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6日,榆社县城乡养老服务工程新闻发布会召开,邀请榆社县中医院院长梁勇、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常婷、民政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养老服务股股长连必凯出席本次发布会。全程实录如下:
9月16日,榆社县城乡养老服务工程新闻发布会召开,邀请榆社县中医院院长梁勇、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常婷、民政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养老服务股股长连必凯出席本次发布会。全程实录如下:
榆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娟: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各界朋友介绍我县创新实施的城乡养老服务工程。首先,我谨代表榆社县委、县政府,对各位媒体朋友和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榆社县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老有所养”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用心、用情、用力托起老年人幸福晚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的指示要求,紧紧围绕老年人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以“1+7+N”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抓手,整合资源,优化供给,提升质量,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从“有”向“优”迈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走出了具有榆社特色的养老服务新路径。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榆社县中医院院长梁勇、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常婷、民政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养老服务股股长连必凯出席本次发布会。他们将向大家详细介绍榆社县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医养结合模式方面的具体举措、创新实践、主要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首先,请县民政局养老服务股股长连必凯同志介绍我县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与创新模式。
榆社县民政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养老服务股股长连必凯:
榆社县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唐登杰书记调研榆社时所作出的“一定要把居家养老工作做好做实,让老百姓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幸福感”指示要求,始终秉持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核心、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为关键、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为根本的理念,整合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资源,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细做好“1+7+N”农村居家养老驿站,探索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逐步构建起全面、可持续的养老保障机制,让“老有所养”服务保障更优,“幸福榆社”建设成色更足。
一、聚焦养老服务实际需求,持续优化“1+7+N”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一是用心建好1个驿站。榆社县在总结优化2022年北寨乡17个行政村试点经验基础上,通过整合闲置学校、厂房等资源,下大力气破解全县推行过程中地理位置不同、服务需求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新情况、新问题,2023到2025三年时间里,推进每村新建或改扩建1所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驿站,配置厨房、餐厅、娱乐室、卫生室、洗浴间等功能区,现已建成162家居家养老服务驿站,覆盖率达95.8%。二是持续优化“七助服务”。建立健全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助行、助乐、助急机制,提供定点用餐、定期清洁、陪同代办、应急救援、医生义诊等服务,真正实现“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三是精心服务N个老年人。县乡村三级联动,合力破解农村养老管理服务难题。乡村两级建设管理服务队伍实现100% 行政村覆盖,民政部门对居家养老服务驿站162名负责人集中培训100%覆盖,对驿站养老服务人员现场指导100%覆盖。目前,全县2000余名农村老年人实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全便利的基本养老服务,占农村老年人口比例约1/6。
二、致力于群众少花钱,因地制宜选用运行模式
为了真正让农村居家养老这件好事办好、办实,榆社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最终确定集体经营、委托服务、合作拓展、抱团互助4种运行模式。集体经营型。村委会利用各种闲置房产、红白理事会、日间照料中心,就地就近聘用服务人员,为入站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目前约80%农村养老服务驿站采取集体经营,解决就业338人,人均年收入增收近2万元。委托服务型。村委会、居委会以合同形式委托辖区餐饮单位,为老年人提供日常就餐服务,同步配套活动室等功能设施。比如,郝北镇常银村将废旧戏台进行改建,委托饭店对外经营,由饭店同时承担本村老人用餐职能。合作拓展型。职能部门、村委会、协会和服务机构进行合作,提供拓展延伸服务。比如,东升社区与县妇幼保健院合作,对保健院食堂进行改造,更好地满足职工、病患的就餐需要,同时也为周边百余名老人提供就餐服务。抱团互助型。针对偏远村、自然村常住老年人较少的实际情况,以本村亲朋好友、邻里互助支持为主,建立居家互助式养老服务模式,开展“抱团式”养老。比如,郝北镇柳泉村,老年人由起初的吃饭互助,逐步到闲暇的娱乐、家里的零活、田间的营生都实现了互助。通过合理科学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因地制宜选用运行模式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榆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娟:
