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一周要闻 | 2025.9.15——9.19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7:23 1

摘要:9月14日,“想去的地方——范迪安风景油画展”在新疆美术馆启幕。此次展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新疆美术馆、新疆画院、新疆油画学会联合承办,值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遴选70件(组)风景油画精品展出。

2025.9.15——9.19

01

展览:“想去的地方——范迪安风景油画展”开幕

9月14日,“想去的地方——范迪安风景油画展”在新疆美术馆启幕。此次展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新疆美术馆、新疆画院、新疆油画学会联合承办,值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遴选70件(组)风景油画精品展出。

展览开幕前后,自治区政府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自治区副主席克衣色尔・克尤木,自治区政协主席努尔兰·阿不都满金及政协党组班子成员一行,先后到新疆美术馆参观了展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艾尔肯 · 吐尼亚孜参观展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努尔兰·阿不都满金参观展览

展厅内,一幅幅油画如同打开的时代画卷,将新疆的大美与时代的变迁娓娓道来。笔触所及,既有天山脚下的苍茫辽阔,那抹雪色与草绿的碰撞,是自然与大地的生态交融;也有沧桑古城的历史印记,土墙与天穹的交织,是岁月对人文的深情镌刻;既有草原牧场上的悠然时光,牛羊与炊烟的相伴,是生活对幸福的生动诠释;也有城市建设中的蓬勃景象,高楼与大道的延伸,是时代对发展的有力回应。这些作品中,每一抹色彩都浸润着对新疆的热爱,每一处细节都饱含着对时代的观察,既有写生创作的“现场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新疆的山水之间;更有写意抒情的“传神韵”,让观众在艺术之美中感受新疆的魂与神。同时,展览中描绘祖国各地山川胜景的作品,亦以宽广的艺术视野,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大地的蓬勃生机,让观众在赏画之时,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壮阔气象。

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范迪安先生始终以文化守护者与开拓者的姿态深耕美术领域。他曾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如今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在美术评论、展览策划、美术馆学与美术教育等领域著述丰厚、业绩卓著,以坚定的文化理想与忘我的敬业精神,为当代中国美术的繁荣发展倾注心力。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他始终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初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秉持“立足中国大地,表现时代主题”的艺术追求,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时代发展的礼赞熔铸于画笔之下,形成了视野宏阔、尺幅博大、内涵深厚、气象雄浑的独特艺术风格,其作品既有直击心灵的视觉冲击力,更有直抵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美术精神的生动注脚。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范迪安

谈及此次在新疆举办展览的感想,范迪安先生难掩激动之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能在新疆美术馆举办个人风景油画展,我深感荣幸。新疆地大物博,自然风景壮丽、人文历史深厚、民族风情浓郁,一直是中国美术家神往的创作之地。20世纪以来,几代美术家都因新疆的独特魅力而收获创作灵感,诞生了众多艺术经典。新时代以来,在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处处焕发蓬勃生机。这些年,我多次踏访新疆,尤其是多次参与‘和美新疆——中国油画名家采风创作活动’,与新疆美术同仁交流创作,深切感受到‘对此江山神思扬,无边风景入画来’的创作激情。此次展出的作品,既是我献给新疆70周年大庆的艺术花束,也是向新疆人民汇报的艺术作业。我所画的都是心中‘想去的地方’,但还有更多新疆的美景与故事值得被描绘,希望能以艺术为桥梁,让更多人读懂新疆、热爱新疆,也期待与新疆美术界同仁继续交流,共同为时代留下丹青印记。”

新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油画学会主席张雷震

“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艺术的赋能。” 本次展览策展人、新疆油画学会主席、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副院长、新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雷震说,“范迪安主席的画作,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家乡的美——我们朝夕相处的土地,在艺术的视角下可以如此动人;我们亲历的时代变迁,在画笔的描绘中可以如此深刻。他的作品里,有对传统的传承,让新疆的人文底蕴跃然画布;有对创新的探索,让新疆的时代风貌焕发新意。更难得的是,范迪安主席一直牵挂着新疆美术事业的发展,多次带领全国名家来疆采风,把先进的创作理念、开阔的艺术视野带到新疆,为我们本土美术工作者打开了一扇窗。这次展览,不仅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顶尖的艺术作品,更给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宝贵机会。我们会以范迪安主席为榜样,深入挖掘新疆的文化富矿,用更生动的艺术语言讲好新疆故事,让新疆的美术之花在全国的艺术花园中开得更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疆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范迪安先生向新疆美术馆捐赠他的作品

