣慰。住在百米之遥的福哥金姐,也有一对孝顺儿女,虽不住在一起,但对父母百般关爱,家中角角落落旮旮旯旯都堆满了他们购买的实用物品,伸手可得,只有父母想不到,没有她们办不到。父母金婚,两女儿请了假驱车几百公里去父母生活工作的地方故地重游,了却父母心愿,并在一个五星级酒店为父母办了金婚庆典。她们对父母的关怀备至,让邻居们感动羡慕不已。我们的挚友,承德的曹海峰先生刘凤荣女士,其女儿在远方部队服役,不能床前尽孝,但一有空闲,就不顾路途遥远和疲累驱车回家看望父母,平时几乎日日电话问侯,可人的小外孙也时常打电话和姥爷姥爷聊天,让他们感到幸福感满满的。
在生活中,有太多的老人,他们在暮年之际,得不到儿女应有的关爱。有的成家以后,只顾自已的小家,视老人若有若无,不闻不问;有的近在咫尺却少有看望,更有甚者父母在家中亡故多日竟然不知道;有远居异国他乡者,竟然实际上与在世父母犹如永别,不说回来看望,连父母亡故也不回来,托别人处理一下遗产。至于在跟前的儿女也有的只惦记父母财产,吃父母啃父母,拿父母当保姆使唤,当父母年老体衰再也无能为力时,或把他们赶出门外,或嫌弃虐待,让父母无比寒心。
不在身边的儿女,想没想到,父母独守空巢,看着窗外人来人往,心中是何等凄凉?!曾经,他们为了子女,倾其所有,不辞辛劳。从我们呀呀学语时日夜哼唱的摇篮曲,到蹒跚学步时始终护在身后的手掌;从求学生涯中省吃俭用攒下的学费,到初入社会时默默托人捎来的家乡特产——父母的养育之恩,早已融入我们生命的每一个细节。他们曾在我们高烧不退的深夜彻夜守着用温水擦拭身体,曾在我们遭受挫折时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拍抚后背,曾为了我们的梦想把自己的心愿深深藏起。这些恩情,如春日细雨,润物无声,却让我们在温暖中茁壮成长。
不在身边的儿女,想没想到,每当节假日,父母盼望儿女回家望眼欲穿,却往往盼不到你们归来,看着别人一家欢声笑语幸福相聚时他们是多么的伤心?!不管你上了大学是还是远走他乡创业谋生,“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克服一切困难,竭尽全力支持你,从来对你报喜不报忧。生病时,他们相互搀扶去医院,步履踉跄楼上楼下地跑,甚至住院了也不告诉你们,却日日向你们报平安,让你们安心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我常常看到年迈的老人在小区、在公园背着抱着或推着儿女的孩子们溜达。我也常常看到年迈的老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久久发呆,默默无语,直至天已黑透才互相搀扶着离去。我还看到在朝阳医院一位七十八岁的老太太陪着他八十岁的老伴来医院看病。老太太对我说,孩子们没时间,我只好我陪老伴来。看到这些场景,我一阵阵心酸,不由感慨,父母对孩子如山的恩情,孩子哪怕回报百分之一也好啊!
是啊,孩子们啊,当父母鬓角染霜,我们又该如何回报这份他们对我们厚重的爱?真正的尽孝,是将“养育之恩”铭刻于心,化作日常的陪伴与关怀。它是耐心教父母使用智能手机时,不厌其烦重复的“点击这里”;是回家时主动系上围裙,为父母做一顿合口的饭菜;是留意到母亲老花镜度数加深时,默默带她去验光配镜;是发现父亲记忆力衰退时,不再烦躁于他的反复询问,而是温柔地重复答案。那些被我们视为“唠叨”的叮嘱,曾是他们守护我们的铠甲;如今他们日渐迟缓的动作,正需要我们以当年他们呵护我们的耐心去回应。
真正的孝道,更在于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他们或许不会直言孤独,却会在我们挂断电话后反复翻看聊天记录;或许不愿麻烦子女,却会在身体不适时独自对着药盒发呆。我是个摄影爱好者,为儿子孙子孙女拍下了无数照片,有的做成相册,有的做成年历。但是他们长大了,飞走了,再拍照片已经很难了。我和老伴经常把一葙葙一摞摞的照片翻出来看,追寻过去的时光,留恋难忘的亲情。作为儿女,我们应当主动推开那扇“报喜不报忧”的门:定期陪父母整理老照片,听他们讲讲年轻时的故事;周末带着孩子回家,让老人在孙辈的笑声中重拾天伦之乐;甚至只是在沙发上静静坐着,让父母感受我们的体温与心跳——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是治愈孤独的良药。当父母生病时,更要放下手中的事务,像他们曾经守护襁褓中的我们那样,守在病床前细心照料,让他们知道,自己并非岁月里的孤舟,而是永远被子女牵挂的港湾。
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这份“先”,不仅是道德的准则,更是爱的本能。试想,当年父母教我们走路时,何曾嫌我们笨拙?如今他们步伐蹒跚,我们又怎能嫌他们缓慢?当我们为工作应酬推掉回家的约定时,可曾想起父母站在厨房反复热菜的身影?真正的尽孝,是记得父亲爱喝的茶、母亲爱吃的菜,是在他们忘记关窗时默默补上一件外套,是在他们对新事物好奇时不吝夸赞与指导。这些细节里的温度,远胜过任何昂贵的礼物。
