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专家研判会”看,他们的“结论”提到了唐宪宗时期的《元和郡县图志》,说“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下面让我们试着解读一下。
从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专家研判会”看,他们的“结论”提到了唐宪宗时期的《元和郡县图志》,说“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下面让我们试着解读一下。
《元和郡县图志》没有告诉我们“襄阳无西”“古”到什么时候,习凿齿的《襄阳记》《汉晋春秋》均没有记载“襄阳无西”,看来“古谚”不应早于东晋。实际上关于“襄阳无西”的解读,历来有“交通说”“行政区划说”“刘宋侨置郡县说““自救圆谎说”等说法。结合衣冠南渡的历史背景考量,“襄阳无西”乃刘宋侨置北方行政区划的体现,因为刘宋曾割“襄阳西界”侨置雍州京兆郡杜县。
《元和郡县图志》清楚记载诸葛亮故宅在“襄阳西北二十里,那么它就不是今天的“古隆中”,基本的方位都对不上。实际上习凿齿“号曰隆中”诞生80年后,从刘宋开始,襄阳西北出现了“故宅”“井”等纪念诸葛亮的“实景”,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明朝中期并最终落地生根于今天的“古隆中”。
襄阳方面认为李吉甫记错了方位,“西北”实为西南。就算“襄阳无西”,那“号曰隆中”属中庐县管辖不行吗?一马平川,非要让邓县飞过汉江、飞过万山,管辖今天的“古隆中”吗。
《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元和八年(813年)。此前几十年,“南阳诸葛庐”已名满天下,天宝七年(748年)唐玄宗下诏在邓州南阳郡祭拜诸葛亮。
可见《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不是诸葛亮躬耕地,也不是今天的“古隆中”,而是唐朝时期的“号曰隆中”,人民教育出版社拿《元和郡县图志》当“证据”是徒劳的。
来源:断鹰攀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