范迪安先生向新疆画院捐赠他的作品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艺术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此次“想去的地方——范迪安风景油画展”,既是献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高质量文化厚礼,也是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实践;既为新疆各族群众搭建了亲近顶尖艺术、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平台,也为新疆美术事业与全国接轨、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如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徐锐军在开幕式上所言:“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范迪安先生的作品,以艺术之名礼赞新疆70年的辉煌成就,以丹青之韵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化盛宴。未来,我们要以此次展览为契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疆文艺创作再上新台阶,让文化的力量成为团结奋进的动力,让艺术的光芒照亮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的前行之路。”

开幕式现场,范迪安先生向新疆美术馆、新疆画院捐赠两幅美术作品,传递对新疆的赤诚心意,用艺术行动为新疆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这份沉甸甸的馈赠,既是对新疆美术界的殷切期许,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的生动诠释。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1日,让更多新疆各族群众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家乡的美、祖国的好。这场跨越山河的艺术之约,不仅是范迪安先生艺术生涯的重要印记,更是推动新疆文化事业发展、深化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必将成为新疆文艺史上的珍贵记忆,为推动新疆文化繁荣、增进民族团结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02

展览——“少,但更好:迪特·拉姆斯作品中国首展”亮相中央美院

9月14日,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联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德国拉姆斯基金会、北京国际设计周共同主办的“少,但更好:迪特·拉姆斯作品中国首展”在中央美术学院七号楼四层展厅开幕。这是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重点项目之一,是迪特·拉姆斯(Ditter Rams)这位跨时代的德国工业设计大师在中国的首次大型展览,也是亚洲巡展的首站。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德国拉姆斯基金会代表安贤珠(Hehn-Chu Ahn),北京国际设计周董事长王昱东,歌德学院(中国)院长欧彬(Robin Mallick),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崔峤等参加活动并致辞,德国拉姆斯基金会执行总监克劳斯·克莱姆普(Klaus Klemp)通过视频进行致辞。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子源主持活动。

“少,但更好:迪特·拉姆斯中国首展”系统呈现了德国工业设计大师迪特·拉姆斯半个多世纪的设计思想与创作脉络,以其为博朗(Braun)与Vitsœ设计的代表作品:收音机、音响、家具与家电等经典之作为主,结合多件珍贵设计作品、手稿、照片与影像资料,通过简洁、理性又极富人文关怀的形式构成一个跨越半个世纪的设计语境。展厅的布置克制而明晰,与作品的气质互为映照,也为观众留下了沉浸与思考的空间。

本次中国首展增添了两项全新内容:一是“Ingeborg Rams摄影作品”单元,展出迪特·拉姆斯的伴侣与重要合作伙伴Ingeborg Rams的摄影作品,她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为博朗和Vitsœ拍摄了大量产品与空间影像,是迪特·拉姆斯设计理念的重要见证者;二是“博朗钟表与计算器”单元,首次展出从折叠闹钟、数字台钟到模拟/数字腕表的设计演进,为新一代设计师提供系统性的设计参考,观众可以深切体会迪特·拉姆斯与其长期合作伙伴、工业设计师Dietrich Lubs如何设计“时间”。

03

核聚变与艺术碰撞的奇妙世界:2025“能源与文明”开启

9月14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与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推出的大型科普展览“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这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25年全国科普月活动。

作为国内首个以“可控核聚变”为主题的美术馆级科学艺术展览,展览汇聚了核聚变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与艺术界领军人物。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展览将科学成果与当代艺术表达方式相结合,其展示方式不仅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双向激发,还让观众通过沉浸式体验,直观地感受到能源的无限潜力,激发人们对未来能源时代的想象与思考。

