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零下几十度的东北雪地里,鲁长山蹲在地上掰马粪,掰开了还往嘴里塞,后来才看明白,他是在找马粪里没消化的玉米粒。
打开《归队》第一幕,我直接看愣了。
零下几十度的东北雪地里,鲁长山蹲在地上掰马粪,掰开了还往嘴里塞,后来才看明白,他是在找马粪里没消化的玉米粒。
这场景够扎心吧?这就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展播剧《归队》,专讲东北抗联那点事儿,千禧年后没多少影视敢碰的“冷门题材”,这回终于被它拍活了。
说实话,我之前看抗战剧,满脑子都是大战场、大冲锋,真没料到抗联战士的日子能苦到这份上,也正因为这样,我才想好好聊聊这部剧到底特别在哪。
提到东北抗联的影视,多数人可能没什么印象,毕竟以前的作品,像《归心似箭》《最后八个》,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了。
千禧年后呢?也就《闯关东》《悬崖之上》提过几句,慢慢就成了抗战题材里的“冷门款”,为啥冷门?我查了点资料才明白,东北抗联太苦了。
他们从1931年就开始打,比全国抗战还早6年,最多的时候也就3万来人,在零下40度的山里,没吃没穿还得跟日军周旋。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解剖他的胃,里面只有棉絮、树皮和草根。
《归队》开篇鲁长山掰马粪找玉米粒,根本不是编的,就是抗联战士的真实日子,有人说它跟暑期档的《南京照相馆》像,都是“命题作文”式的抗战题材。
但说实话,两者差别挺大,《南京照相馆》讲的是城市里的老百姓,《归队》专盯抗联战士。
它敢选这个冷门题材,还能拍得这么真实,光这一点就比不少凑数的抗战剧强多了。
《归队》没走“宏大战场”的老路,专讲六个失散战士的故事。
这六人分开走四条路,每一条都让人揪心,鲁长山和田小贵误入参帮,我本来以为参帮就是挖挖参,后来才发现不是。
为了一株百年老参,16个人没了命,最后这参还得用来给部队筹物资,他俩还得瞒着抗联身份,跟特务、商人斗智。
你知道吗?东北参帮真有“喊山”“抬棒槌”的规矩,找到人参得喊一嗓子“棒槌”,再用红绳拴住,这细节《归队》都拍出来了,看得出来用了心。
万福庆和高云虎更惨,掉进老金沟当淘金工,还遇上矿难,好不容易逃出来,万福庆又被抓进劳工营。
我查过本溪湖煤矿惨案,当年日军为了掩盖矿难,杀了300多个劳工,剧里劳工营的“人间地狱”,跟史实差不了多少。
高云虎逃出来后,被酒馆老板娘大阔枝收留,还查出矿难是管事故意搞的,就为了骗抚恤金,你说这乱世里,好人想活下去有多难?
汤德远从劳工营逃出来,被日伪堂兄救了,却开始纠结“尽孝还是归队”,兰花儿被土匪小白马救了,动了感情还不忘劝土匪抗日。
这六条线看着乱,其实都围着“归队”转,把日军“归屯并户”“保甲连坐”下的东北社会,全给露出来了。
“归队”这俩字,在剧里真不是简单“回部队”,对鲁长山来说,是组织和责任在喊他;对汤德远来说,是在爹妈和战友间做选择;对田小贵来说,是丢了少爷身份,在战火里重新做人。
我看资料时,发现东北抗联有个战士叫李兆麟,当年找组织找了3个月,饿了就吃树皮,冷了就钻雪洞,就凭着“归队”的念想活下来了。
剧里战士们约定,到八棵松刻上自己的号,这也不是编的,长白山的抗联密营遗址里,真有战士用刀在树上刻的记号,剧里还有不少“烟火气”的细节,比喊口号实在多了。
鲁长山回家,妻子端出白面条;大阔枝用饺子留住高云虎;小白马想讨好兰花儿,就弄点荤菜,这些吃食看着普通,却是那时候最稀罕的东西。
我查过抗战时东北百姓的饮食,1940年人均年粮食才150公斤,平时能吃上菜饼子就不错了,这些细节一出来,日子的苦就更真实了。
而且《归队》还有点“公路片”的意思,战士们一路上遇参帮、斗土匪、查矿难,不是光打仗,还得想办法活下去。
他们也有软弱的时候,鲁长山对妻儿愧疚,高云虎想留在酒馆,可最后还是选择归队,老实讲,这样的英雄才像真人,不是光会扛枪的“机器”。
毫无疑问,《归队》没走传统抗战剧的套路,它盯着六个小人物的“归队”路,把东北抗联的冷历史拍热了。
我们看这部剧,不只是缅怀过去,更能明白那时候的人,怎么在绝境里守住信念。
现在再想开头鲁长山掰马粪的场景,就不是光觉得震撼了,更能懂“归队”这俩字,在当年有多沉、有多烫。
来源:梦回迷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