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9年4月,731部队首任部队长石井四郎来到南京,亲自筹建1644部队本部,并兼任首任部队长,本部设于原南京中央医院旧址。据1644部队留守名簿记载,该部队总人数规模超过2700人。
电影《731》正在热映。在南京,由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首任部队长石井四郎筹建的“荣”字第1644部队,同样是一支双手沾满鲜血的“恶魔”部队。
1644部队对外称“中支那防疫给水部”,亦称“多摩部队”,是日军在华中地区设立的重要细菌部队。
1939年4月,731部队首任部队长石井四郎来到南京,亲自筹建1644部队本部,并兼任首任部队长,本部设于原南京中央医院旧址。据1644部队留守名簿记载,该部队总人数规模超过2700人。
长期关注1644部队相关研究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吕晶表示,该部队成立初期深受731部队的影响,带有鲜明的“石井基因”,继任及骨干军医与技术人员多数抽调自哈尔滨的731部队,所使用的实验设备、研究的菌株菌种与实验方法也基本沿袭自731部队。
南京作为战略要地,其湿热气候与密集人口,为细菌武器实验提供了与东北迥异的环境条件。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促使该部队在职能上更侧重于实战化应用,进而成为日军细菌战体系中兼具战略价值与战术针对性的关键组成部分。
1644部队与日军华中派遣军密切协同,曾多次参与实施细菌战。在1940年的宁波、1941年的常德以及1942年的浙赣战役期间,该部队与731部队协同作战,使用跳蚤及受污染的水源和食物等手段传播病菌,造成大规模平民死亡。
此外,该部队还致力于病媒昆虫武器化研究,大规模培育跳蚤、蚊子等媒介生物,用于传播鼠疫等疾病。其危害不仅限于战时死亡,还留下战后长期的流行病隐患和社会创伤。
1945年日本投降后,1644部队迅速解体,并系统性销毁了大量档案与实验数据。然而,南京九华山细菌工厂遗址的考古发现、出土的多人遗骸、幸存者与参与者证言以及战后审判资料,共同揭示了其反人类的战争罪行。
1998年8月18日至19日,在南京九华山细菌工厂遗址,挖出几十具人类头盖骨与尸骨,支离破碎并伴有浓烈的刺鼻药味。经法医学、生物学专家鉴定,认定这批尸骨是1644部队活人实验中受难者的遗骸。
同年8月底,微生物和化学毒剂检验专家对相关检测样品进行检验。鉴定报告显示,样品含有芥子气、沙林、梭曼等化学毒剂原形及分解物、存有霍乱弧菌肠毒素基因。由于南京在20世纪40年代并无霍乱流行的历史记录,因而检验出的“存有霍乱弧菌肠毒素基因”只能证明是1644部队研发霍乱细菌人体实验的遗存。
来源:泉州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