本次展览已纳入 2025 年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并计划在北京、合肥、深圳等城市进行全国巡展,推动能源科学艺术理念跨地域传播。此外,展览将持续深化 “科学艺术工作坊进校园”“主题云课堂” 等科普形式,进一步扩大与青少年群体进行互动,让核聚变等前沿科技知识以更生动的方式触达公众。

04

以图证史 以图铭史——《丹青鉴证:1931—1945 美术中的抗战历史》新书发布会暨学术座谈会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

202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9月17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先生主编,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丹青鉴证:1931—1945美术中的抗战历史》一书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新书发布暨学术座谈会。恰逢时间节点,这部聚焦抗战美术的重磅著作应运而生。以刀笔为武器,以艺术作桥梁,80年前的烽火岁月透过丹青笔墨,再次清晰呈现在世人眼前。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本书主编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贾宏宇,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董事长林疆燕等领导出席活动,为新书揭幕并发表致辞讲话。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张万勇、副处长张鹰参加活动。新书发布会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李娟主持。

林茂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林疆燕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董事长

贾宏宇 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

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本书主编

王广照 河南美术出版社社长

发布会上,河南美术出版社分别向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美术馆赠送《丹青鉴证:1931—1945 美术中的抗战历史》。赠书仪式象征着抗战美术史料正式进入学术研究与公共教育体系,将为后续的研究、展览与传播提供扎实基础。

河南美术出版社向中央美术学院赠送图书

河南美术出版社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赠送图书

河南美术出版社向中国美术馆赠送图书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中国美协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尚辉,中央美院教授、版画家江丰之子江文,中央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凌承纬,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副所长郑工,中央美院《美术研究》执行主编殷双喜,中央美院科研处处长于洋,中央美院《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张鹏,中央美院教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曹庆晖,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特聘研究员陈虎和画册编委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副主任韩劲松,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张希丹,中央美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垚辰,福建师范大学讲师胡经纬参加学术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央美院学校办公室主任傅怡静主持。

与会专家围绕“抗战美术的精神传承”和“抗战美术研究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写作”两大学术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抗战美术的历史价值、艺术语言特征及其对当代美术创作与史学研究的影响。进一步辨析了抗战美术在体现中国美术现代性和重构20世纪中国美术史叙事中的重要地位。大家认为,《丹青鉴证》以“图像证史”为方法,全面呈现抗战美术全貌,突破了以往叙事局限,收录大量此前罕见题材,填补了视觉文献空白。它推动抗战美术从史学边缘走向研究中心,彰显其在中国美术转型中的关键地位,兼具学术价值、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抗战美术所蕴含的现实关怀与使命意识,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应推动抗战美术研究向系统化、跨学科方向发展,完善其在美术史书写中的关键环节,推动这段“丹青史诗”在新时代创作与教育中持续焕发生命力。

该书一经面世即引发广泛社会反响,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等媒体纷纷重点推介。

05

“雄歌一曲献中华:许幸之艺术成就回顾展”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已经深深印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曲诞生于1935年由许幸之先生导演的经典影片《风云儿女》,电影以九一八事变为创作背景,旨在唤醒民众加入抗日救亡的大潮。

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雄歌一曲献中华——许幸之艺术成就回顾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400余件作品及文献,从电影、绘画、文学、戏剧、艺术理论等多个方面,全面呈现许幸之先生的艺术成就。

开幕式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老领导、老教授盛杨、杜键、曹春生、黄华英、韩光煦、袁宝林、张大生、尤劲东、陈文骥、陈建华、高天雄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薛长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罗存康,中国电影博物馆党组副书记徐维功,中国文联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兴,中国文联出版社副总编辑王柏松,扬州市政协副主席李建芳,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原云南画院副院长姚钟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秉江,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教授路盛章,许幸之先生家属及亲友代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党委副书记王晓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强,各院系、部门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共同参加了开幕式。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琳主持开幕式。

林茂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李建芳 扬州市政协副主席

于润生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

许国庆 许幸之先生家属代表、许幸之之子、展览策展人

王晓琳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开幕式

此次展览得到家属的大力支持,家属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许幸之先生代表作品《失业者》《水晶世界进行曲》《静静的河湾》《朱理二世石膏像》等18件作品;向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捐赠许幸之先生旧藏图书466种。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于润生,向许幸之先生家属代表许国庆颁发捐赠证书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曹春生、许幸之先生家属代表许国庆共同为许幸之先生雕像揭幕,校史研究中心主任秦建平主持仪式

