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第一章节讲生死,非常有感触,我就想起来我也是在高中时期,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也不是说怕死这个事情,就是突然意识到,觉得我的生活非常平淡,想到未来是不是也会像这样,每天日复一日的总是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情,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生是否还有意义呢?
【第一读写营】优秀学员《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
【第一读写营】主理人徐静感想
看到第一章节讲生死,非常有感触,我就想起来我也是在高中时期,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也不是说怕死这个事情,就是突然意识到,觉得我的生活非常平淡,想到未来是不是也会像这样,每天日复一日的总是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情,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生是否还有意义呢?
高中时期的我,因为成绩没有以前那么好,会有很大压力,也会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情,感到害怕,想到未来,就觉得恐惧,整个人都很悲观。
在日记本上记录我的心理活动之后,过了几天突然灵光乍现,想到有可能是因为我身边的人都是普通人,每天看着普通人日复一日的生活,当然平淡无趣,要是有一天我接触了厉害的优秀的人,我肯定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还是不能放弃我自己,哪怕成绩一般般,大学结束,参加工作后,我依旧在积极看书学习,写日记,让我的思想流动起来,只要在学习,我就在进步。
终于有一天,我通过我的努力,认识了著名作家沈嘉柯老师,并有幸能跟着沈老师学习,真正的实现了我高中的愿望,接触优秀的人,真的不一样,改变了我的很多思想,会觉得生活非常有趣、有意义,也变得更加有勇气面对未来,并且努力去过上想要的生活,还想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第一读写营】优秀学员崔一雄感想
看北野武导演写的书《北野武的小酒馆》里有一段讲述北野武年轻时期恐惧死亡,然后也看到一些相关书友的评论好像都有过相似的经历,害怕死亡。
我们好奇死亡、恐惧死亡、抵触死亡。
可能是死亡带来的不可控,也可能是死亡之后带来的亲人伤心等等,反正就是不喜欢、讨厌、排斥,想多活一点,想离死亡再远一点。
话说当年秦始皇求取仙丹时又是怎样的心思呢?单纯的不愿放弃权利吗?人心复杂,也许未必。
我曾经在微博评论:人的死亡分三种,肉身死亡、精神死亡、记忆死亡。
正所谓,炁化清风、肉化泥,肉身精神两者相互依存,一者伤损,则两者皆殇。这两种属于生命的消逝凋零。
但最让人害怕的我认为是记忆死亡,就好比犯罪的最重刑罚里除了死刑就是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样。
记忆死亡,代表在这世间再无有一人还记得你,哪怕是至亲也将对你记忆渐渐模糊,直至世间再无你存在过的痕迹,死亡只是开始,存在的模糊才是恐惧的终点,只是想一想都能感觉到心灵深处泛起的颤栗与空虚。
等什么时候能够坦然生死之时,也许才能得获真正的大自在吧,我反正是不太行,虽不像少年时那般对死亡敏感害怕,但也希望只与死亡做个相识却不相见的普通朋友。距离才能产生美嘛,离远一点就挺好,特别是离我的父母越远越好。
【第一读写营】优秀学员牛亚群感想
读《北野武的小酒馆》有感
2025年阅读的第一本书来自《北野武的小酒馆》,从生死、教育、关系、规矩以及电影这五个方面,并结合自身经历发表了对于社会的见解。读完这本书我发出最多的感叹就是“真相了、的确、有趣 ”这样的字眼,从心底里佩服作者的人生智慧。
我最先读的是第三章谈论“关系”的部分。看到优秀的人取得成果,内心不免自卑,觉得自己比较黯淡。以前的我做不到单纯地为他人的成功而感到开心,但现在可以做到了。每个人的时区不同,或早或晚,只要自己的节奏不乱就行了,因为我从心底里学会了爱自己,接纳自己。
北野武在第三章还写道:“从根本上来说,想要磨炼表演艺术,还是应该关注那些出钱来看的人对你的表演做出的反应。……想要习得高超的技艺,就应该以高质量的顾客为对象。”是的,白送或很容易得来的东西是很难让人珍惜的,因为他没有付出任何成本。同理,谁为你付费,谁的观点才值得你反思,那些什么都没付出,却满嘴“为你好”的人,离他们在远一点。
还有在书中不乏“人要活下去就得杀生,人要有后代就得性交,人要活得健康就得每天早上排便一次。另外嘛,人要活下去,还必须得有钱。”等等露骨却是实话的句子。在这个社会敢于说真话的人真的很酷!
在第五章“电影”这个章节,他说了“即便没有了艺术,人还是能活下去的。”这样的大实话。我喜欢他对于艺术本质的定义:“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任性,是一种纯粹的浪费。”想要搞艺术,就得烧钱。我喜欢他在拍电影时,总是先听听别人的意见,让摄制组每一个人发挥出最大能力。怎么说,我喜欢他说实话的狂妄不羁,又喜欢他拍摄电影的谦虚谨慎。
在第四章中他说了“只有双方配合默契,才能形成规矩。”其实说白了就是会为彼此着想,还要善于倾听。我们在生活中通常会认为不同年代的人之间存在代沟,很难沟通,但北野武会骂你太笨,没本事引出别人的话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不懂谦虚尊重放下,不懂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我还喜欢他在第二章中对于人性的揭露:只要是人,都喜欢做第一。有价值的东西,是必须通过残酷的竞争来取得胜利的。他说好的教育要学会教孩子们认清现实,不要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里。教育孩子需要张弛有度,每个人自己又何尝不需要找到这个平衡。一个木桶,箍的太松,桶会散掉;箍得太紧,桶就不会经久耐用。所以,愿我们张弛有度,沉浮于心,做个有智慧的人。
面对生死,我想每个人都有内心的答案,第一章中北野武很诚实地描述了自己面对生死的各种状态。
曾经害怕死,但更害怕被人遗忘,害怕因为自己的人生平平无奇轻易地被别人遗忘,感觉不甘心。
他害怕无法照自己的理想活着,害怕沉闷无聊的生活。他鼓起勇气退了学,我很佩服他,他说要活下去只有靠自己,我明白他在作出决定的那一刻,内心的挣扎。虽然辛苦,但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才更酷!