我们老年人相聚,常常讨论这样一些话题,我把它归结为“十问”,一是你能隔三差五发几句问候父母的信息吗?二是你能回父母家帮助搞搞卫生吗?三是你能够回家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吗?四是你在节假日时能回来陪伴一下父母吗?五是你能带父母去他们想去的地方旅游吗?六是你外出旅游或出差想没想到给父母带一件小礼物?七是你是否把父母的朋友当作你的服友招待过?八是父母生病你是否能及时探望在他们住院时能陪一陪床?九是你家中是否挂有父母的照片或书画作品?十是你有能力时能否帮父母出版他们的作品?这“十问”你们能做到无疑是一个优秀的孝顺的儿女。没做到就有差距,就要努力去做。有一位北京某区的区委副书记兼人大主任,可以说是日理万机,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只要在北京,每天必须回家看下老母亲(父已故),时间允许陪母亲吃顿饭,实在太忙看母亲一眼,呆十分八分钟就走。他说,“在孝敬父母上不能找理由,任何理由都不是理由”。是的,以上十个方面的要求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做到并不难。
尊崇父母,更是为子孙种下善的种子。我们对待父母的态度,正是孩子眼中的“教科书”。当我们牵着孩子的手为父母捶背,当我们在电话里耐心倾听父母的絮语,当我们为父母的健康问题奔波操劳,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懂得:亲情需要珍视,感恩需要践行。有一个女人对父母不好,动辙训斥,横挑鼻子竖挑眼。在一次实在看不下去时,他上小学的儿子说:“你太过份了,你怎么对待他们我长大了就怎么对待你!”果然,他的儿子一直瞧不起她,很少与她交流,参加工作成家后也很少回来看望他的妈妈。这说明,父母的这种传承,不是刻意的说教,而是以身作则的力量。若干年后,当我们两鬓斑白,子女回赠给我们的温暖,正是今日我们播下的爱的果实。反言,对我们的冷淡,也许正是我们种下的恶果。
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给父母打一通不匆忙的电话,陪他们吃一顿家常饭,帮他们整理一下泛黄的相册,有文化的子女帮助有文化的父母整理一下他们的著作,帮他们写写回忆录,把他们的精神财产传承下来。莫让“等有空了”成为遗憾的借口,莫让“忙”字挡住回家的脚步。因为父母的晚年,经不起等待,“子欲孝而亲不待”。等到父母不在了,才去想到尽孝,一切都晚了。事后的豪华墓地、铺天盖地的花圈、一大堆的金马银车,弥补不了你的孝心,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我说,他们的孤独,需要我们用陪伴驱散;他们的恐惧,需要我们用耐心安抚;他们的悲伤,需要我们用爱来治愈。
尊崇父母,荫及子孙。我特别信奉“孝顺”二字。孝顺,孝顺,大孝大顺。小孝小顺,不孝不顺。不少人去庙堂对着神像磕头作揖、顶礼膜拜,花大钱去许愿求平安。其实,真正的佛其实是我们的父母,尊崇父母,老天明鉴,一切都会顺利; 忤逆父母,天理难容,何来顺利平安!当我们以赤诚之心回馈养育之恩,不仅让父母的晚年充满阳光,更让孝道的光辉照亮下一代的心灵。你传给下一代的尊敬孝老,是一个家庭最珍贵的传承,也是我们给生命最好的答案:在爱与被爱中,让每一个日子都充满温暖,让每一份付出都成为希望的延续。
(2025年4月8日)
作者简介:杨俊亮,退役军官、北京市机关退休干部。自幼喜好文学艺术,数十万字文学、数千篇书法和摄影作品在各类媒体发表,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出版政论、诗歌、摄影作品集10余部。现为中国社会书画院会员,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水墨丹青》《名家讲堂》栏目签约艺术家,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榜书艺术研究会会员,全国艺术家公示系统认证入网艺术家,中国馆藏级艺术家网首席艺术顾问。中国摄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俱乐部理事会会员。编写军事教材曾被评为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音乐作品(歌词创作)曾获得全军一等奖,全国三次金奖、一次银奖,被授予“中国优秀音乐(歌词)指导师”称号。先后被有关艺术部门授予“2021年当代书画界杰出贡献人物”、“优秀人民艺术家”、“中国书法终身成就奖”、“献礼香港回归艺术大使”,“作品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2023年“聚焦两会、德艺双馨书画名家”等荣誉称号。著有摄影书籍《书影心声》《美在心中》《灵动瞬间》,出版《石子集》《零落心香》诗歌散文集。
来源:丰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