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下班的阿姨李大妈,坐在沙发上一边刷短视频,一边嚼花生,电视里还正播着热剧。突然间,群聊的小红又在语音里喊:“大妈,你怎么啥都能同时干?不会脑袋炸了吧!”李大妈乐呵呵地回了一句:“你们谁不是一边刷手机,一边聊微信,一边还得想着家里锅里有没有糊?”可没过多久,李
刚下班的阿姨李大妈,坐在沙发上一边刷短视频,一边嚼花生,电视里还正播着热剧。突然间,群聊的小红又在语音里喊:“大妈,你怎么啥都能同时干?不会脑袋炸了吧!”李大妈乐呵呵地回了一句:“你们谁不是一边刷手机,一边聊微信,一边还得想着家里锅里有没有糊?”可没过多久,李大妈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心烦气躁、晚上总睡不好觉,还时不时觉得身上各种小问题不断,手脚发凉、老觉得累,偶尔还会身体发沉。她不禁纳闷:这些“怪毛病”,是不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难道真是自己太矫情?
其实,像李大妈这样的小烦恼,在不少网友分享的生活片段里并不陌生。有人经常分心多想、睡觉前脑中“开小会”,有的网友自嘲总喜欢幻想中大奖,有的则频频为“懒癌发作”所困,还有人被家人调侃“是不是精神分裂”……听起来似乎都是无伤大雅的小毛病,但你可知道,有些“小毛病”其实真的与健康状况密不可分,甚至隐藏着医学意义?“很多人不知道,第3个细节藏着健康密码,别等出事才后悔!”
原来,这些看似小题大做的现象,有的其实正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一不小心忽视,可能酿成大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科普“那些被网友笑称的怪毛病,究竟是不是‘病’,以及生活中该如何科学应对”!
刷屏的现象级留言区总能看到,“我一心多用,还自豪呢,难不成这也是毛病?”实际上,频繁的注意力分散或感知力过度“活跃”,若只是偶尔出现,大可不必紧张。但如果长期如此,甚至影响到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甚至出现记忆力下降、焦虑、易怒等表现,医学上可涉及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神经衰弱等问题。
例如,一项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多省调查发现:在18~65岁成年人中,约5.4%存在持续性注意力难以集中现象,还有3.7%的中青年人出现过分焦虑神经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并非单纯性格或习惯原因,而与睡眠不足、长期压力、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慢性健康问题紧密相关。
此外,不少网友留言称“时常幻想中大奖、分配钱怎么花”,这不过是日常生活的“小乐趣”。但一旦沉迷幻想、难以分辨现实,或频繁陷入自责、怀疑自我价值,甚至出现明显情绪波动、抑郁症状,医学上则要警惕抑郁障碍或强迫性神经症的可能。
睡不着、总觉得累、“躺床就是舒服”,被家人调侃是“懒痞症”,殊不知背后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在作祟。数据显示,我国中老年女性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病率达8.4%,常伴有乏力、情绪低落、怕冷等表现。有网友自述体检查出甲减后,经历过长时间的“不断疲劳+情绪低落+觉得活着很累”的阶段,这种现象绝不是简单的“懒惰”或“玻璃心”。
别忘了,那些“自己在脑子里开小会,常常想这想那”,或者一次处理多线任务,甚至外人看来效率很高,实际上,大脑持续处于“多线激活”状态,也会大幅增加神经系统负担,长期下来反而更容易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应激障碍等隐患。
在网络评论区,许多“小毛病”被大家带着轻松或自嘲的心态调侃,把它们当成快乐源泉。但健康专家建议,小问题长期不改,发展为大病不奇怪。
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证明,长期高强度多任务处理,会使大脑额叶“前额皮质区”神经元耗损增加,注意力持续时间平均下降21.7%。哈佛大学的一项实验还发现:每额外增加一项“外部脑力任务”,大脑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约13.6%,失眠、焦虑、高血压等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还有网友吐槽,“总嫉妒别人能一心多用、眼观六路,其实自己老做不到。”这未必是天赋问题,有可能是脑神经传导物质分泌异常或情绪适应力较差的表现,应该引起适当重视。
至于常被玩笑称“精神分裂”,其实医学上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极其罕见,仅占总人口约0.7%。普通人大多数体验的“心里很乱”只是神经疲劳或压力过大。正因为如此,每当网友在评论区调侃“自己是不是有病”,其实已经在无意中关注到了健康的信号,只不过大家常常选择“笑一笑就过去”,但隐藏在“笑话”下的健康风险不应被忽视。
首先,定期体检很重要,尤其是遇到反复“莫名其妙的累”、情绪波动大、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时,建议检查甲状腺激素、血糖、神经递质相关指标,及时排除器质性疾病。
保证高质量睡眠,每天保持6-8小时充足休息,维持规律作息,可帮助稳定大脑神经活动,减少不可控的情绪和注意力分散。
管理情绪与压力,尝试写日记、与亲友沟通、适度运动(如快步走、瑜伽等),研究显示,每天30分钟轻度有氧运动可使脑内血清素水平提升12%,对焦虑、易怒有显著缓解作用。
合理饮食同样关键,科学研究表明,富含B族维生素、DHA、微量元素锌和硒的食物能帮助神经系统正常运转,减少“脑力枯竭”的感觉。例如,多吃深海鱼类、全谷类、坚果与豆制品。
不要恐慌“多想”“懒”“爱做梦”等标签,不是所有“毛病”都是“病”,但随着年龄增长,任何反复出现、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都值得关注。合适时寻求医生帮助,专业评估才是对自己负责。
有网友留言:“原来我起初以为只是小情绪、爱幻想,居然真的要查查甲状腺,还能科学调理,太有用了!”其实,健康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小毛病”,而是会用科学方法处理它们。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20》
3. 《中华精神科杂志》2024年第3期
4. 《2023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分会指南》
5. 《哈佛健康研究月报(2023春季版)》
来源:楠医师说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