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人学心理(42)| 破解“空心”困局,不妨向陶渊明学习“心灵扎根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17:19 1

摘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觉得生活没意义”“像被掏空了一样”——这些现代人口中的迷茫与空洞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可能有人会问这是不是现代人的通病,其实不然,早在几千年前,很多历史名人也曾为此困扰。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觉得生活没意义”“像被掏空了一样”——这些现代人口中的迷茫与空洞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可能有人会问这是不是现代人的通病,其实不然,早在几千年前,很多历史名人也曾为此困扰。

东晋诗人陶渊明,早年曾多次出仕,先后担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彼时的他,身处东晋末年的官场漩涡,见惯了尔虞我诈、阿谀奉承,却始终觉得“心为形役”——身体在迎合世俗规则,心灵却早已空虚。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句话正是“空心觉醒”的写照:他终于意识到,追逐官场名利的自己,不过是失去意义的“空心人”。最终,陶渊明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中,他重新锚定了价值——与自然相伴,以诗文明志,在顺应本心的生活里,填满了曾经的空洞。

古往今来,为什么我们都有一样的困扰呢?在心理学上这种迷茫我们称之为“空心症”。它并非严格的精神疾病诊断,却精准描绘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困境:个体失去内在价值锚点,陷入目标感缺失、情感淡漠与存在意义的迷茫。

心理学中的空心症,核心是“意义感的匮乏”。它常表现为:拥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成绩、工作、财富),却依然感到空虚(存在性空虚);对事物提不起兴趣,仿佛生活是“被动完成任务”(习得性无助);找不到自我价值的支点,甚至怀疑“我活着为了什么”(意义危机)。这种状态的本质,是个体与内在需求、与社会价值的“脱节”。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功利化评价体系,容易让人陷入“他人期待”的漩涡——为了考高分、找好工作而奔波,却忘了问自己“这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当外在的“目标”达成后,内心的空洞便会浮出水面。

古人应对“空心时刻”的方式,恰恰揭示了破解现代空心症的核心:跳出“外在标准”的绑架,锚定“内在本心”的价值。

1.拒绝“单向度人生”:

陶渊明的选择,是不被“官场成功”“世俗评价”绑架。现代社会的“成绩至上”“金钱至上”,本质也是一种“单向度标准”——当我们把自我价值完全绑定在某一个外在目标上,目标达成后的空虚便会接踵而至。破局的第一步,是承认“价值的多元性”:兴趣、热爱、情感联结,都可以成为意义的支点。

2.在“行动”中对抗虚无:

陶渊明归隐后耕读,用“具体的行动”替代了“空想的迷茫”。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投入感”是对抗空心症的关键——无论是养一盆花、学一门手艺,还是投入一份热爱的工作,具体的行动能让人重新感知“自我与世界的联结”,从而填充空洞。

3.接受“意义的流动”:

古人的意义感并非一成不变——陶渊明从“政治抱负”转向“归园田居”,他接受了“意义会随人生阶段变化”。现代人大可不必执着于“找到永恒的意义”,而是允许自己在探索中调整方向,在变化中寻找当下的价值。

如果你觉得还是过于抽象,不如和我一起试试:

第一步:用这句话开头:“当我处在理想的生活中,我是……或者我正在……”

第二步:闭上眼睛,放一段舒缓的音乐,描绘自己在理想生活中的画面

第三步:把感受写下来,从中选出最重要的五条,他们会成为你愿景的核心

把这个练习隔一段时间做一次,做3-4次后,你基本上就会有几条热情是保持固定不变的了,而这就是你一生要追求的东西的线索。

空心症从来不是“时代的缺陷”,而是人类面对“自我与世界关系”时的永恒命题。古人用他们的选择告诉我们:心灵的空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困在他人的标准里,忘了问自己“想要什么”。当我们像陶渊明那样忠于本心,拥抱生活,空心自会被有温度、有价值的人生填满。

心无所依,心空。

心有所依,心定。

专家简介

徐保彦

徐保彦:中西医结合一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全日制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期间在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参与多项科学研究及临床诊疗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情感障碍。河北省妇幼保健协会妇女精神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发表多篇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曾获河北省医学会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擅长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失眠症等。尤其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的诊治有较深入的研究。

作者简介

侯亚君

侯亚君:中共党员,主治医师,本科学历,心理治疗师,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从事精神科临床及心理治疗工作十数年,主要擅长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抑郁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心身疾病、失眠症及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诊治。

中西医结合一科简介

中西医结合一科拥有一支受过正规临床心理学和精神医学训练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专家,以中西医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中医行为治疗、针灸治疗、音乐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改良电休克治疗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类精神疾病。特别对不能耐受精神科药物副作用的难治性精神障碍患者,可改善其服药依从性和耐受性,提高精神科药物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更好的回归社会。

中西医结合一科为女病房,设床位41张,配有监护室、娱乐室、餐厅等。中医郁病研究室挂靠在本科室,主要研究方向是抑郁障碍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为广大患者提供多纬度的优质医疗服务。

供稿科室 | 中西医结合一科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