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能源汽车,如何挺进“下半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7:48 1

摘要:今年上半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73.09万辆,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超55万辆。近期,尊界S800、蔚来ES8、乐道L90等爆款产品更是深受市场欢迎。

合肥新能源汽车,如何挺进“下半场”?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调研

合肥日报联合调研组

世界新能源汽车看中国,中国新能源汽车看安徽。

今年上半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73.09万辆,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超55万辆。近期,尊界S800、蔚来ES8、乐道L90等爆款产品更是深受市场欢迎。

硬币的另一面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韧性不强,整零比偏低,后市场发展滞后,整车利润率有待提升……合肥这座迅速崛起的“新能源汽车之都”,同全国一样,正面临新能源汽车产业“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一系列“成长中的烦恼”。

“如何稳定和提升我省汽车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擦亮皖车品牌?”7月30日,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提出问题。

向新转型,向上攀登。当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从资本驱动的规模竞争转向生态赋能的价值竞争,站在十字路口,合肥新能源汽车将如何进一步做优做强?

俯瞰江汽新能源汽车基地“超级工厂”汽车。通讯员 马二虎 摄

合肥不是第一天造车。从江淮汽车的前身巢湖汽车配件厂迁入算起,合肥汽车工业发展已超60年。历经多年的厚积薄发,从小到大,合肥逐渐拥有了向老牌汽车城看齐的勇气。

整车优势明显。合肥现有大众、比亚迪、蔚来、江淮、长安、安凯6家整车厂,乘用车产品实现高、中、低全价位段覆盖,商用车产品客、货、环卫等全谱系覆盖。相比上海、深圳、西安、常州等城市,合肥整车数量多、品牌全、结构新,这也是合肥的“王牌”。

产业链条完整。合肥集聚产业链配套企业500余家,形成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及配套的完整产业链。业内专家指出,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形成“四全”格局:全链条布局、全类型车企、全谱系车型、全价格区间。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车间,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纯电汽车。通讯员 阮雪枫 摄

一辆新能源汽车,大概搭载1.5万个零部件。汽车产业强不强,更要看零部件强不强、产业生态强不强。比如,深圳虽然只有两家整车企业,但集聚了2400家产业链企业,组成了“一小时配套圈”,全球每五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与深圳相关。

对比先发城市,合肥存在“整车强、零部件弱”的结构性矛盾。截至去年底,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整零比为1:0.8,相比发达区域1:1甚至1:2的水平仍有差距。

更关键的是,新能源汽车正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三智”技术于一体,从“功能机”变成“智能机”,对芯片、算法、通信等领域的配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产业链附加值高的“三智”环节,合肥配套企业数量少,高端产品少,特别是缺乏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一方面,合肥本土零部件企业少,且过去多与燃油车配套;另一方面,零部件产业培育周期较长,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

整零比低、关键配套缺失,带来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不足、利润微薄,从而影响整体竞争力。当然,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共性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仅有4.8%。

如何破题?记者在调研走访中,不少县区、部门负责人与业内专家都提出了意见建议,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方面:育出来、引进来、链起来。

发挥优势育出来。合肥拥有中国科大、合工大等汽车专业高校,6家汽车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和70多家创新平台,培育了国轩高科、巨一科技等重点企业,在半固态电池、智能座舱等方面也取得领先成果。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陈一锴建议,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化合作,谋划建设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围绕芯片、智驾等智能网联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催生一批具有颠覆性、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科技成果,诞生更多高端产品,孵化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以整带零引进来。整车对零部件企业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可以尝试通过“以整带零”引进高附加值零部件企业,如尊界整车项目就带动88家高端供应链企业落户安徽。合肥高新区、市投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招引方法上,大力实施“以整带零”行动,主动对接主机厂需求,依托主机厂开展招商引资;在招引方向上,把握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聚焦“三电”“三智”等高附加值环节进行招引,实现补链强链。

整零协同链起来。由于很多主机厂普遍采用垂直化产业链模式,导致零部件进入主机厂供应链并非易事。“我们是今年落户合肥的车规级芯片供应商,技术水平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我们平时与主机厂研发部门见面都难。”智芯科技销售经理桂大涛说。“再难也要想办法往前推。”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将优化产业链对接会,实施“车芯协同”计划,引导整车企业培育或引进零部件企业进入配套体系,构建“龙头+配套”生态圈,推动近地配套、降本增效。

面向“十五五”,合肥正系统谋划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与在肥车企一道谋划产业发展,把企业发展规划与城市产业规划融为一体,实现良性互动、携手共进。

国轩高科拥有动力电池材料、电芯、电池系统等全方位检验测试能力,具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国内一流的测试水平。通讯员 贾贤兵 摄

产品卖得好不好,关系到产业发展得强不强。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极度“内卷”之下,“出海”成为车企“破卷之路”。

合肥新能源汽车,扬帆出海。今年1-7月,合肥新能源汽车出口54.5亿元,同比增长57.6%。江汽集团建立了8家海外子公司,中高端轻卡累计17年位居行业出口第一。蔚来秉承“生而全球”的发展理念,目前在中国、欧洲、中东、大高加索等地的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销售和服务体系。

合肥派河港铁路物流基地一派繁忙景象,一辆辆合肥产的新能源汽车正有序驶上火车,销往各地。 通讯员 王世保 摄

然而,出海并非一帆风顺。贸易壁垒、合规风险、融资困难、海外售后缺位、品牌认知度不足等问题,是新能源汽车出海普遍面临的挑战。

春江水暖,企业感受更深。“海外投资建厂、铺设渠道需要巨额资金,但海外融资很难。”江汽集团相关人员表示,集团在海外有19家组装工厂,希望得到中资银行的金融支持,制定相关消费贷金融机制。针对这一问题,经济学家刘胜军曾建议,金融机构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对可能遇到的融资、汇率、风险管理、跨境资金流动等问题,为出海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助企出海,合肥加快行动。今年,合肥印发2025年“徽动全球”出海行动方案,提供航线定制和高效装卸服务,推动完善国际营销网络,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展会,助力车企走出去、拓市场、揽订单。