感谢连必凯同志的详细介绍。接下来,有请中医院院长梁勇同志就医养结合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与我们分享更多信息。
榆社县中医院院长梁勇:
榆社县中医院医养结合保障中心(文峰敬老院)总投资2350万元,占地面积9.29亩,建筑面积6720.73㎡,开设床位186张,运营六年来,由起初45人增至145人(其中五保老人110人,社会老人36人),增长了3 倍还多,入住率超过80%,其中失智、失能占比超过70%。中心以其优美的环境、舒适的居住、营养的饮食、精心的照护、优质的医疗,先后受到国家和省、市好评和全县老人的青睐,黄河电视台、新华网等十多家媒体采访报道,2023年被山西省民政厅授予“山西省模范养老服务机构”,现已成为榆社县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政府主导,公建公营,整合资源推动医养结合良性发展
一是整合资源,公建破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支持下,结合脱贫攻坚战略,由政府投资兴建,推动部门联动、理顺机制、形成合力,提高利用效能,丰富服务内容。
二是齐抓共管,公营托底。把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公立医院榆社县中医院运营管理。民政、发改、卫生以及各乡镇积极动员没有劳动能力的榆社籍五保户应住尽住,入住五保户的特困补助金统一拨付中医院医养结合保障中心,集中供养、集中使用、抱团养老。
三是多方合力,强化保障。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在水电费、取暖费等方面给予保障中心减免优惠、降低中心的运营成本,体现养老机构的公益性、福利性。同时充分调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积极性,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捐款、捐物,全社会形成人人敬老、爱老、个个参与养老的良好社会氛围。着力推动医养结合步入良性发展快车道。
二、加大投入、完善硬件,全力营造医养结合浓厚氛围
一是坚持公共空间景观化。榆社县中医院医养结合保障中心坐落于文峰塔脚下的文景苑,远眺笔架山,山峦叠翠,云雾萦绕,周围绿树成荫,是个安宁修养的好地方。在设计初,就结合这一地理优势,建筑风格以中式庭院为主,建筑主体由五层主体疗养楼、两层多功能附属楼和中心花园组成,并建设有一层空中花园小广场,让老人们置身其中,尽情呼吸新鲜空气、尽情享受绿树鲜花的惬意温馨。
二是坚持居住房间宾馆化。按照星级标准,中心为入住老人配备有功能完善、优质齐全的服务设施。老人房间全部为双人标准间,面南向阳。窗外风景优美、室内宽敞明亮、各种适老家具齐全,房间内配有独立卫生间、24小时有热水供应,配备有闭路电视、单独WIFI和无障碍设施,为失能老人配备医疗护理床和残障辅助器具,床头和马桶旁均配备医院智能监护紧急呼叫系统。
三是坚持基础设施标准化。中心以半独立居住为生活单元,配齐了餐饮、卫生、生活娱乐、医疗保健等完善的基础设施,所有的设施均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配齐配全。疗养楼三楼可直通户外的空中花园小广场,室外设有健身器材、木质凉亭长廊、象棋桌和遮阳伞,为老人提供了充分的生活娱乐空间。疗养楼、附属楼均配备医用双电梯,每个楼层都设置有公共浴室、公共卫生间、洗衣房、开水房、文化活动室、楼层餐厅等功能用房和适老化无障碍设施,切实保障老人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
三、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奋力创新医养结合新模式
一是创新模式。榆社县中医院医养结合保障中心实行“医养结合”一体化管理,依托中医院丰富的医疗资源,实现了医疗与养老的无缝对接,实现“小病不出养老院,大病直接送医院”,小病无需到门诊排队侯诊,敬老院提供送药、喂药、打针、输液等医护服务,大病有绿色通道直接入院。
二是高效服务。榆社中医院抽调25 名医疗骨干组成团队,轮岗服务,常年有 3 名医生和 8 名护士在岗服务,免费为老人们提供打针、 输液、 理疗、 心理咨询等基础医疗服务,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对每位老人的健康情况了如指掌、因人施策、对症下药,每天定时查房、测血压、量体温、测脉搏,为每位老人建立个人药盒,督促、指导老人按时按量服药,为老人提供艾灸、理疗、针灸、康复训练等基础医疗护理服务。
三是创新延伸。中医院增设医养结合方便门诊,为老年人提供开药、购药、抽血、输液、打针等医疗服务。让社区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享优质医疗,感受良好就医体验。
四、精细管理、温情守护、推动医养结合迈上新台阶
我们秉承让老年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庭的温馨、家庭的味道,精心管理,温情守护,全力搭建好老年人“自己的窝”。
一是科学的餐饮服务。根据老人的生理特点、营养需求,科学定制食谱,一周不重样并动态调整,膳食均衡、营养健康。传统节日还会加入传统美食,丰富老人的食单,糖尿病三高老人有专门定制低糖低脂餐,行动不便的老人保温餐车送餐到家,失能老人喂水喂饭,细致周到服务。
二是暖心的人文关怀。保障中心致力于让老人在敬老院也能时时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快乐,慰藉老人的情感。医护人员会动态评估老人们的精神状况开展心理疏导,同时搭建老人与亲属情感交流的桥梁,实现老人和亲属多沟通、多走动、多了解,让老人时时感受家人的关心关爱。护工们除了对老人的日常照护、每周给老人洗澡、换衣服,定期给老人理发、剪指甲,真情实感地陪护老人,陪老人聊天、打牌,老人之间也开展了多形式的互帮互助活动。
三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二月二“龙抬头”义剪活动中,老人们不仅理了发,还观看了精彩的文艺节目,感受到了义工协会送来的温暖;“三八”节联谊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护士护工们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旗袍协会的慰问演出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让老人们享受到了视觉盛宴、文化大餐; 文博敬老活动让老人们在家门口看到了 “流动博物馆”,更加深入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深度和人文厚度......日常的文体活动包括做健身操、棋牌活动、美术活动、乐器演奏、书法活动、观影会、情感交流会等,让老人们享受最直接、最便捷的休闲娱乐活动,幸福感满满。
下一步,我们将以继续创办优质医养结合服务为目标,加强管理、完善机制,在优化环境、精细管理、优质服务、医疗条件、人文关怀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把榆社医养结合这一品牌,打造成全省一流乃至全国一流的医养结合养老示范基地、老人羡慕向往的幸福之地!
