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31岁的保守派明星正滔滔不绝地阐述着他的理念,突然一声枪响划破空气,柯克下意识地捂住脖子,鲜血从指缝间涌出,现场瞬间陷入混乱。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2025年9月10日中午的犹他山谷大学校园,查理・柯克坐在户外讲台中央,白色圆领衫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这位31岁的保守派明星正滔滔不绝地阐述着他的理念,突然一声枪响划破空气,柯克下意识地捂住脖子,鲜血从指缝间涌出,现场瞬间陷入混乱。
三天后,白宫降半旗志哀,特朗普称他为伟大的传奇。
而此时,22岁的凶手泰勒・鲁滨逊已在看守所里度过了两个夜晚,他曾向室友坦白的作案动机,是因为不满柯克传播仇恨。
柯克的死并非孤立事件,作为“美国转折点”组织的联合创始人,这个从高中就热衷政治的年轻人,辍学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保守派思想的校园传播中。
他的足迹遍布全美2000多所高中和高校,擅长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吸引年轻人,前一秒还在福克斯新闻接受访谈,后一秒就出现在校园直播中。
如此接地气的传播方式,让他成为特朗普阵营在青年群体中,最具影响力的网红之一,也让他的言论充满争议。
批评者认为,他传播的往往是经过阴谋论加工的政治谣言,而支持者则视他为保守价值观的捍卫者。
现在最有纷争的就是,柯克说的那些话,算不算挑事儿的恨人话?
在美国,有个叫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规矩,管的是老百姓说话的自由,按这个规矩,就算柯克说的话有人觉得刺耳、伤人,法律一般也护着他,不是护他说的内容,是护他有说话的权利。
可换在欧洲就不一样了,欧洲的法院明确说,不能说那种挑动仇恨的话,觉得那会伤了某个群体的脸面,还破坏社会公平。
这两种做法,其实就是两种想法,美国怕管得太严,以后没人敢说真话了,公共讨论就冷了,欧洲更怕弱势的人被那些难听话欺负,心里受委屈。
泰勒显然是认同欧洲这种想法的,他跟室友坦白的时候,翻来覆去就说柯克说的那些话,把人拆得四分五裂,这么做是为了不让更多恨蔓延。
可再怎么不认同人家的话,也不能动手杀人,这是最基本的底线。
有心理专家说,年轻人在搞清楚自己是谁、信什么的阶段,容易钻牛角尖,觉得事儿不是对就是错,没有中间路。
泰勒家里本来是保守派,可他自己后来偏向了左翼,这种转变过程中,心里肯定拧巴过,也更容易把政治上的不一样,当成你死我活的事儿。
要是社会上没个好好解决争议的办法,两边的人都不愿听对方说话,极端的想法就容易钻空子。
泰勒策划着要对柯克动手的那些日子,天天在社交平台上看左右两派吵得脸红脖子粗,可现实里,他没跟人好好聊过为啥对方会这么想。
就这么天天只看自己愿意看的、只听自己愿意听的,他慢慢就信了,只有把对面的人彻底除掉,才能解决问题。
本来校园该是教孩子理性的地方,现在反倒成了仇恨犯罪多的地方,FBI有数据:中学里的校园仇恨犯罪最多,占了三分之二还多。
这也不奇怪,中学生、大学生正是建立价值观的时候,心里特别想追求公平正义,可没多少人生阅历,看不懂社会问题的复杂。
比如为啥有人会有不一样的观点,这些观点背后藏着啥原因,要是在校园里,讨论政治变成了你是这派我就骂你、你跟我不一样就是错,那极端的想法肯定会生根发芽。
柯克这案子一出来,美国社会的反应还是老样子,立马分成两派吵。特朗普说要把左翼的安提法运动列为主要恐怖组织,副总统万斯更直接,点名批评好几个左翼的基金会。
这些政客没想着怎么解决真问题,反而借着这事儿拉帮结派,把矛盾搞得更大。
从2001年到现在,美国右翼极端分子搞出来的暴力事件,弄死的人占了所有极端事件死亡人数的75%到80%,左翼搞的极端事件,弄死的人还不到5%。但不管是左还是右,只要动刀子伤人,都是在毁这个社会。
再说安提法,它不是个有组织的团体,里面有的人就想安安静静抗议,有的人却觉得得用激进的办法。
现在把这么一群想法不一样的人,都贴上恐怖分子的标签,本身就跟美国天天说的多元包容对着干,你自己都做不到包容不同的人,还咋要求老百姓不极端?
吓人的是这些政客还挑着说,比如给福特基金会贴个煽动暴力的标签,再比如媒体也跟着站队,跟自己立场不一样的就不说,只说能证明自己对的事儿。
结果就是,老百姓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你觉得你看到的是真的,我觉得我看到的是真的,越看越对立,越吵越凶。
现在官方说要判泰勒死刑,有人觉得这是给柯克一个交代,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有人觉得,就算泰勒杀了人,再判他死刑,不也是在用暴力解决暴力吗?
不管最后怎么判,柯克活不过来了,泰勒的人生也毁了,美国社会那些裂口子,也没因为这个判决补上。
其实校园就是社会的一个小缩影,要想改变,校园得先发力,老师得教学生,不认同别人的话没问题,但不能不尊重人,说话自由不是想说啥就说啥,不管别人疼不疼,而是得在不伤人尊严的前提下,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家长也得上心,别逼着孩子跟自己想的一样,也别不管不问,孩子天天在网上看极端的东西也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得有个能让大家好好聊天的地方,别一上来就吵,别一开口就贴标签,得试着听听对方的想法,就算不认同,也得明白他这么想,肯定有他的原因。
说来说去,仇恨这东西,不是你用暴力把它压下去就没了,只有你试着理解对方,它才会慢慢散。
柯克这案子,其实是在提醒所有人,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身边的环境。要是总用标签看人,总用愤怒代替思考,总想着用拳头解决问题,最后倒霉的还是咱们自己。
校园里的枪响早就停了,但这事儿得记着,说话自由是为了让大家互相理解,不是为了互相吵架。
这年头,能保持清醒,能对身边的人多一点善意,比啥都重要。
来源:ho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