从他经历车祸,他觉得自己不是害怕死亡本身,而是害怕死前感受到的疼痛和痛苦。他经过一系列的叙述说如果真有那么一刻选择喝着老酒爬到屋顶看着天迎接死亡的到来。
我是个喜欢到屋顶上躺着的人,你可能不知道,我躺的屋顶其实是我家猪圈的屋顶。爸爸当时办猪场,猪场的屋顶我正好可以踩着楼梯爬上去,因为是预制板很平稳。在屋顶看书,望着路边来来往往的拉煤车,还戴着耳机听歌构成了我青春的一部分。
我想,我喜欢北野武大概是因为在书中我找见了一部分活生生的自己。是的,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第一读写营】优秀学员袁露感想
北野武这个“中国迷”
一开始没买到沈嘉柯老师推荐的《北野武的小酒馆》,但买到了《北野武的午夜电台》,读了一下,乐了,这北野武,妥妥的“中国迷”啊。
当然,这不是说北野武真的喜欢中国。他喜不喜欢,我也不知道,毕竟在书里面,他没提到中国,也没看到多少他和中国相关的报道,而是说,他在书里面想表达的核心意思,想弘扬的价值观,和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太像了。
北野武说,《北野武的午夜电台》这本书是他的“圣经”,而这本书就说了两样东西——“品”和“粹”,也就是说,这是北野武最看重的两样东西。
那么,什么是“品”呢?北野武没有直说,但举了一些例子。一些富豪在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捐了些钱。捐钱是好事,但有些富豪到处宣扬,唯恐别人不知道他捐了钱。这就是没“品”。还有些艺人,去搞慰问演出,结果在现场推销自己的唱片,这样也很没“品”。再比如,有的演员为了抢到重要角色的演出机会,“奋不顾身”,这也很没“品”。归结起来,品,可以理解为一种格调、一种坚守、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坚持,不会为了一己私利,什么事都干,什么钱都挣。
什么是“粹”呢?北野武倒是直接说了:真正的“粹”体现在为别人着想上。他举了高仓健的例子,说高仓健是一个特别为别人考虑的人,不让别人觉得尴尬,不吹嘘自己,不摆谱,很理解别人的难处。这导致一个很神奇的结果,他不争不抢,很多重要的角色却非他莫属。高仓健就是很有“粹”的人。
“品”和“粹”,构成了北野武认为的最能体现日本传统价值的东西。难怪,日本文化源头就是中国文化,仔细琢磨,“品”和“粹”,与儒道所推崇的“君子”标准很相似。
一个人推崇什么、践行什么,他就是什么样的人。北野武在日本大受欢迎,也说明了民众对他所推崇的“品”和“粹”的认可。反思自己?有没有“品”,有没有“粹”呢?感觉还远远不够。虽然没做什么伤天害理之事,但炫耀显摆这种没品的事情,还是时不时会冒出来,惹得别人不高兴,自己事后想起来也很尴尬。
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捡起来,在吟诵诗词、钻研经典中提高自身涵养。其次,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写作,不断提高自身硬实力,让自己有足够的底气应对别人的嘲笑和蔑视。
【第一读写营】优秀学员万露感想
读《北野武的小酒馆》之生死的问题有感
北野武从最初的学生时代特别怕死,后来到大学退学那一刻“对死的恐惧消失的无影无踪”,之后成为艺人和电影导演,他谈到:“不是害怕被人遗忘,而是害怕因为自己的人生空空如也,所以就这么轻易的被人遗忘了。这样就太可怜了。”
北野武的生死观,简单概括就是不想按部就班过的平庸,要活的轰轰烈烈,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
2025年2月17日,中国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任正非、王传福、雷军等企业家齐聚一堂。任正非说“信心比黄金重要”,王传福提到比亚迪用十年实现新能源汽车突破,雷军表态要全力投入AI技术。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DeepSeek大模型用低成本算力实现技术突破。这些企业家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佼佼者,他们敢想敢做敢拼,不仅实现个人价值,也为社会和国家创造价值。我们的国家现在就需要更多这样的领军人物,能够带领整个国家的科技、经济上升。跟近些年一些只图安逸安稳,想进体制内躺平的人相比,自己定义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进而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更值得被鼓励和支持,因为他们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虽然这些还不到谈生死的高度,但也反应出能力、个性、环境等对人生选择的导向作用。虽然已是中年,但我也会尽力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包括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希望她们也能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如果你有志于投身写作,实现创作梦想,或者是成为阅读推广人
【沈嘉柯工作室】创办【第一读写营】,十年指导10000+学员(含青少年)发表《中国青年报》《南京日报》《意林》《燕赵晚报》《作文辅导》《深圳晚报》《楚天都市报》《河南科技报»《西安商报》《中学生》《南方周末》《东方少年》《中国文艺家》《读者》《青年文摘》等一千多家报刊及中华网、凤凰网、湖北作家网新媒体十万余篇。
来源:国学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