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四巨头争霸:禾赛反超速腾登顶,图达通借壳求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7:14 1

摘要:2025年9月,禾赛科技在香港交易所完成上市,发行价234港元,市值达到358亿港元,成为激光雷达行业中首家完成“美股+H股”双重上市的公司。

2025年9月,禾赛科技在香港交易所完成上市,发行价234港元,市值达到358亿港元,成为激光雷达行业中首家完成“美股+H股”双重上市的公司。

这次IPO募集资金41.6亿港元,吸引了高瓴投资和Grab Holdings等机构的认购,公开发售部分更是出现了168倍超额认购。资本市场的热情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一个结论:激光雷达是一门即将迎来爆发的好生意。

但现实却远不如表面热闹。即便作为行业龙头的禾赛科技,在2025年第一季度仍亏损1750万元,直到第二季度才实现4410万元净利润。

而另一家头部企业速腾聚创,2025年上半年亏损依旧高达1.5亿元。对比智能手机和电动车的发展历程,前者让苹果、三星赚得丰厚,后者成就了特斯拉和比亚迪,激光雷达却尚未走出“高价值、低盈利”的困局。

销量增长,为何没有带来利润?

激光雷达的市场规模确实在扩大。2025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激光雷达装机量达到100.2万颗,同比增长71%。

全年预计将超过250万颗。按理说,企业应该迎来盈利拐点。但现实却是出货量上涨的同时,产品单价在快速下跌。

根据国盛证券的研报,禾赛科技的产品价格从2023年的约2500元降低至2025年的约2000元。

速腾聚创则从约3000元降至2300元。价格一路下滑,利润空间被压缩,正是导致巨头企业难以盈利的直接原因。

激光雷达的核心部件激光器和探测器,成本占比高达40%至50%,且多数仍依赖进口,短期内难以大幅压缩。

而下游车企在新能源竞争中对成本控制要求极高,激光雷达也无法例外。企业被夹在中间,没有议价空间,只能靠降价抢客户。

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市场中,中国企业占据了95%的出货份额,看似“碾压”海外同行,实则尚未建立稳定的盈利模型。

速腾聚创虽然在2024年一度成为出货量第一的公司,但在2025年上半年被禾赛反超,市场份额降至27.4%。

而禾赛虽然回到榜首,也是在连续多年亏损后才刚刚在2024年实现全年盈利,并在2025年Q2实现4410万元净利润。

图达通的情况更为特殊。2022年到2024年前9个月,累计营收3.1亿美元,但净亏损却高达5.4亿美元。

其主要问题是对蔚来汽车的高度依赖,超过九成收入来自单一客户。这种结构一旦发生波动,风险极高。

过去几年,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逐渐从机械式向半固态演进,体积更小,功耗更低,成本也在下降。但随着主流厂商纷纷采用类似的技术架构,产品的差异化越来越小。

根据国金证券研究,目前全球具备车规级主视激光雷达量产能力的企业约8家,真正拥有稳定市场份额的集中在禾赛、速腾、图达通和华为四家。

一旦技术路线趋同,企业之间就只能拼价格,导致整个行业陷入“卷价格、卷规模”的恶性循环。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禾赛在L4级自动驾驶市场中占据61%的高价值份额,也无法在整体财务报表上体现出明显优势。

因为主流收入仍来自售价仅2000—3000元的ADAS市场,而不是售价5万—15万元的高端L4市场。

面对车载激光雷达市场的价格战,头部企业开始将重心转向机器人市场。

禾赛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达到9.83万颗,同比暴增7倍,占据总出货量的17.9%。

速腾聚创机器人业务收入则已占整体营收的28.2%。从毛利率看,速腾从2024年同期的13.6%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5.9%,这部分改善主要来自机器人市场的增长。

机器人市场目前尚未形成汽车行业那样成熟的成本压制体系,客户更关注性能,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不过,这条路也不是没有挑战。机器人客户技术能力很多项目需要激光雷达企业提供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解决方案。这意味着企业要从“卖产品”转型为“卖服务”,商业模式变得更重,周期更长。

未来几年,这个行业能否走出困境,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找到新的商业模式。

机器人市场或许是一个机会,但也可能成为新的竞争战场。无论结果如何,激光雷达的盈利困境仍将是智能驾驶和机器人产业绕不开的核心议题。

来源:男科医生磊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