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堡——这座17世纪的莫卧儿王朝宫殿正在“变黑”,墙体上出现了肉眼可见的黑色结壳,部分区域甚至已经剥落、起泡。
红堡——这座17世纪的莫卧儿王朝宫殿正在“变黑”,墙体上出现了肉眼可见的黑色结壳,部分区域甚至已经剥落、起泡。
6月,一项由印度与意大利科研团队联合发表的研究登上了国际学术期刊《遗产》(Heritage)。
这项研究聚焦的是印度首都德里的历史地标——红堡(Red Fort)。
研究团队从2021年到2023年,对德里空气质量与红堡墙体变化进行了持续追踪,结合实地采样、化学分析和污染物监测,提出了明确的因果链条。
研究显示,长期严重的空气污染正逐步侵蚀这座承载印度民族象征与历史记忆的建筑。
在德里生活的人对空气污染并不陌生。
每年冬季,雾霾如约而至,空气中弥漫的颗粒物常常让城市陷入“灰色滤镜”。
对于红堡这种裸露在户外的红砂岩结构来说,污染物附着在表面,形成一层黑色沉积物,也是可以预料的结果。
有观点认为,这些结壳只是“脏了点”,并非建筑受损。
甚至还有人表示,时间留下的痕迹本就是历史的一部分,红堡“变色”未必是坏事。
研究团队给出的数据,直接打破了这一判断。
分析显示,红堡墙体表面的黑色层厚度在0.05毫米到0.5毫米之间,这是污染物与石材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的硬质结壳。
这些物质除了附着在墙面上,还渗入雕刻缝隙,对整个结构产生破坏性影响。
研究人员在多个区域发现了起泡、剥落等现象,说明污染正在从“表皮”向“内层”推进。
研究团队在不同墙体区域采集了黑色沉积物样本,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元素分析发现,沉积物中含有大量PM2.5、PM10,这是德里空气污染的典型成分。
同时,研究对比了2021年至2023年的空气质量数据与红堡结壳变化趋势,发现污染高峰期对应着沉积物增长。
最关键的是:游客密集区域或老化严重区域的损害程度并无明显差异。
换句话说,红堡的损害就是污染导致的。
德里的空气污染问题由来已久。
根据世界空气质量指数排名,德里近年来多次位列全球污染最严重城市前列。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污染已存在多年,红堡也历经数百年风雨,为何直到现在才引起重视?
一个现实的解释是:此前缺乏科学数据支撑。
有零散的报道提及红堡墙体变色,但从来没有科学团队去关注污染与损害之间的联系。
这次由印意团队主导的研究,是首次以科研手段系统揭示污染对红堡具体影响的项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此外,红堡的象征意义让它的受损变得敏感。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后第二天,首任总理尼赫鲁在红堡升起国旗。
至今,每年印度总理依然在红堡发表独立日演讲。
这座建筑是政治与文化的“象征载体”。
受损的影响远不止旅游业或考古研究那么简单。
研究建议中提到,可以通过清除早期结壳、涂抹石材保护剂或密封剂来减缓污染带来的损害。
研究团队表明黑色结壳在初期阶段是可以清除的,只要及时干预,就能避免进一步侵蚀石材纹理。
此外,在特定区域喷涂保护剂,可形成一道屏障,延缓颗粒物的沉积过程。
印度建筑的问题不止红堡一个。
早在2018年,印度最高法院曾指出泰姬陵因空气和水污染出现变黄、褪色现象,并敦促北方邦政府采取保护措施。
红堡墙体上的黑色结壳,是一个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可视化证据。
红堡正在变黑,这一次,印度能否听见它在变色中的“求救”?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