加快出海,奇瑞经验值得借鉴。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表示,奇瑞20多年“出海”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产品进入市场之前,提前做好“四个开发”:针对海外当地的法规开发、适应性开发、竞争力开发和差异化开发,“不是直接把中国产品出口过去,而是‘因地制宜’为当地人开发当地产品,让‘中国造’成为‘当地造’。”

政府引导支持不可或缺。随着海外市场越来越深入,挑战和机遇也越来越多。一些整车企业提出,希望在上下游企业协同出海、规范行业竞争、提高签证便利性等方面得到支持。对此,陈一锴建议,政府要搭建企业海外发展服务平台,加强国际市场及政策研究,积极引导车企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2029年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到2029年市场规模约为2.9万亿元。

前景十分广阔,短板也很突出。业内人士指出,国内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面临技术标准不完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合肥已备案的汽车维修企业中,具备新能源汽车维修能力的企业不到15%。”安徽汽车商会秘书长韩震发现,合肥缺乏维修、检测、改装、金融服务等领域优质企业,后市场明显跟不上新能源产业发展。

作为全国唯一的新能源汽车“换电+双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车路云一体化”四试点城市,合肥培育壮大后市场具有良好的先天条件。韩震建议,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智能化网联化趋势下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模式创新、数据管理分析、人才培养引进等,集中力量打造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产业集群。

打造产业集群,需要多管齐下。市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张弘表示,将落实好国家补贴政策,发展汽车展销体验中心新业态,鼓励“直播+”、连锁经营等汽车销售模式,激发二手车流通活力,会同市有关部门增强检验检测服务能力,优化新能源车险市场生态,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

合肥政务区最新建成的 “光储充换+车网互动”综合应用示范场景。记者 张正朋 摄

造车,品牌重要性不言而喻。知名品牌战略专家张云曾说过,新能源车正从“卖产品”迈向“卖品牌”的新阶段——不再是单纯靠“更便宜”,而是需要被认可为“更先进”。

放眼全球,造车之城星罗棋布,国外有底特律、沃尔夫斯堡、丰田市、伯明翰、斯图加特等,国内的有上海、深圳、广州、重庆、长春等。车与城相辅相成,绘就了工业文明的动人篇章。

品牌就是核心竞争力。合肥乃至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世界,特别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塑造品牌是绕不开的话题。伴随着产业崛起,“合肥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城市品牌亟待打响。

“当前,合肥新能源汽车正逐步树立起高端化、智能化的品牌形象,但也存在着品牌辨识度不清晰、车型品类较繁杂、营销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安徽省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文化运营总监程鸿鹤认为,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蒸蒸日上,但“江湖地位”尚未稳固,国际知名度还不高。

2024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开幕,观众和媒体齐聚,展示各种新能源汽车,探索技术创新。记者 赵瑞瑞 摄

擦亮皖车品牌,不仅要有造车“硬实力”,还要有文化“软实力”。比如,“新中国汽车工业摇篮”长春,拥有国内最大的汽车文化主题公园长春国际汽车公园,连续20多年举办长春汽博会,推动汽车元素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宝马全球总部德国慕尼黑,不仅孕育了宝马的传奇历史,更以慕尼黑国际车展、四缸大厦、宝马博物馆、宝马世界构成汽车文化地标。

近年来,合肥也有诸多探索:举办国际新能源汽车展,建设比亚迪赛车场,开展汽车工业研学游……新能源汽车,在这座城市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初步形成了“产业地标”,但距离成为“文化地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品牌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合肥需要从“车”与“城”两个方向持续发力。

塑造汽车集体品牌。目前,从外资巨头、央企到新势力、地方国企品牌,再到华为生态群,合肥已经集齐造车力量的“全满贯”。程鸿鹤建议,实施“一企一策”品牌建设工程,塑造独特鲜明的品牌形象,组成特色汽车品牌矩阵;整合“主流媒体+行业媒体+自媒体+国际媒体”力量,建设多层次、立体化宣传矩阵,精准传递合肥汽车产业核心价值。

提升汽车文化体验。办好一次会,激活一座城。中国五大车展——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勾勒出中国汽车产业的多维图景。韩震建议,以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为突破口,通过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国际元素、完善服务配套,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性行业盛会,进而提升合肥整个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蔚来汽车品牌与传播助理副总裁马麟提出,借鉴杭州、成都等城市经验,整合汽车营销所需要的展览展示、设计、传播等供应资源,建设对车企营销活动更友好的场馆,吸引更多车企到合肥举办发布会或主题活动。

建设汽车主题公园。智能网联汽车为用户提供了更多个性化、互动性的场景体验,马麟建议,合肥可以此为契机,考虑建设更有沉浸感的用户体验设施,打造汽车主题公园、博物馆、露营地、主播基地等,吸引用户参与汽车文化、汽车设计共创,不断增强用户的体验感与参与感。当汽车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方方面面,市民感受将更加直观,陈一锴提出,在机场、高铁站、高速出入口等人流密集区展示本地新能源汽车,积极举办各类汽车赛事、论坛、自驾游等活动,引导市民参与进来,营造新能源汽车文化氛围。

从硬件到软件,从产品到品牌。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合肥新能源汽车将实现从规模到价值跃升,从速度到质量跨越,从跟跑到领跑迈进,也将更具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影响力。

上半场,绽锋芒;下半场,铸辉煌。

2024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开展。王牌 摄

来源:合肥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