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如何结束372年割据混乱局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2 19:30 1

摘要: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改号曰元, 摧灭弱宋,遂一天下。史略:忽必烈袭位于开平, 遣使如宋议和,不报。宋咸淳四年,遣兵攻襄阳。九年襄阳陷,乃命伯颜等沿汉入江,长驱东下。别将出淮西,趣扬州。既而伯颜入鄂,复分军规取荆湖以南。德祐初,伯颜入建康,寻分道趣临安。宋奉表

蒙哥汗去世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忽必烈幼弟)争夺汗位。

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称帝,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称汗。

经过数年战争,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稳固汗位。

忽必烈推行汉法,迁都中都,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

他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提倡农业和儒学。

因汗位取得不合法,三大汗国不承认他,引发蒙古帝国解体和海都之乱。

期间忽必烈忙于争夺汗位,无暇对付南宋;

特派郝经议和,但被南宋大臣贾似道囚禁。

1262年,南宋拉拢李璮叛乱,元军平叛后废止汉人世侯。

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动宋元战争,攻打南宋的襄阳。

原文赏析:

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改号曰元, 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史略:忽必烈袭位于开平, 遣使如宋议和,不报。宋咸淳四年,遣兵攻襄阳。九年襄阳陷,乃命伯颜等沿汉入江,长驱东下。别将出淮西,趣扬州。既而伯颜入鄂,复分军规取荆湖以南。德祐初,伯颜入建康,寻分道趣临安。宋奉表请降,伯颜以帝后北去。自是穷陬远岛,宋无遗境矣。

【译文】{元世祖忽必烈继承先祖事业,将国号改为“元”,摧毁衰弱的南宋,统一天下。}

《史略》记载:忽必烈在开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继位后,派遣使者到宋朝议和,但宋朝没有回应。

咸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派兵攻打襄阳。

咸淳九年(1273年),襄阳陷落,他命令伯颜等人沿汉江进入长江,一路向东进攻。

另一支军队从淮西出发,直取扬州。接着伯颜进入鄂州,分兵攻取荆湖以南地区。

德祐初年(1275年),伯颜攻入建康,随后分兵几路向临安进发。

宋恭帝奉表请降,伯颜带着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北归。

自此宋朝领土被元朝全部占领。

踵辽、金故迹,仍都于燕。

都邑考:太祖铁木真十五年,定河北诸郡,建都和林。 世祖中统初,建开平府,营阙庭于其中,而分立省部于燕京。 五年号开平为上都,至元初又称燕京为中都。四年改营中都城,遂定都焉。九年改中都曰大都, 自是大都岁尝巡幸。

【译文】{元朝沿袭辽金旧制,仍然将都城设在燕京。}

《都邑考》记载:元太祖铁木真十五年(1220年),确定了河北各郡的归属,并在和林(蒙古境内)建立都城。

元世祖中统初年(1260年),建立开平府,在其中营建宫廷,并在燕京(北京)设立中书省和各部门。

中统五年(1264年),将开平升为上都,至元初年(1264年)又将燕京改为中都。

至元四年(1267年),改建中都城(北京),最终确定都城位置。

至元九年(1272年),将中都路改名大都路,从此元朝皇帝每年都会巡幸这里。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史略:元立中书省,统河北、山东、山西地,谓之「腹里」。 而立行中书省分镇藩服,曰岭北, 曰辽阳, 曰河南, 曰陜西, 曰四川, 曰甘肃, 曰云南, 曰江浙, 曰江西, 曰湖广, 曰征东, 而边境番夷皆立官分职以统隶之, 盖疆理之远,轶于前代矣。

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一,州三百五十九,军四, 安抚司十五, ,县一千一百二十七。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北逾阴山,东西万余里,南北几二万里。

【译文】元朝设立一个中书省和十一个行中书省。

《史略》记载:元朝设立中书省,统领河北、山东、山西等地,被称为“腹里”。

同时设立行中书省来分镇各地,包括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和征东等地。

对于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设立相应官职来管理。

元朝疆域之广,超过前代。

元朝共有185个路,31个府,359个州,4个军,15个安抚司,以及1127个县。

东起辽东半岛,西至沙漠边缘,南抵南海,北越阴山。

东西跨度超过一万里,南北跨度近二万里。

郑氏曰:「分州始于人皇,州统县,县统郡始于周,郡统县始于秦,州统郡、郡统县始于汉。割据之世,置州乃多,隋文析天下为州,炀帝改州为郡,而州郡相等。唐混州郡为一,于建置京邑之州则始命为府,宋又府州并列矣。自元建路府州之制,州乃益降而小,几与县同列云。」

【译文】郑氏说:“分州制度始于人皇,州统县,县统郡始于周朝,郡统县始于秦朝,州统郡、郡统县始于汉朝。

在割据时期,设置的州数量很多。隋文帝将天下分为州,隋炀帝又将州改为郡,使州和郡的数量相等。

唐朝将州和郡合并为一,对于设置京邑的州则开始命名为府,宋朝则府州并列。

自从元朝建立了(行省)、路、府、州的制度后,州的地位逐渐降低,几乎与县同等级别了。

王氏曰:「元人制路府州县之等, 其户口之多,舆地之广,虽汉、唐极盛之际有不逮焉。何也?元起于沙漠,遂兼西域,其西北所至,未可以里数限也。要荒之甸不分,疆索之防不设,古今中外之势,至此一变焉。噫,亦乾坤之异数已!」

【译文】王氏说:“元朝人制定了(行省)、路、府、州、县的等级制度。

元朝的户口数量和地域面积之广,即使是汉朝和唐朝的鼎盛时期也无法与之相比。

这是因为元朝起源于沙漠地区,兼并了西域。其西北的疆域无法用里数来限制。

在荒凉之地没有设置界限,也没有设立边防。这种古今中外的形势变化,真是令人惊叹!这也是天地间的一种异数啊!

端倪解析:

经过长达45年的宋蒙(元)战争(1234-1279年);

元军于1279年在崖山海战中彻底击败南宋残部,标志全国统一的完成。

忽必烈成功统一中国,结束了长达372年(唐末算起)的分裂混战局面。

(如果从安史之乱算起,有520多年。)

忽必烈本人对中原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和敬意,他自己也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

他在位期间大力倡导和发展各种文化事业,为元朝文化繁荣和多元化做出重要贡献。

忽必烈也重视教育和科举,设立国子监,恢复进士科考试,选拔大批有才能的人才。

元朝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史无前例的高峰。

忽必烈采用“汉法”,任用了一批汉人,加快促进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

忽必烈将尊孔崇儒定为国策,承认和提倡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汉族传统文化。

不过他也制定了各种等级制度,其中包括四等人制度。

优待色目人,轻视汉人、尤其歧视南人,凸显蒙古人优越地位,压制被征服各族群。

忽必烈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首都。

原因在于北京位于中原地区的核心区域,北接草原,南通中原,东也可影响东北地区。

这个位置对于当时元朝的所辖疆域来说,最为合适,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元朝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如果定都南方,对北方草原的控制将会十分有限。

而北京能够同时控制汉人居住的地区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元朝的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十大行中书省。

打破传统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的原则,改用“犬牙交错”方式防止地方割据。

行省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

这种制度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又留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使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行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元朝设立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澎湖巡检司管理中国台湾省,北庭都元帅府统辖西域。

民族政策上,通过迁徙与通婚促进蒙、汉、回、藏等族交融。

形成回族等新民族,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

来源:樱子历史故事会

相关推荐