榆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娟:
感谢两位领导的详细介绍。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在场的各位媒体朋友,欢迎大家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请记者朋友举手提问。
记者:
榆社县是如何保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
为破除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阻碍,我们健全完善“五个一点”经费保障体系:一是“财政支持一点”。县财政每年列支专项预算资金。二是“集体自筹一点”。各村集体统筹整合光伏收益等直接到村的资金,保障厨师、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工资;自筹其他集体资金保障养老驿站水、电、暖等开支。三是“个人负担一点”。按照每人每天10元的标准收取服务费用。四是“自力更生一点”。各村利用机动地、空闲地,自建“菜园子”,供应驿站助餐使用;收购老人种植、养殖的农副产品抵扣餐费。五是“社会捐赠一点”。常态化开展捐赠活动,积极争取在外乡贤、能人大户、爱心人士、本地企业、帮扶单位等捐款捐物。
榆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娟:
感谢连必凯同志的详细解答,下面提问第二个问题。
记者: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与普通养老机构最大的区别是啥?优势有哪些?
榆社县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常婷:
医养结合机构最大的优势是有效解决了医院不能养老、养老院不能就医的养老瓶颈问题,我们中医院医养结合保障中心,不仅提供一般养老院的服务,比如洗衣、洗澡、理发、剪指甲、喂水喂饭等日常护理,我们还提供医院级的护理,老人房间可以吸痰吸氧,有智能呼叫系统,医护定时查房,为老人量血压、测体温、查血糖,为日常健康保驾护航,还发挥中医优势,免费提供艾灸、理疗、针灸等中医护理,老人有突发情况,我们能第一时间开展救治,确保老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比呼叫120更快捷、更及时,老人在保障中心不仅能体会到家庭式的温暖照顾更能享受到医院级的护理,是老人们住的安心、舒心、开心,安度晚年。
记者:
接下来我们的居家养老有什么规划?
探索一村到一县的养老服务发展路径,打造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榆社模式”;做实调研,全面研判,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全力推动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建设布局。按照医养结合、就近就便、相对集中的原则,将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纳入县乡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构建‘127+N’的养老体系,即1个县级公办养老机构(文峰敬老院)、2个社会化养老院(县老年公寓、云簇湖老年人康养院)、7个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以及N个全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驿站,让全县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二是规范服务内容。明确服务对象,以60岁以上老人需求为导向,优先满足特困、残疾、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服务需求。拓展服务内容,在助餐服务基础上,结合实际逐步开展洗澡、洗衣、理发、体检、文化娱乐、康复健身等基本服务。
三是强化服务保障。优化财政支持,建立与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促进医养结合,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协同与整合;发动全民参与,强化社会互助共济功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养老服务,全面保障支持养老服务。
榆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娟:
由于时间原因,今天的记者提问到此结束。
实践证明,我县创新实施“234578”城乡养老服务工程托起的不仅是老年人的幸福餐桌,更是他们晚年的幸福生活。它消除了万千子女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搭建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数字孝心桥”;它开辟了就近就业的新渠道,让3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它更凝聚了党心民心,成为了榆社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各位朋友,同志们!养老服务永远在路上。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234578”工程,持续在提质扩面、智慧赋能、医养结合上下功夫,努力让榆社的每一位老人都能享有“夕阳红”下的高质量生活。
我们衷心希望,通过各位媒体朋友的生花妙笔和镜头,将榆社养老服务的“好声音”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榆社、关注榆社,也欢迎社会各界为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助力榆社的养老事业迈向新台阶!
本次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榆社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