1978年9月,许幸之在家中创作油画《水晶世界进行曲》

许幸之(1904—1991)是中国著名艺术家、美术史论家、艺术教育家、影剧编导、左翼美术运动先驱、文艺战士、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及日本东京美术学校。1930年,参与发起组织左翼美术团体“时代美术社”,并被推选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首任主席。

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变革的激流中,许幸之如同一枚多棱镜,将时代的光谱折射出斑斓的维度。他左手执调色盘解剖时代肌理,右手持摄影机记录民族心跳,以戏剧舞台为思想战场,用文学笔锋刺破精神迷雾。这位左翼文化运动的旗手,在美术、电影、戏剧、文学四重维度上裂变出惊人的创造力,更以文艺理论家和艺术教育家的身份将革命火种播撒进新中国的土壤。当我们凝视这位文化先驱的足迹,看见的不仅是个体艺术家的传奇,更是一部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性转型的图谱。

在绘画领域,许幸之是最早将现代主义语言与革命叙事熔铸的先锋。青年时期,他用表现主义的手法,以《失业者》《铺路者》的沉重命题,将左翼文化运动的精神转化为对社会现实的诘问;中年后,又以《巨臂》充满形式美感的语言,满怀激情地歌颂了新时代工业力量的觉醒;晚年,他将丰富的生活阅历凝练于静物画的创作,在东方审美情趣的摸索中,找寻油画民族化的道路。这种将形式探索与社会关怀相统一的艺术理念,为中国现代美术开辟了崭新的美学路径。

在美术理论领域,许幸之是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奠基者。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的萌芽期,许幸之是最重要的艺术理论译介者和普及者之一。他连续发表《新兴美术运动的任务》《中国美术运动的展望》等重要文章,并翻译多篇西方艺术理论文献,积极参与左翼美术思想的建构。1954年,许幸之主持并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理论研究室主任,该研究室正是后来美术史系的前身,他组织年轻教员翻译资料、引进教材,还亲自撰写了十多篇外国美术史讲义,为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世界里的许幸之,始终保持着诗人的敏锐与战士的锋芒。其诗集《诗歌时代》以“牧歌”“大板井”“中国的母亲”串联起个人成长与时代变迁所交织的共鸣情感;散文集《归来》则在抒情笔调中埋藏着批判现实的线索。他构建起连接鲁迅与新兴作家的桥梁,使左翼文学既保持思想锐度又获得多元表达。

在电影领域,许幸之将镜头化为时代之眼,记录了民族的集体记忆。1935年执导的《风云儿女》,以平实的影像风格唤醒了最为震慑人心的激昂斗志,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影片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更是迸发出惊雷般的力量,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这部左翼电影运动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范式,更将艺术的政治表达提升到民族精神的维度。

戏剧舞台上的许幸之,则是实验精神与大众启蒙的一面旗帜。他改编的鲁迅名著《阿Q正传》,既保留了原作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又融入鲁迅《孔乙己》《药》中的内容,通过悲喜剧的形式,形成极具批判与讽刺的戏剧风格。自20世纪30年代首演以来,历经演出皆引发轰动,在不同时代产生广泛影响,实现了戏剧革新与大众美学的历史接轨。

这位美术、电影、戏剧、文学兼擅的艺术家,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先锋实践者,也是文艺理论的研究者、写作者与传播者,为新中国美术史论事业和绘画艺术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从中华艺术大学到中央美术学院,许幸之更是以余半个世纪的时间深耕教学领域。他通过译介的方式,将现代艺术理论引入中国,携尖锐的笔锋撰写文艺著论,又将“艺术为人民”的理念化作具体的教学实践,培养出大批将艺术理想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的文艺战士。

美术的形色、电影的镜头、戏剧的场域、文学的字句,在许幸之手中交织成变革时代的和声。这种跨越艺术门类的创造性实践,不仅塑造了左翼文艺的美学标高,更启示我们:真正的艺术革新,来自于对现实的深刻观照,更是个体与时代的双重照亮。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