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屈原在《楚辞·远游》中写道:“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意思是我吃的是天地间六种精气,喝的是夜间的露水,漱口用的是日中之气,嘴里含的是早晨的云霞。
成语“沆瀣一气”我们都很熟悉,常用来表示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是个贬义词,和一丘之貉、狼狈为奸、同流合污意思相近。
但你可知道,“沆瀣”这个词其实压根儿和“臭”没半毛钱关系。看它们的偏旁,很明显和水有关。
屈原在《楚辞·远游》中写道:“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意思是我吃的是天地间六种精气,喝的是夜间的露水,漱口用的是日中之气,嘴里含的是早晨的云霞。
东汉文学家王逸在《凌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黄气也。秋食沦阴,沦阴者,日没以后,赤黄气也。冬饮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
嵇康在《琴赋》言:“餐沆瀣兮带朝霞”。张铣注释曰:“沆瀣,清露也。”
可见,“沆瀣”的本义是夜间或清晨的水气、露水。
古人有在夜间或清晨收集露水的爱好,清露难得,所以到后来“沆瀣”又代指珍贵的饮料。
唐代诗人杨巨源的《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第八首写道:“金盘餐沆瀣,花界食醍醐。”意思是在金盘上享用沆瀣,在花界中品尝醍醐。
南宋婉约派词人史达祖在《齐天乐·赋橙》写道:“沆瀣含酸,金罂裹玉。”是说橙子透露着清澈的露水带着的一丝酸味,像金色的酒器包裹着白玉般的果实。
近代文人谭作民在《噩梦》一诗中写道:“餐沙棠,饮沆瀣,幽途神房上清界。”
到这里,“沆瀣”还不失本义,直到和“一气”相遇就变味了,名声彻底变臭了。原来成语“沆瀣一气”中的“沆瀣”并不是水气、露水,而是指两个人。
据史学家考证,“沆瀣一气”最早出自北宋钱易的《南部新书》。在这部笔记小说里,作者记载了这样的两则轶事:
第一则轶事说的是唐懿宗时期宰相杜审权在主持贡举时,录取了一个名叫卢处权的考生,因两人的名字里都有一个“权”字,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座主审权,门生处权,可谓权不失权。”
第二则轶事说的是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在京城长安举行科举考试,有个叫崔瀣的考生,才华出众、文采斐然,被大家看好。到了放榜那天,崔瀣果然不负众望,榜上有名。
按照古代科举惯例,凡是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之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
崔瀣及第后,按当时的习俗自然要以学生的身份去拜见老师。当时的主考官名叫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两人一见如故,彼此非常欣赏,一时间走得很近。巧合的是,两人的名字“沆”和“瀣”合起来刚好是一个词。
于是,有好事者开玩笑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说他们师生的关系像夜间的水气、露水一样,合在一起,是分不开的。
如此说来,“沆瀣一气”在当时只是一句玩笑话,并没有别的意思。
但崔瀣及第后,不仅被授予很大官职,还升迁得非常快。人们不免开始怀疑起来,崔沆和崔瀣两人之间是不是藏着什么猫腻呢。
一时间谣言四起,众说纷纭。于是大家开始用“沆瀣一气”来影射崔沆和崔瀣之间可能存在着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这样传来传去,结果“沆瀣”这个词很快变臭了,“沆瀣一气”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贬义词,被后人拿来讥讽暗中勾结干坏事之人。
故事还没完呢,接着往下看。
同样是乾符二年,一个叫黄巢的山东人饱受科举考试摧残,估计也听到了这个谣言,加上天灾兵燹不断,一怒之下,聚众造反。
六年后,私盐贩子黄巢率军攻入长安,天下大乱。唐金吾卫大将军张直方率众投降,京师沦陷。不过,张直方并非真心投降起义军,他收留唐大臣豆卢瑑(zhuàn)、崔沆、于琮等数百人,又与凤翔节度使郑畋暗通消息,事情败露,被黄巢诛杀,夷三族。黄巢痛恨唐朝官吏,因此崔沆等官吏皆被处死,而崔瀣却不知所踪。
来源:海边流浪的p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