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市场上,新药上市速度与数量持续提升。2016年至2024年,本土新药的年度NDA(新药上市申请)数量从4款增至64款,年度批准上市数量从4款增至41款;2025年1-8月,本土创新药的IND(临床试验申请)占比已达88.8%,临床试验开设数量占比亦达87.
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医药创新生态近10年来的逐步完善,中国医药创新已迎来收获时代。
国内市场上,新药上市速度与数量持续提升。2016年至2024年,本土新药的年度NDA(新药上市申请)数量从4款增至64款,年度批准上市数量从4款增至41款;2025年1-8月,本土创新药的IND(临床试验申请)占比已达88.8%,临床试验开设数量占比亦达87.4%,创新动能持续释放。
国际化层面,自2023年起,中国创新药项目完成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蜕变——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数量持续攀升并超过License-in(引进授权),且上升趋势仍在延续。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BD(商务拓展)总交易金额突破6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源自中国的创新药项目正为全球医药产业注入新动能,随之而来的是临床试验数量的显著提升。据医药行业研究机构数据,2024年全球新启动临床试验项目达5400余项,同比增长18%;其中,中国药企主导或参与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MRCT)数量同比激增42%,占全球MRCT总量的31%,中国创新在全球临床舞台的话语权持续增强。
然而,伴随全球化进程加深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开展数量的增加,中国创新药研发全链路的合规与质量管理也面临更高要求,具体挑战集中在五大核心环节:
临床数据层面,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EMA(欧洲药品管理局)等机构不仅要求数据“完整可追溯”,更明确要求药企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留痕,确保数据从产生到申报的每一步都可查、可验。
临床运营层面,跨国项目涉及多区域研究中心与CRO(合同研究组织)团队,协同需求大幅激增。传统分散式管理导致的“监查周期长、方案执行偏差率高”问题愈发凸显,行业对“统一平台实时协同”的需求迫切上升。
质量管理层面,ICH Q10(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协调会Q10质量体系指南)要求已延伸至研发全周期,药企需打破“研发-生产-供应链”的质量数据孤岛。数据显示,未实现质量数据互联的企业,其国际核查缺陷率是互联企业的数倍,合规风险显著更高。
注册申报层面,中美双报、中欧同步申报已成常态。药企需应对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与FDA等多区域eCTD(电子通用技术文档)等电子申报格式的差异,以及法规更新的响应时效要求,进一步提升申报材料“多版本管理、快速适配”的能力。
药物警戒层面,全球监管要求持续细化:一方面,E2B(R2/R3)作为国际通用的安全数据传输格式,其应用需覆盖上市前临床试验与上市后监测全阶段,确保不同阶段安全数据传输的标准化与规范性;另一方面,各国监管机构对安全数据上报时效有明确要求(如部分区域规定特定严重不良事件需15日内上报,非严重事件按周期汇总上报),而中国药企因海外市场拓展,需同步应对NMPA、FDA、EMA等多区域差异化的法规要求。
面对多元且复杂的监管挑战,创新药企在以国际化为目标的全链路合规过程中,逐渐暴露“多区域合规难、跨团队协同慢、数据标准散、成本高企”的痛点。在此背景下,行业对“能覆盖多国家复杂法规、支持向多个监管机构一键标准化上报”的数字化工具需求愈发迫切。
事实上,医药产业研发与临床领域的数字化工具服务提供商,也正以药企需求为核心,不断拓展自身数字化系统的服务边界、深化服务内涵。
作为全球生命科学云解决方案领导者,Veeva Systems以“简化及标准化”为核心目标,致力于通过构建无缝协作的临床管理体系,促进多方高效协同,提升研发速度与效率。同时,Veeva提供先进的药物警戒应用,可简化并自动化全流程,大幅提升数据质量;该体系通过实现端到端的统一质量管理和注册申报,确保所有工作高度合规,有力加速新药审批进程。
2025年9月17日,Veeva在“2025 Veeva中国研发及质量峰会”上,推出了新一代Veeva研发与质量云产品。该产品以“单一平台+全面合规+全球协调+AI赋能”为核心,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至上市全链路的数字化底座,为中国创新药企的国际化战略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2025 Veeva中国研发及质量峰会现场
会上,Veeva研发与质量业务亚太总经理Chris Shim表示:“Veeva希望通过每一次系统升级,加速中国创新药的全球拓展步伐,让中国药企的每一分创新投入,都能在全球市场获得最大回报,也让所有患者都能获得更优质、更可负担的药品。”
来源:E药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